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遗址考证

2020-07-06 08:56俞宗建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方塘清塘黄石

俞宗建

(莆田市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此诗脍炙人口,广为咏颂,可谓家喻户晓。诗中的 “半亩方塘”究竟位于何地,诸多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了探求史实,笔者曾到朱熹的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和游学地进行实地访问调察,查阅史料,归纳梳理,甄别考证。历时三年撰写 《朱熹半亩方塘考》专著,于2018年11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笔者从 “实物文献” “方志史书”“朱熹行踪”等10个方面宽思维、多维度地深入探究,得出全新的考证结论: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中的 “半亩方塘”即 “濯缨池”。 “濯缨池”原名 “姑青池”,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西麓,与唐代人工开挖的国清塘之水相灌注。池上有观书亭,系宋时慈善家黄石姑青人林回年(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族叔)所构①。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中的 “半亩方塘”即 “濯缨池”,这个推断是基于诸多史料。下列史料自近现代上至宋代,互为印证。

一、《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和朱熹游学莆田时间考证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据著名学者、朱子研究专家钱穆和刘述先教授著作考证: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作于辛巳 (1161年)春。

钱穆著 《朱子新学案》第三册,35~36页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此数诗大体均作于绍兴辛巳 (1161年)春。

刘述先著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43~44页载:辛巳 (1161年)春,朱子作 《曾点》《春日》 《春日偶作》 《观书有感二首》诸诗。刘述先在该著作77页又载,朱熹 《答许顺之》书 (信)十一: “此间穷陋……更有一绝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集》卷三十九,1777页)此书(信)所提及之有名绝句实作成于辛巳春朱子三十二岁时。

朱熹来莆时间、地点及所作诸诗。据 《朱熹集》《朱子语类》 《兴化府莆田县志》 《莆田南山广化寺志》和 《仙游文雅堂》等文献记载:庚辰 (1160年)十一月下旬,朱熹仰慕著名理学家 “南夫子”林光朝,来莆游学,曾至黄石水南井埔朱氏族人朱德创办的 “群仙书社”参观,在莆田壶山书院作 《群仙书社记》②,款识:绍兴三十年 (1160年)十一月,熹书于壶山藏修精舍。十二月十一日,朱熹为曾在同安任职时的同僚朱元飞在仙游赖店所筑 “归乐堂”,作《归乐堂记》[1]4022。

据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3177页记载,朱熹在莆田听林光朝、方次云讲道。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光朝讲 “曾点言志”后,又当面请教疑问,林光朝 “密言于先生(朱熹)也”。朱熹有感而作 《曾点》[1]88:

春服初成 (1161年春)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朱熹另为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南山广化寺的“湖山书堂”③作 《倡学祠堂题壁》[2]诗:

倡学功高泽且宏,庆流奕叶盛云礽。

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这首诗咏颂郑氏三兄弟创办 “湖山书堂”“开莆来学”的功劳和贡献。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光朝言 “曾点言志”后,收获颇丰,心情愉悦,再追随 “南夫子”林光朝至莆田广化寺东面二十里的黄石谷城山 “松隐岩精舍”,聆听林光朝讲道④。朱熹以 《伐木》[1]88为题赋诗,来表达两人深切情谊。

伐木相将入远山,共听幽鸟语关关。

殷勤若解当时意,此日那容不尽欢?

朱熹感恩林光朝殷勤诠释 “曾点言志”,今林光朝再相将入远山 (谷城山),那容自己 (朱熹)不尽欢?朱熹作 《春日》[1]89: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以 “海滨洙泗”誉称莆田,因莆田被誉为 “海滨邹鲁”,莆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朱熹故有 “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感慨。

绍兴三十一年(1161)暮春三月,朱熹仍在莆田闻道,寄情于诗 《春日偶作》[1]89: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观书有感二首》[1]90创作时间在 《春日偶作》之后,第二首诗首句 “昨夜江边春水生”表明创作时间是春季,推断 《观书有感二首》的创作时间是1161年春,与钱穆和刘述先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的考证结论相吻合。

上述史料足以证实:辛巳(1161年)春,朱熹创作 《观书有感二首》时,他仍在莆田游学。

二、朱熹手书墨迹—— “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

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地理志》云:莆田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唐贞观中置,周回三十里,灌田五百顷, 《宋志》载:塘有三十六股,今深六丈,阔五十丈 (国清塘至宋时湖面阔约166m)。

闽籍历代方志史书诗文记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 (朱熹)书 “濯缨亭”和 “天光云影”二匾⑤。“濯缨池”之水之所以 “清如许”,因为国清塘、濯缨池与上游木兰陂相灌注,有木兰陂南渠源头木兰溪源源不断为国清塘、濯缨池输送活水。见图1(俞瑞英绘图)。图2为莆田黄石国清塘一隅 (陈环摄)。

(1)据清代黄海撰 《续莆阳比事》载:“宋濯缨亭故址,朱子手书 ‘天光云影’墨迹犹存。”[3]

(2)今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所在地七境下庄自然村,尚存一块石额,上有 “天光云影”四字,故老相传为朱熹所书。

(3)据清代学者廖必琦 《兴化府莆田县志》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 (朱熹)书“濯缨亭”及 “天光云影”二匾[4]。

(4)据清代翰林院编修、莆田籍最后一位进士张琴 《莆田县志》卷六载:“在国清塘上,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 (朱熹)书 “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今惟 “濯缨亭”三字尚存遗迹。”[5]

