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妓女故事研究综述

2020-06-30 02:07王越
世界家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

王越

摘要:妓女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无论是传奇、话本还是戏剧,妓女故事都有经典形象和文本故事。从20世纪初开始,对于妓女故事的研究,基本从人物形象、性格、社会文化背景、文学价值以及女性意识等角度展开,以古典文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剖析妓女形象及其文本意义、历史意义。妓女故事研究要想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深入探索:一是改变断代式单一文本研究局面,采用更加宏观的研究角度;二是引入新材料、新证据,在史料、文献、文学文本中探索研究新角度;三是与时俱进,采用新理论并注重研究成果理论的创新与总结。

关键词:妓女形象;女性意识;断代式研究

1 妓女故事资料及研究现状

最早将娼妓故事著之于篇章的是唐代的笔记小说,如今仍存崔令钦的《教坊记》和孙棨的《北里志》,自唐以后,以此为题材的小说更是蔚为大观,出现了许多经典妓女形象和文本故事,这些故事多以爱情为主题,描述底层妇女与士子的情感纠葛,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国内外学术界对妓女形象和故事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起步和发展过程,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妓女形象的来源与形成、妓女形象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妓女形象及其爱情悲剧成因、妓女故事其中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批判性以及妓女形象的女性意识等几个方面。

王书奴先生著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娼妓史》开创了我国娼妓研究专著的先河,以时代为区分,详尽地展示了我国娼妓的发展演变。《中国娼妓史》的出版几十年后,万绳楠的《中国娼妓漫话》问世,此书以漫话形式生动地呈现了历史和文学上的妓女形象,将我国妓女发展史穿插故事之中,表达对其的悲情怜悯及品性的褒奖。妓女研究也散见于与妓女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研究中,包括陶慕宁的《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学》、武舟的《中国妓女文化史》、龚斌的《青楼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等作品。这些著作中都多少涉及到娼妓文化的發展演变、妓女与士子的情感牵系,这种异性之情乃是产生妓女故事的原动力,为我们研究妓女故事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参考。此外,国外也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日本学者斋藤茂的《妓女与文人》,书中提出妓女名称由来之一便是国人对其技艺的重视。上述著作多属妓女研究的专门史,还有许多仅研究单个朝代妓女的著作,如巴冰冰的《从<北里志>看唐代市井妓业》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拓与深入,妓女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逐渐成为研究主题。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这些对妓女故事的研究多限于单个朝代或单类文本。如周志艳的《唐传奇中妓女与文人关系的历史分析》分析了唐代狎邪冶游风气及妓女与文人之间的牵系;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包玲小的《唐代文言小说妓女形象研究》阐释了唐代妓女兴盛原因及其形象的价值;唐剑的《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罗列了霍小玉、李娃等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揭露了婚姻制度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丁舒雅的《唐宋传奇中妓女形象比较研究》比较了唐宋传奇中妓女形象的异同和各自的时代特色;陈霖和姚毅的《宋代传奇中的妓女形象分析》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及其代表的作者的理想化倾向;王传明的《文化冲突与元杂剧中妓女形象的突变》分析了爱情剧和家庭生活剧中的妓女形象差异,表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仍然渗透在社会深层意识中;王俊德、顾荣梅的《元杂剧妓女形象的文化意蕴》论述了蒙元统治者对汉民族贞操观等观念的削弱对元代文人笔下妓女形象的影响;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张国徽的《元杂剧妓女形象分析》为读者展现了元杂剧中妓女形象形成及演变,以及这些形象的价值;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张国胤的《明传奇妓女题材剧研究》从题材角度出发,按照情节将其分为五类,并概括了正反两种妓女形象;贺常颖的《晚明拟话本中的妓女从良现象》表现了话本中的从良现象与特殊社会背景的关系;李奉戬的《明清小说中的妓女与爱情贞节》阐明了妓女自身对贞节的向往往往是囚住女性的枷锁;山东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欧阳玉玲的《失落的青楼梦——清末(1892年—1910年)上海妓女小说研究》论述了清末妓女小说的发生、发展、演变以及妓女形象变化同都市文化的关系,探索了女性解放话题。本文只列举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一类论文大都按年代划分,讲述了妓女故事及形象演变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分析了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妓女形象以及妓女同文人的爱情抗争中体现的不同程度的女性觉醒意识。

