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7-04 03:09黄歆
卷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

黄歆

摘 要:当前我国数字化建设中存在公共数字文化结构不合理,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互不对接,服务效能较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完善,灵活性、开放度不足等数项问题。应在优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结构、对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基础上,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引擎。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对接;机制创新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之上,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是数字文化发展的基础,能够提供高效、稳定、充分贴近公众需求的服务才是公共数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公共数字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质量,改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手段。

1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结构性问题

数字文化资源结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宏观层面概念,即构成数字文化资源体系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形式或构成形式;二是微观层面概念,即单项数字文化资源组成部分及构成形式,涉及信息元数据和数据体相關内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结构问题在两个层面均有体现:1)数字文化资源整体结构存在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及统筹,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的各自为政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孤岛式的建设模式造成了资源整体结构不合理,资源重复建设以及资源与资源相互之间的黏合度和共享度较低的现状。2)数字文化资源个体结构存在问题。一方面,在数字文化资源构建初期,由于各方未能充分考虑数据的共享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规范及标准,导致个体数字文化资源结构的非规范性发展态势;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处理技术、数据管理工具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元数据内容结构及处理方式的异质性。

1.2 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对接问题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保持着独立性,甚者相互竞争,现在,图书馆需要重塑自我,将自己当成平台,而不是仓库。图书馆在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存续之道在于,以多元的整合式架构平台为可靠支撑,提供多元服务,帮助大众找到发现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要帮助人们跨越信息壁垒、加速知识发现、激活知识利用,就必须提供整合、连通的知识管道。而分析当前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构建现状,国内建成了不少独立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及数字美术馆,但各馆内部(如数字图书馆之间)相互的黏合度和共享性不高,更不用提数字图书馆与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间的黏合与共享。

1.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问题

随着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推进,政府在公共数字文化发展领域的投入亦逐步提升,建成了一批诸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文化网)等的国家级、省级、部级重点建设工程。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直面公共数字文化领域服务效能低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共享不足,受众面、辐射面有待提升,数字文化平台资源知晓度不高、使用率不足;2)传输不畅,使用不便,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及多元的信息传递机制、传播管道,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的滞后性,大量数据被封闭在信息孤井中,未能进入流通领域充分发挥其数据价值;3)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未能形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文化资源构建机制,也未建立对公共文化和旅游部门资源的整合机制及对运营体系的创新机制,更缺乏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及有效的反馈机制。

1.4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问题

当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完善,活力不足,开放度不够,缺乏与其他公共文化建设、与社会力量的充分对接。首先,公众日趋多元、个性化的数字文化需求发展态势使得文化机构力求解决的社会文化、民生问题变得尤为复杂,仅仅凭借单个机构或单类组织的资源及能力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其次,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分析,开放性、创新性以及活力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属性及外在要求,这决定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过程必须强调多重对接与协作。最后,从公共管理、资源运作的角度分析,公共文化服务虽然以公益为根本,但同样遵循经济性原则,即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公共资源的外部性特征导致其市场选择的低效。

2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问题的改进策略

2.1 优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结构

由于不同种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在建设目的、建库结构、技术方法、建设模式上存在区别,要实现数字资源整体上的结构优化,必须根据各类数字资源的特点,采取不同策略的质量控制:1)对于外购数据资源,要立足用户需求、创新购买方式,具体措施包括尽可能多地将用户引入数字文献资源采购决策,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强化联合采购,培育市场主体,丰富资源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等。2)对于自建数据资源,应在强化统筹协调,形成统一建设目标、建设标准、质量控制系统方案的基础上,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建设范畴,立足不同建设主体的特色与优势,构建特色资源库或专题资源库,错位发展,互为补足,相互连接,进而形成系统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

2.2 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对接

正如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馆长帕尔弗雷所述:“基于各国的经验,各家图书馆应该将它们的网络跟档案馆、历史协会、博物馆和其他文化遗产组织等部门相互分享。”因此,整合相关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推动数字文化平台对接,形成开放环境下多渠道资源要素广泛参与、充分共享的分布式平台,是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跨馆、跨部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共用格局以及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的构建,必须以数据打通、数据关联为基础。

2.3 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

服务效能是服务意识、服务模式、服务体系、运营机制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也必须考虑从上述因素着手,以优质服务对接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①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发挥用户主观能动作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服务理念。②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健全用户需求追踪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把握用户数字文化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化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高用户参与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数字文化创新进程。

2.4 创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

新时期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建设主体、建设思路、建设模式、供给模式和管理制度全面创新的公共服务。开放、创新和激发活力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的内在本质。创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促进跨专业、跨部门、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兼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生态系统,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3 结论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公共数字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的虚拟网络等都需进一步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绩效评估机制,这些都影响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公共数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发展思考[J].大众文艺,2020(07):13-14.

[2]林平.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中地方特色化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以福建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0,42(01):46-49.

[3]廖嘉琦.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信息组织与构建模式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01):130-136.

[4]畅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建设与研究[J].传媒论坛,2020,3(01):101-102.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浅析高职教改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