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这样伤害孩子

2020-07-01 11:10冯玉华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事杯子卡片

冯玉华

叛逆是教育的一个雷区,常令人束手无策。孩子叛逆的源头多是家长的不经意伤害。不经意伤害是指自己意识不到的伤害行为,这类事件从表面看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殊不知其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很深,且日积月累,会使孩子对大人失去信任,形成逆反。

不妨先通过几件小事例,来窥豹一斑。

骑车事件。一个学生讲,她在刚学会骑自行车不久,就和几个邻居家的孩子骑车去广场玩,自己后座上带一个,后座上的孩子还拉着一个踩滑板的。正玩得兴高采烈,被家长看见,跑过来就是一顿臭骂。她说,家长发火时她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危险,如果适当地责备,或者回家教训一下,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大街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发火、大骂,让她感到很没面子,很委屈。虽然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了,但仍让她记忆犹新。孩子做错事情是正常的,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告诉他为什么错,为了让他以后不犯这样的错,甚至适当的批评、包括惩罚都是可以的。但不分青红皂白地发火,劈头盖脸地大骂,是很多家长的直接反应。在该事件中,家长觉得那么危险,发火是情不自禁,甚至理所应当,但却全然不知对孩子的伤害之大。

杯子事件。有一个孩子,是家里老大,下面有妹妹和弟弟。有一次爸爸去外地出差,回来的时候带了两个保温杯。她和妹妹看见,就一人拿了一个,高兴得不得了。 爸爸看见了就说,杯子没有她的,是妹妹还有弟弟一人一个,给你买的是桃木梳子。她立刻感觉特别委屈,不想要爸爸的礼物。 妈妈说,弟弟小,用不到,硬塞给她。拗不过妈妈,就先拿着了。第二天上学,她偷偷把杯子放回去。因为这件事,她和父母冷战了一个星期。 可见,家长如果因一些小事处理不当,就会给孩子造成偏心的误解,这种伤害很难补救。

吃饭事件。一家三口,要赴一个宴会,是孩子小表弟三岁生日。当时亲戚都去了,她就是不想去,因为那天玩耍时她的衣服弄得特别脏,不好意思去,还有她不喜欢舅妈。她告诉爸爸妈妈不想去,却没有说原因。家长很不高兴,要求孩子必须去。她坚持不去,妈妈生气先走了,爸爸就骂她,她一顶嘴 ,爸爸怒火中烧,拿起棍子打了她。在威逼之下,她还是跟着去了。整个宴席,她一句话也没说。事情本可以温情地化解,她的理由其实很充分,只是家长没有放低姿态去做沟通交流。结果不仅孩子受伤害,家长也难过。强迫、威逼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在不少家庭都有发生,好像父母胜利了,但实际很失败。孩子对这种权威充满敌意,伤害当然也很深,甚至会直接造成其个性的叛逆。

旅行事件。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找我诉苦。高考完,倍感轻松的他和几个同学相约去丽江旅游。一番精心的计划和准备,最后卡在父母那里。母亲坚决不同意他去旅游,害怕出意外。无论怎么说都不能通融,只同意可以等父母放假带他去。他特别伤心,本想离家出走,迫于钱不够,没勇气。看着同学愉快地游玩,一个假期,他都不愿和父母有任何交流,至今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关爱。

卡片事件。一个孩子,两年里,攒了整整一盒子喜欢的卡通卡片,因为需要及时购买才能攒齐。所以他很珍视,又怕父母不支持,就都了藏起来。不想有一天,他发现心愛的卡片全部消失了。母亲轻描淡写地告诉他,都丢了。他说他无法形容自己当时的愤怒,恨不得跳楼。这种无法表达的怨恨,可能家长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心灵的裂痕却已经无法弥补。

这些小事例,再普通再常见不过,造成的伤害却 远超过家长的想象。许多孩子一直无法谅解父母。小矛盾的累积,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叛逆。对这些小事,简单分析总结,就会发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一些明显问题。概括说就是:语言暴力、小事动怒、动手打人、总把孩子当小孩、包办一切、不留空间、以爱为名、唠叨不息,等等。其中,语言暴力、以爱为名、包办一切是最典型的。做家长的总说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换位思考,我们理解孩子吗?

“父母总认为我干什么都不行!”“爸爸打的每一次,我都清晰地记着。”“他们为什么不想想我的感受。”“我的要求,他们从没有认真对待过。” “他们的思想落后,我的想法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这些孩子的心里话告诉我们,理解不容易。但如果能试着换位思考,试着放下姿态,试着换种眼光看孩子,试着以朋友相处,试着把他们当成独立个体。也许情况会迥然不同。

请不要再无意识地伤害孩子。做父母的我们也需要从头学习。

猜你喜欢
小事杯子卡片
卡片排一排
健忘卡片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水往高处流
生活那点小事
神奇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