除了按年代研究妓女故事,研究者对某些重要作品中的妓女形象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张彩玉的《侠义与邪义<水浒传>中的妓女形象》、金晓霞的《讨论“妓女题材”在<金瓶梅>中的转变》、刘军华的《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孙媛的《关汉卿剧作中三个妓女形象浅析》等。而《品花宝鉴》、《风月梦》、《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九尾龟》等狭邪小说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妓女故事研究体系逐渐完善。除了单独作品中的妓女故事受到重视,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如霍小玉、李娃、杜十娘、赵盼儿、谢天香等也反复出现在论文中,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具体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研究者基本围绕以下角度:一是形象分析角度:妓女形象大致分为才智型、尚德型、情义型、智勇型、痴情型、唯利型、放荡型等,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妓女形象各有偏重。作家们对妓女美的注视从简单的外在美和高才智上升到内外兼修的品性美,提升了女性的个体地位。妓女形象颠覆一贯的否定,更加追求女性的理想人格。研究者从女性形象演变探求社会意识的改变,围绕社会婚恋制度和礼法等角度,对妓女形象进行了全面讨论。

二是女性意识的角度,自唐代开放风气以来,女性在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方面显示出强烈的主动性。这一意识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向读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妓女群体。她们虽然地位卑微,但她们的人生追求明显出现了时代倾向,由单纯爱情到从一而终的婚姻再到报效家国,研究者多把妓女形象回归历史,试图恢复她们在历史当下的生存状态和实际的生命体悟,更加注重史料的深入挖掘和文本阐释。

20世纪末以来,各类新理论、新视角进入中国,给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妓女故事研究带来了新的视域和方法,但该研究仍然面对一定的问题。

2 妓女故事研究的问题及解决

通过整理,我们发现虽然研究妓女故事的论文已有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制度等角度进行问题分析;研究对象基本以断代为主,比如对唐传奇妓女形象研究、对元杂剧妓女故事分析等;研究方法也往往遵循旧路,局限于对现象的讨论与分析,较少借鉴跨学科的成果,对女性发展的纵深研究开拓还是比较少;有些研究者即使用到了新的理论,但往往只是简单提及,未能与史料充分结合,造成理论与史料的脱节。

因此,古典文学中的妓女故事研究想取得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改变断代式单一文本研究局面,采用更加宏观的研究角度。妓女故事作为一类小说的整体研究做得不够,除了狭邪小说在此方面较为完善,古典文学中妓女类小说甚至没有界定,小说成因、小说风格解析等研究都远远不够。二是引入新资料、新证据,在史料、文献、文学作品等寻找新内容、新角度。该研究多局限于文本,应跳出妓女形象和爱情主题束缚,比如可从著述者角度,创作者多为男性,男性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男性塑造这类形象的动因、过程、变化或是对女性是否有误读现象等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三是与时俱进,采用新理论,并注重研究成果理论的创新与总结。引入女性主义等理论,系统地审视妓女发展历史,进行大胆的分析和理论探索,打破现有的格局,建立起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

[2](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M].中华书局,2006.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M].齐鲁书社,1994.

[5] 陆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M].东方出版社,1994.

[6]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7]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 杨波.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M].中华书局,2007.

[9]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南[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0]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一清末明初小说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 叶梦.元代士子妓女恋情剧初探[J].珞珈艺林,2005(03).

[12] 马晓侠.就士妓恋杂剧解读关汉卿与马志远[J].宁夏社会科学,2006(06).

[13] 孙艳霞.卑贱者人格意识的觉醒——元杂剧奴婢与妓女形象之特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03).

[14] 周芳芸.红颜薄命人生长恨——中国文学古今妓女形象比较[J].天府新论,1999(04).

[15] 陶慕宁.中国古典小说“妓女与进士”的母题之滥觞及其流变[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1).

[16] 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17] 陈科华.探索中国女性文化新视角——读《中国妓女生活史》[J].益阳师专学报,1992(01).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塑造探究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关于美狄亚身上存在矛盾的解读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