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成本含义、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7-04 03:01周静
对外经贸 2020年6期
关键词:测度含义影响因素

周静

[摘 要]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资本论、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成本理论的视角讨论了贸易成本的含义,梳理了贸易成本的直接与间接测算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利弊;从生产型、制度型、组织性和交易型四个维度对贸易成本进行划分,分析这四种类型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针对贸易成本的几点争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贸易成本;含义;测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6-0012-07

The Meaning of Trade Cost, Meas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Zhou Jing

(School of Economic,Th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650222)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rade co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capitalism theory,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 theory; review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measuring methods of trade cost,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ethods; divides the trade cost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 produc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transac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factors of these four types of trade cost;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arguments about trade cost.

Key Words: Trade Cost; Meaning; Measurement; Influence

一、引言

传统的贸易理论很少关注到贸易流通中发生的其他成本,仅仅把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归结于要素禀赋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贸易成本。在经济学中,历次重大发现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归因于贸易成本问题的进展[1]。贸易成本被视为打开所有开放宏观经济学之谜的钥匙[2]。在国际专业化与贸易模型中,贸易成本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其中的任何经验评估最终都要面对贸易成本[3]。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贸易合作日益增长。而贸易成本是影响贸易行为是否发生以及贸易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贸易成本进行测量与分析,不仅可以考察贸易的发展程度以及当前贸易中的各种阻力,更是对一个国家的贸易发展有非常大的现实政策意义,让政府清晰地了解到针对哪些方面降低贸易成本,将会更大程度上促进贸易的展开。

二、贸易成本的含义

在经济学界,贸易成本的含义与性质一直众说纷纭,许多经济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贸易成本进行诠释。贸易成本以流通费用的形式出现在马克思资本论中;以交易成本的形式出现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以贸易成本的形式出现在国际贸易学中。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流通费用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流通理论提到,“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并且认为,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是流通时间,而在流通领域内产生的费用则是流通费用。流通费用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买卖引起的费用、簿记引起的费用和货币引起的费用构成的——纯粹的流通费用;另一种是生产性流通费用,其中包括保管费用与运输费用。

从而我们可看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流通费用对商品流通考察的视角是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整体,也就对整个社会的总贸易进行分析。那么从流通费用的含义上看,其实也就是宏观、整体层次上的贸易成本[4]。但是又有所差异,这里的流通费用没有包含由机会主义倾向或行为所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只涵盖了商品交易之前可以预见的外生交易成本[5]。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

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基本逻辑核心之一,新制度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加入了“摩擦”即认为交易是存在费用的。但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存在多种含义,这是因为对“交易”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

Coase(1937)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6]。Arrow(1969)把交易成本扩展为“经济系统运作的成本”,包括一系列制度成本,主要有信息、谈判、起草和实施合约、界定和行使产权、监督管理的成本以及制度安排的成本[7]。Williamson(1975,1985)認为由于人类的两大天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并且将其分为事前与事后两种[8, 9]。North(1990)认为贸易成本是由于交易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把其分为衡量成本和实施成本[10]。张五常(2008)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于约束竞争所产生的成本,而约束竞争的规则是契约安排和产权结构,所以他认为“贸易成本”应该本称之为“制度成本”[11]。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是从微观层面对交易成本进行定义与分析。

(三)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成本

夏先良(2011)对国际贸易成本进行定义,认为贸易成本是原始进价外进出口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商流所产生的交易、运送、分配、管理、纳税等费用的支出,其中不包含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生产成本[12]。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4)全面、深入地对贸易成本进行了分析,把贸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相区分,对贸易成本的含义进行了拓展,认为贸易成本是将商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上所产生的一切成本,其中除开生产商品时所产生的边际成本[13]。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国内零售和批发的分销成本与贸易成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异。两者都包含了资金成本、保险费用、运输成本、通讯信息成本、管理费用、人工成本等。除此之外,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成本还包括货币兑换成本、获得许可证或配额费用以及关税成本等。在国际贸易中,基本上要考虑商品的部分国内流通成本,承担国内流通成本的比例是由出口商参与进口国的国内市场的程度以及采购商品的渠道所决定的[12]。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来说占整个商品成本的比例较高。贸易成本包含的成分非常复杂,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贸易成本亦有所不同,相应的贸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也非常复杂。例如:降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将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合作;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将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贸易量;语言、法律的相似,也能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的展开。

三、贸易成本的测算方法

对贸易成本问题进行分析的前提是能对贸易成本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量(马建英,2009)[14]。但是,现在对如何测度贸易成本存在较大的争议。总的来看,对贸易成本的测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测度法和间接测度法。

