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的开展

2020-07-04 12:36张小云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办法图书想象

张小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发现,对于作业及练习中涉及拓展性阅读的内容,学生们懒得动手搜集课外阅读资料,或者手头有资料,却胡乱应付;同时,拓展性阅读的内容片面、单一,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家庭阅读氛围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阅读材料的不合理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的阅读缺少一定的群体作用引导。

要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进行阅读,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来抓,想办法将拓展性阅读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创设和营造一个开放的“图书角”。图书可以实行学生捐赠+班费购买的办法,发动学生选择一至两本自己最喜欢的、最有意义的、最具价值的、最想分享的名人传记、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百科知识等各类图书放在图书角,教师要注意甄别这些图书,要注意图书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相符合,选择适合小学生身心需求的阅读材料,所选阅读材料要注意故事性、图文并茂。这样经过甄选,图书角的图书会给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更有针对性。图书角的书分门别类,设置类别牌,同时每月进行部分更换。教师要定期开展图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汇报并分享自己阅读某本书的阅读成果,或者学生阅读某本指定的书之后的读后感比赛、说感想比赛、复述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等,想方设法使学生爱上阅读,争先恐后地阅读。这样,学校和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别是群体性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小学开展拓展性阅读,要以教材为核心,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适量的延伸,使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由精细阅读向广泛阅读的转变。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铺路,为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答疑解惑。小学生因为年龄限制,生活经验少,没有阅读积累,在接受课本内容的知识和进行拓展阅读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困难,教师要从阅读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出发,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的理解更深一层,更容易理解疑难问题。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讲解时就要拓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的文本,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似乎和上下文没有关系,但却是最能体现鲁迅先生的品格,这个“壁”并不是真的墙壁,而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在教授《少年闰土》时,理解了文本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三十年后的“我”和闰土再次见面时的情景,并与课文中“我”与少年闰土一见如故的情感相比较,并且说明自己的想象有什么根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会得到许多种“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故乡》推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这样,不但拓展了阅读,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以读促写,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写成小作文,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丰富。

学生真正地从拓展性阅读之中获得快乐以及想要学习的东西后,就会自然地投入拓展性阅读中,觉得拓展性阅读是有趣的,学生的语言积累会更丰富,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升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的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拓展性阅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办法图书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好办法 坏办法
班里有个图书角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