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实验对比研究

2020-07-04 12:02谷文娜刘莉莉陈圣男侍福梅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谷文娜 刘莉莉 陈圣男 侍福梅

【摘 要】生物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作用,但实验一直是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2017版新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新教材也为之做了进一步修改。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分析新旧教材中实验的变化,并略谈实验教学策略,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2017版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终身发展的能力[1]。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更为具体地体现了核心素养,同时教材中的实验也做了进一步修改,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新版教材中实验的分析,理解新版教材对核心素养所做的更改,从而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分析新旧版本教材中生物实验的不同,并探讨实验教学策略。

1   实验整体变动

整体上,2017版生物教材实验插图方面变动较大。《分子与细胞》模块,在实验插图方面,全面更新,美化版式,实验器具图片更接近真实用具,实验现象清晰明了,从而更容易得出实验结论。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三个插图清晰地呈现了实验現象,引导了学生推测实验结论,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又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加入了酵母菌的电镜图片,酵母菌培养液更接近真实培养状态,同时对于锥形瓶的图片,由简画的锥形瓶改为现实操作中使用的锥形瓶。

2017版生物教材实验操作步骤方面变动较小。如《分子与细胞》模块,在操作步骤方面,紧扣学习的核心内容和重点知识,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置了“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更为真实地感受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实验材料和用具也稍有变动,更容易观察实验现象。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在实验原理部分加入了贴近生活的例子:萎蔫的菜叶浸泡在清水中后,不久变得坚挺,并详细介绍了白菜剁成馅后,水分渗出的现象,最后与动物细胞吸水、失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又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更为详细地介绍了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的原因,并且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实验的过程;同时警示内容更为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规范操作。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对比分析

与旧版本教材相比,新版教材中的实验更具体地体现了核心素养。新版教材必修一共涉及13个实验,其中变动较大的:增加了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删减了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同时将旧教材中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修改为思维训练。笔者从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出发,对新教材删减、增加、更改的实验作了进一步分析。

新增加的实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以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首先可以利用生活实例:嚼一口米饭不久会有甜味,但是塞在牙缝里的瘦肉很久也会存在,没有被分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次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再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假设,结合实验原理和所给实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实施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观察现象,做记录,从而得出结论,根据淀粉溶液呈砖红色,蔗糖溶液没有颜色变化,推测酶具有专一性,这提高了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并交流问题。

删减的实验虽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且可以被其他实验替代。由于学生需要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所以删减的实验虽对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有所帮助,但对培养科学思维帮助较小。而必修一模块的全部实验都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科学思维的培养,同时多数实验以细胞和物质为基础进行探究,能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或物质与能量观。因此,删减的两个实验对核心素养的提高则显得微不足道。此外,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实验效果也不明显,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实验材料不易获得,实验效果也不明显。

修改的实验涉及核心素养的多个方面,尤其是科学思维。它全面覆盖了科学思维的五大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一个极佳的选择,所以新版教材将该实验改为思维训练,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促使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细胞模型,计算各细胞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建模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假设物质扩散的深度,计算三个细胞物质扩散的体积和整个细胞体积的比值,归纳概括计算结果,推理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和演绎与推理能力。此外,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操作必要性不大,所以改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构建模型,解释现象,从而保留实验的思维训练价值。

总之,生物实验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的分析。本文对比分析生物新旧版本教材后发现,新版本教材更具体地体现了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重视教材中增加和修改的实验,深挖核心素养,并将其融入课堂,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谷文娜(199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刘莉莉(199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

陈圣男(1995~),女,汉族,山东青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FB148998。

【通讯作者】

侍福梅(1978~),女,汉族,江苏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