(一)直接测度法

主要有三种直接测度方法可以直接对贸易成本进行测度:

1.通过一定的渠道可以获取直接的运输信息。Limao和Venables(2001)从运输公司获得了标箱的报价[15]。Hummels(2001)从相关贸易杂志上获得许多信息,直接测度了贸易成本中的运输成本[3]。以上都只能测量某些贸易商品的部分贸易成本,由于许多数据的不可获得,从而无法测度总贸易成本。

2.从各国的海关获得相关关税数据以此来计算贸易成本。

3.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获取双边总体贸易的CIF/FOB比率数据,以此计算贸易成本。

我们可以看到后两者也只能计算部分贸易成为,同样不能测度总的贸易成本。总的来说,直接测度法比较简单、直观。但是只能测度贸易成本的一部分,无法计算总的贸易成本。并且,随着各国的经济竞争加剧,在贸易中更倾向采取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这就使得这类贸易成本难以量化。

(二)间接测度法

袁志田(2000)认为如果用直接测度法计算贸易成本,那么非关税壁垒很难量化,不同地区、商品的非关税壁垒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贸易成本差异也很大[16]。这大大降低直接测量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于可以测量的贸易成本,其数据的获取也是非常困难与繁杂。鉴于以上原因,大部分的学者在对贸易成本进行测量的时候主要采用间接法。间接测量法主要分为:贸易法与价格法。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4)详细的讨论了价格法[13],本文主要对贸易法进行讨论。

在采用贸易法对贸易成本进行测量时,多数学者都是选择的引力模型。传统贸易引力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Xij是i国向j国出口额的对数值,yi和yj分别是出口国i和进口国j的GDP的对数值,是一组与贸易成本相关的代理变量,是扰动项。

McCallum(1995)运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时,发现1988年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加拿大各省与美国各州之间贸易量的22倍[17]。Rose(2000)同样在运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时,发现使用同种货币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不同货币的3倍[18]。

但是,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Novy(2006)提到在事前就决定了模型中贸易成本的构成,再将贸易成本纳入传统引力模型之后,对其进行回归分析,那么实证所得结果很可能是有偏的[19]。例如,Geraci和Prewo(1977)对OECD国家的贸易成本进行研究时,得出如果贸易成本只用距离这一个量来表示,则贸易量对贸易成本的敏感性将被低估[20]。其次,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提出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缺乏理论基础,不能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也不能考察去除某些贸易壁垒之后产生的效应[21]。最后,模型只涉及两个国家之间的阻力,没有考虑多边阻力的影响。

由于传统引力模型存在以上缺陷,许多学者开始对此模型进行修正和扩展。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由一般均衡模型推导出具备微观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将贸易成本变为事后决定,并且还加入多边阻力项[21]。推导出如下形式的引力方程:

式中,Xij是i国向j国的出口,yi和yj分别是出口国i和进口国j的名义收入,yW是世界名义收入总和, Tij是冰山型贸易成本,pi和pj分别是价格指数,ρ为替代弹性。

该方程显示两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由两地区之间的贸易成本决定还与两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成本有關。其中,价格指数 和 代表多边阻力项。Novy(2006)认为多边阻力项由价格指数来代替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并且该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是无效的,因为模型中的消费与生产都是外生的,贸易成本的变化不只是影响到贸易量,并且还将影响到消费与生产[19]。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Novy(2006)以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模型为基础,纳入冰山型贸易成本,构建了多国交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到贸易成本的计算公式:

EXPjk是j国对k国实际出口额,EXPjk是k国对j国实际出口额,为j国的实际出口总额,为k国的实际出口总额,GDPj是j国的实际产量,GDPk是k国的实际产量,s可贸易品的份额, ρ>1是产品的替代弹性,假设所有国家的替代弹性都一样。

该模型被许多学者采用,例如,钱学锋和梁琦(2008)运用此模型对1980-2006年期间中国与G-7各国的贸易成本进行了测度[22]。方虹等(2010)测量了1992-2007年期间我国与28国的贸易成本,总体上来说,贸易成本呈下降趋势,其中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成本高于发达国家[23]。李非和蒋含明(2012)同样运用该模型对1979-2010年期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成本进行了测量[24]。

但是,王洪涛(2014)认为该模型在运用中仍然存在些许问题:首先,该模型计算的是进口贸易成本与出口贸易成本的几何平均值,如果运用该模型计算单向贸易成本,其结果可能产生偏差,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该模型用国内总产出减去总出口来代表国内贸易量,但是现实情况中该国可能存在转口贸易、库存等情况。最后,在模型运用中很少对细分产业的双边贸易进行测量,主要是因为各国的细分产业数据统计方法与口径不统一,并且数据也较难获取[25]。