(5)据民国莆田学者宋湖民 《南禅室集》[6]载:朱文公 (朱熹)曾为定庄 (按:“定庄”实为 “下庄”)之 “濯缨亭”书匾,款识: “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

(6)据清代学者,水利专家陈池养 《题濯缨亭》[7]诗曰:

群山环绕泽亦潴,钟秀山泽多师儒。

艾轩讲学为莆倡,国清之塘成名区。

人居金山来城山,平湖系揖频往返。

横经蒲弄一席地,论德松隐三岩间。

当时紫阳闻风至,尤爱于渊饶理致。

况复澜回木兰波,更得影倒壶公翠。

扬清激浊留斯亭,不堕书亭嗟飘零。

我今千载寻古迹,惟觉天高海阔遥峰青。

(7)据清代诗人刘章天著 《慕凤岩诗集》载 《濯缨亭古迹》[8]:

国清塘上湖水清,渔歌断续千万声。

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

文公取作斯亭号,濡染大笔书之奥。

匾挂 “天光云影”中,世外红尘飞不到。

我来正逢春涨时,夹岸桃花斜数枝。

……

(8)莆田黄石瑶台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刑部浙江司主事程景明 (字补庵)著 《补庵诗草》内载有一首七言古诗 《松隐岩怀古》:

一岩插天天尺咫,有时倒影塘波里。

艾老 (林光朝)当年讲席开,正学复明写奥旨。

紫阳(朱熹)一日此经过,说理精细深叹美。

……

(9)明代莆籍旅行家林登名甲寅 (1614年)九月游城山国清塘,作 《濯缨池》,收录于其著《莆舆纪胜》[9]: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亦名姑青,木兰 (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 (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子(朱熹)匾曰 ‘濯缨亭’,宋时林回年所构也,……”

上文中 “国清塘” (大塘)包含 “濯缨池”(小池塘)。

上述史料相互印证:朱熹在国清塘上留有手书墨迹—— “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创作《观书有感二首》时,朱熹在谷城山麓,也就是“濯缨亭”所在地, 《观书有感二首》中的 “半亩方塘”即 “濯缨池”。

三、从 “濯缨池”到 “半亩方塘”

据上文考证:朱熹在国清塘上留有手书墨迹—— “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观书有感二首》二句 “天光云影共徘徊”现 “天光云影”。

朱熹以 “濯缨池”实景入 《观书有感二首》诗作,改 “濯缨池”为 “半亩方塘”入诗,是依诗境和赋诗格律需要:1) “濯缨池”形状为四方形,用 “方塘”更具象可感。“濯缨池”的面积约半亩,用 “半亩”,直观易懂。2)诗歌诗句上下平仄格律需要。

若首句用 “濯缨池”与下一句 “天光云影”,“濯缨”(仄平)与 “天光”(平平)诗歌平仄不协调。而第一句开头改用 “半亩方塘”的 “半亩” (仄仄)与第二句开头的 “天光”(平平)更和谐、更优美。

四、“半亩方塘”各种考证

朱熹笔下的 “半亩方塘”位于何地,众说纷纭,大抵有以下几种说法。福建建阳说,见陈明考 《略谈 “半亩方塘”与 〈观书有感〉诗》(《建阳文史资料》第10辑,1989年版,第91~94页);浙江淳安说,见孙平、孙才 《朱熹在淳安事迹考略》(《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220页);福建尤溪说,见陈长根 《半亩方塘考辨》(见其2006年9月16日新浪博客);福建五夫说,见黄胜科、李崇英《寻找 “半亩方塘”》 (《福建史志》,2010年第2期)。但朱熹在这些地方的游学时间与创作该诗时间都不吻合。

综上推断:朱熹于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春在莆田游学,追随理学家 “南夫子”林光朝和理学名贤方次云,作 《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倡学祠堂题壁》 《曾点》 《伐木》 《春日》 《春日偶作》 《观书有感二首》9篇诗文。《观书有感二首》中的 “半亩方塘诗”创作时间是1161年暮春三月,创作地点在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上濯缨亭 (观书亭),当时朱熹人在该地。“半亩方塘”即 “濯缨池”,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也就是位于宋时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门前,池上有 “濯缨亭”。

注释:

① 林回年所构(构:构建),见明代林登名撰 《莆舆纪胜》卷七,50页。

② 清代朱丝琴手抄 《仙游文雅堂》46·礼(《朱氏族谱》专辑,第一篇 《族谱序》款识:光绪拾年(1884年)裔孙朱丝琴谨集,第四篇 《群仙书社记》)。

③ 湖山书堂,位于莆田南山,上古时代,海水浸至山下,潴集成湖,此地故称 “南湖”。在莆田文化史上,郑露三兄弟在南山广化寺树起了一座永恒丰碑,他们在南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 “湖山书堂”。

④ 朱熹在 “松隐岩精舍”聆听林光朝讲道:朱维幹著《莆田县简志》142页,艾轩(林光朝号)与其徒读书于此。后梅、竹二岩俱废,惟 “松隐精舍”独存。朱子尝过焉。

⑤ 朱文公书 “濯缨亭”和 “天光云影”二匾:据清代廖必琦 《兴化府莆田县志》第二卷·舆地志·古迹·濯缨亭条目,94页。

猜你喜欢
方塘清塘黄石
半亩方塘常流水 践行辐射共成长
——福建省幼教学科林晓丰名师工作室简介(二)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鱼塘的清塘技巧
油茶粕制备复合茶皂素清塘剂产品对鱼和虾毒杀效能的研究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半亩方塘,妙趣横生
观书有感(其一)
春山闲话
水墨清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