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20-07-04 02:26魏珍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6期
关键词:辅导策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状况

魏珍

摘 要: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对家庭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并提出针对家庭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家庭因素;辅导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研究者开始积极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工作者,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潜伏期很长,在小学时期就初现端倪,但没有被父母关注,还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直接由家庭造成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一、家庭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个体从出生起就进入了家庭环境中,父母在为子女提供成长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源的同时,其言行也影响着子女。因此,家庭在个体心理成长和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影响至关重要,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程度不同,有些家庭甚至是造成个体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对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境适应方面

适应问题伴随着个体成长的全过程。青春期以前,由于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对家庭十分依赖,从而导致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较大。如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和发展,精心安排子女在课余时间上各类辅导班,却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求及独立意识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习惯于事事听从老师和父母安排的大学生,对较多的课外时间感到茫然,于是通过聊天、玩游戏等来消磨时间。

(二)自我意识方面

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它们分别代表着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以及意志成分。个体会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和别人相比产生自我评价,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并做出自我调节的行为。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很多心理问题源于自我意识不明确。如自卑、以自我为中心、自负、追求完美等,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过多采取批评、指责的教育模式而造成的。有些父母还会经常将子女和比较优秀的同龄人相比,以此激励子女努力学习,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让子女失去自信心。

(三)情绪情感方面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和主观感受。消极的情绪会让个体经常处于压抑、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中,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演变成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情绪问题,如有的学生在咨询室痛哭,还有些学生有过自残行为,部分学生产生过自杀的想法,甚至付诸行动。这些情绪问题从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究其原因还是由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造成的。

(四)人际关系方面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曾指出,所有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败而引起的。父母是子女最先接触到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交往互动时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决定其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其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反应模式。笔者从咨询者的求助问题中发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困惑主要表现在宿舍人际关系处理和爱情两个方面。由于个人生活习惯及人格特征等不同,大学生室友间容易产生各种误会和冲突,一般表现为争吵、排斥、孤立甚至暴力相向等现象。大学生对于爱情的困惑则主要表现在恋人的选择和失恋等问题的处理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会优先选择和父母性格相反的人作为恋爱对象,潜意识里想要借此来逃离原生家庭中不喜欢的父母,或者想通过改变恋爱对象来改变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另外,有些恋爱中的大学生不太擅长处理和恋爱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造成的失恋也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五)就业选择方面

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和自身缺乏就业经验,许多大学生备受就业问题的困扰,表现为求职前恐慌、焦虑,择业中盲目冲动,缺乏自信,易产生求稳、求全、嫉妒、虚荣、攀比等心理。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问题,家庭对其影响也很大。部分大学生有“苦读十年,光宗耀祖”的想法,家庭地域观念很重,他们在择业时,想到的是对家庭有没有利、有没有面子、离家远不远等。因此,家庭及亲友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的功能之一是为其成员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个性的形成方面影响更加明显。笔者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校园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几乎从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周围人交往时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没有和别人竞争的优势,时间久了,就变得越来越自卑。有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孤独、焦虑、自责、恐怖及冲动等情绪表现更为明显。

(二)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不健全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这些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大学后,大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情绪和行為问题。一般来说,来自于“特殊家庭”如单亲、重组、寄居、留守等家庭的大学生,之前家庭结构的破坏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抑郁、焦虑及强迫等情绪行为比较显著。究其原因则是和父母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他们因害怕父母训斥而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苛求完美,对周围人的态度、行为也十分敏感。

(三)家庭教育模式

有学者指出父母凭借教育方式,将其内在的养育观念、生活方式、教养态度和沟通方式表现于管教活动中。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子女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一般来说,操控型、放任型和虐待型的教育模式对个体心理影响较大。

操控型教育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简单直接、毫无掩饰地控制。这类父母经常威胁、恐吓和羞辱子女,而子女一般会出现如攻击、退缩等行为,并伴随强烈的不安和焦虑感。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型”父母。他们在大事小事上安排子女的生活,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这种教育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子女的个性,使他们在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环境中的困难和失败茫然无措,依赖心理也较为严重,很难适应新的社会生活。

放任型教育模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管束过于宽松。此种教育模式多出现在留守儿童家庭中,也有部分是因为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家庭。这种教育类型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会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自我感觉过于强烈而对他人不尊重,性格容易孤僻偏执,不适应团体生活。另外,他们自我约束及管控能力较差,極可能发生某些过激行为。

虐待型教育模式分为身体虐待和言语虐待。对子女进行身体虐待的父母一般通过暴力方式管教子女,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子女很难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导致子女内心经常充满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往往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对子女进行语言虐待的父母往往采用直接或间接的言语表达来贬低、羞辱、挖苦子女,或是不切实际地期待子女十全十美,子女一旦失败他们便会指责讽刺。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子女常常感觉自卑,在进入大学后易出现完美主义、拖延和心理瘫痪等现象。

三、家庭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家庭是个体最先接触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也是个体获得日常生活习惯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辅导。

第一,重视子女的心理诉求,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家庭成员在互动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子女社会支持的最主要来源。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帮助子女产生安全感,提高子女的自信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会尊重他人,通过互帮互助而更容易参与团队合作。当然,形成良好家庭环境的前提是父母应重视子女的心理诉求,时时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积极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用平和的方式解决家庭矛盾,帮助子女形成宽容、乐观等良好品性。

第二,发挥高校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小学阶段,由于子女年龄小,思想还不成熟,因此父母和学校联系较为紧密。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子女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父母和校方的沟通急剧减少,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子女在校情况。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恰恰是在进入大学后才明显暴露出来的。因此,作为高校,除了开展常规的心理健康活动如讲座、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帮助家长建立更好的家庭环境,如采用互联网微培训模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或者创建公众号,及时推送家庭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面对大学阶段的多种选择和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大学生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辅导策略,从而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周雪雪,孙爱雪,程淑英.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特质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3).

[2]田峰溶,李冬,张静,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12,(11).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辅导策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状况
促进小学生阅读困难转化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辅导职责及对策研究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大学一年级女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