Novy(2013)进一步对贸易成本模型进行改进[26],放松了贸易成本对称的假设,贸易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把贸易成本当量(trade cost measure)记为,i国和j国之间的贸易成本可以是不对称的(),各国的国内贸易成本也是可以有所不同()。如果两国间的双边贸易量()相对两国的国内贸易量()增加了,也就是說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两国间的贸易更加容易,那么贸易成本当量将下降。是一个时间变量,因为贸易量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目前,许多学者都利用此模型来计算贸易成本。张毓卿和周才云(2015)利用该模型对1993—2011年期间中国与1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成本进行了测度[27]。涂远芬(2016)用该模型测量了1995—2011年期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成本,又从行业层面进行了测量[28]。王领和桑梦倩(2019)测量了2000—2017年期间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成本,发现新兴市场中的大部分国家对中国而言属于高贸易成本国[29]。

该模型具备如下几个优点:首先,测度贸易成本时,对数据的要求不高,只需要查找双边贸易量及国内贸易量。其次,理论基础比较深厚。从如下几个模型都能推导出Novy(2013)贸易成本测量公式:

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Eaton&Kortum(2002)模型[30];以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基础为基础的Melitz和Ottaviano(2008)模型[31]。

四、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除开对贸易成本进行测量以外,许多学者都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Rauch(2002)发现不同国家进行贸易时,花费大量成本为了搜寻合适的贸易伙伴,曾经进行合作过的公司之间花费的信息成本要低于之前没有合作关系的公司[32]。Felbermary和Kohler(2007)得出加入WTO可以减少贸易壁垒对贸易的负面影响[33]。Jacksetal(2010)认为影响贸易成本的主要因素包含距离、汇率、关税以及是否为殖民地等[34]。王洪涛(2014)得出汇率水平、文化差异与否、具有共同边界与否都对贸易成本有影响[25]。除此之外,熊立春、程宝栋(2017)认为影响贸易成本的因素还包括贸易开放程度、人口规模以及双边人均GDP差值[35]。李国鹏和王绍媛(2018)发现经济一体化可以降低贸易成本但是存在一定的时滞性[36]。

本文借鉴张蕙(2013)等对贸易成本构成的划分,将贸易成本分为生产型、制度型、组织型和交易型贸易成本,这可以从本质上区分不同贸易成本表现形式的根本性质。下面主要分析这四种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生产型贸易成本为克服天然形成的贸易障碍所需要的投入,主要包括运输成本。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贸易国之间的距离,具体还要分陆地距离和海运距离;贸易国之间的铁路、公路、港口以及机场等运输基础建设。

一般情况下来说,距离越远将会使得运输成本越高。除了把货物从出口国运输到进口国所产生的费用外,还包括对于一些生鲜货物以及易碎、易燃、易爆等物品的运输过程的存储费用,距离越远将会使得这些费用越高。其中,直线距离相同的地区,可能实际的陆路距离和海运距离是不同的,产生的运输费用也是有差异的。陆运和海运的速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在路途中对货物的储存费用也将有所差异。

除了距离以外,贸易两国的铁路、公路、港口以及机场等运输基础建设也会对运输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有发达的铁路、公路网络以及完善的港口和机场建设的国家,每公里的运输费用较低,也将使得两国间的“距离”缩短,从而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存储费用。

制度型贸易成本为克服人为设置的贸易障碍所需要的投入,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一般会对进口产品采取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从而提高进口商品的制度型贸易成本,使本国商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这种政策性壁垒主要是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除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外,政府的廉洁程度、行政效率也对制度型贸易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税壁垒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提高了双边贸易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关税等传统的贸易壁垒正逐步淡出国际贸易领域,但是非关税壁垒以各种形式阻碍着贸易的发展。非关税壁垒是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非关税壁垒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前者是由海关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加以限制,其主要措施有:进口限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限额制、出口许可证制等;后者是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条例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验规定等。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是直接减少进口量,阻碍贸易的发展。而间接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增加进口商品的检查程序以及安全卫生等技术标准提高,这就影响了进口商品的过关成本。

贸易总成本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例如:运输业的发展,关税等,当然还包括贸易商品的数量。贸易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所产生的成本的决定因素还包括贸易商品的单价。

3.夏先良(2011)认为间接测量测量中国贸易成本呈下降趋势的结果可能并不可靠,这里的贸易成本应该是单位贸易成本。单位贸易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不是贸易成本本身的真实下降,而是由中国贸易量增长所造成的。

