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想象描绘意境 用意境复活诗歌

2020-07-04 12:36王兆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视线思念意境

王兆萍

晏殊的《蝶恋花》是高二教授的第一首词,从这首词开始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词意境的能力。

《蝶恋花》是一首意境丰富的宋词,并且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以自我理解为主,用三个问题串联课堂。一、找出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感情;二、自读上片你从哪里读出了“离别苦”;三、自读下片又是从哪里读出了“离别苦”。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现意境的重要步骤。在执教过程中有两个小片段令我倍感欣慰。

一、斜光到晓穿朱户

一个很活跃的男生,讲述了第一句话。他说“斜光到晓穿朱户,晓是早晨,月光一直从窗户里传过来,已经到了凌晨了。说明主人公一夜没睡,肯定是因为离别,思念着对方。”表达的意思很清晰,但平淡乏力的语言让听者味同嚼蜡。我先给予肯定,但是也提出我的要求。“很正确,但是还可以更好,能不能再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画面。”他思考了一下,开始发言。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他的描绘想象。“又是一轮清冷的月亮悬挂于天空。我独自卧于衾枕之上,透过朱窗凝视那一轮圆月,心中暗自嗔怪:这不懂人心的月亮啊,为何你不懂我的孤苦之情,偏偏将清亮的月光洒向人间拨动了我敏感的心弦,增添我本已无尽的愁苦。不知不觉,一缕阳光透过朱户洒在脸上,唉,又是一个被思念折磨的不眠之夜。”

学生们睁开眼睛,显然已经沉浸其中,并且看到了那个主人公,读懂了他因思念而愁苦的心思。

同样是画面的描绘,当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置身于诗词之中,用双眼去观察诗词中的画面,就能用心去走近作者,读懂作者。

二、上下两片的意境相同吗

这是在学生分析过下片的基础上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班长站了起來。他娓娓道来。“我觉得是两种不同的意境。上片,主人公的视线一直停留在周遭的事物,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小小的庭院。栏杆边的菊花、兰花,然后随着罗幕轻启,又借那一双眼,我们看到了双飞的燕子,视线上移,又看到了天空中的一轮圆月,这样的意境比较狭小。下片,我们又看见那个主人公,他立于楼的最高层放眼望去,所有一切尽收眼底,视线一直到达了路的尽头,虽然眺望的人儿没有出现,但是意境是阔大的。”“我还有个个人的感悟,我觉得悲景之中未必皆是悲情。风雨纵然吹落了一树绿叶,但至少叶曾拼尽一切美丽过。主人公虽然和对方别离,但他们至少曾尽心欢笑过,天涯之大,至少有人能懂,能理解,那么就算相隔再远,又有什么关系呢?望不见身影,寄不去书信,那就让满目的山水带去我的这份思念吧!”

发言结束,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带我们欣赏了由他描绘的两幅图画,并阐述了他的独特理解。调动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鼓励他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走进诗中景,诗中人,诗中情……也就是用想象再现意境,用意境重现诗词所绘。

猜你喜欢
视线思念意境
基于ShuffleNet V2算法的三维视线估计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那座山
秋天的思念
办法总是有的
对你不再思念
春色满园
无尽的思念
一朵花的意境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