贸易量的增加将会导致单位贸易成本的下降,但是中国单位贸易成本的下降是由贸易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还是由贸易成本本身的真实下降所引起的?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论证。但是,当测算出单位贸易成本呈现的下降趋势,不能得出是由于关税下降、贸易自由度上升等的原因造成的。可能仅仅是由于贸易量的上升导致单位贸易成本的下降。如果要分析贸易成本下降的原因那么就要进行贸易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不足

尽管学者们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就,逐渐拨开贸易成本的迷雾,测量模型越来越贴近现实。但综观起来,这些研究还不尽完善。

1.测量贸易成本的模型的假设条件越来越放松,但是都是基于常替代弹性这个前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是有所差异的。

2.许多对贸易成本进行测量的文献显示:贸易成本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从进出口贸易数据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其中没有考虑国家财政为鼓励和便利贸易所垫付的开支和投资的折旧成本,如果加入这块成本,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12]。

[参考文献]

[1]方虹,彭博,冯哲,等. 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 财贸经济, 2010, (05): 71-76.

[2] Obstfeld M, Rogoff K. T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Is There a Common Cause?[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2000, 15: 339-390.

[3] Hummels D. Toward a Geography of Trade Costs[Z]. Mimeo,Purdue University, 2001.

[4]张蕙,关利欣,黄薇,等. 打开贸易成本的“黑箱”——一个贸易成本的分析框架[J]. 财贸经济, 2013, (08): 78-86.

[5]刘向东. 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区别与联系——兼论流通费用范畴的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02): 46-52.

[6]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4(16): 386-405.

[7] Arrow K. The Organis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 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PPB System US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91st Congress[J]. U.S.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91st Congress, 1st Sessi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9, 1: 59-73.

[8] Williamson ?.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9] Williamson ?.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10] North D.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1990.

[11] 張五常. 新制度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当代财经, 2008(7): 5-9.

[12] 夏先良. 论国际贸易成本[J]. 财贸经济, 2011(9): 71-79.

[13] Anderson J, Wincoop E. Trade Cost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42: 691-751.

[14] 马建英. 中国“气候威胁论”的深层悖论——以“内涵能源”概念的导入为例[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03): 1-8.

[15] Lim?o N, Venables A. Infrastructure, 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 Transport Costs, and Trade[J]. The Worl, 2001, 15, No. 3: 451-479.

[16] 袁志田. 正交易费用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J]. 世界经济, 2000 (10): 57-61.

[17] Mccallum J.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Canada-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 615-623.

[18] Rose A. One money, one market: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J]. Economic Policy, 2000, 30.

[19] Novy D. Is the Iceberg Melting Less Quickly?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after World War II[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6.

[20] Geraci V, Prewo W. Bilateral Trade Flows and Transport Cost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7, 59: 67-74.

[21] Anderson J, Wincoop E. 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 170-192.

[22] 钱学锋,梁琦. 测度中国与G-7的双边贸易成本——一个改进引力模型方法的应用[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6(2): 53-62.

[23] 方虹,彭博,冯哲,等. 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 财贸经济, 2010(5): 71-76.

[24] 李非,蒋含明. 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86-93.

[25] 王洪涛.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影响因素检验[J]. 国际贸易问题, 2014(10): 132-143.

[26] Novy D. GRAVITY REDUX: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 PANEL DATA[J]. Economic Inquiry, 2013, 51(1): 101-121.

[27] 张毓卿,周才云. 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学家, 2015(9): 11-20.

[28] 涂远芬. 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6(1): 17-27.

[29] 王领,桑梦倩. 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75-82.

[30] Eaton J, Kortum S.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J]. Econometrica, 2002, 70: 1741-1779.

[31] Melitz M, Ottaviano G.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75: 295-316.

[32] Rauch J. Ethnic Chinese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2, 84: 116-130.

[33] Felbermayr G, Kohler W. Does WTO Membership Make a Difference at the Extensive Margin of World Trade?[J]. CESifo Group Munich, 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7.

[34] Jacks D S, Meissner C M, Novy D. Trade costs in the first wave of globalization[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10, 47(2): 127-141.

[35] 熊立春,程寶栋. 中国林产品贸易成本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7(11): 25-35.

[36] 李国鹏,王绍媛. 经济一体化对出口二元边际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新兴国家市场的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8(04): 68-78.

[37] 谢孟军,郭艳茹. 语言交易成本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3(5): 102-111.

[38] 洪联英,罗能生. 文化、交易费用与贸易效率的影响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07(5): 64-68.

(责任编辑:顾晓滨)

猜你喜欢
测度含义影响因素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虚荣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