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栏目建设研究

2020-07-06 03:19赵青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报办刊工科

赵青

摘    要:对江苏省6所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栏目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指出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存在栏目内容庞杂、连续性较差,稿源质量不理想等问题;认为办刊者应改变多学科综合的办刊定位,选准2~3个特色栏目对刊物作长远规划,通过栏目建设、制度建设、编辑队伍建设、作者群建设以及传播渠道建设大力塑造刊物特色,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学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1-0088-07

地方工科院校是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由地方工科院校主办的社科学报,除了展示本校社科科研成果与学科、专业建设成果外,还具有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学术新人等功能。然而,由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力量不强、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办刊模式封闭单一、稿源质量不理想等,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普遍学术影响力弱,处在国内学术期刊金字塔结构的底层,也饱受诟病。[1]1208尽管如此,作为人文社科学术展示平台,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基于地方特有资源、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等依然可以凸显学术风格。对此类学報学术质量的建设意义重大——“一个大学出版了一本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就是为学校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对外展示窗口,或者说是名片,其影响力不亚于建设好一个学科。”[2]

2002年和2004年,教育部两度发文,号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立足本地、本校,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办出学报的个性和特色”[3],并推出了名栏建设工程。栏目建设是提升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理工院校社科学报响应号召积极行动,部分刊物栏目建设成效斐然,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资源环境研究》栏目、《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的《中华孝文化研究》栏目均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很多学者针对突出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办刊特色提出了具体措施。[4-6]本文拟从栏目设置入手,重点选取江苏省6所同类型、同层次的地方工科院校(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江苏海洋大学①、盐城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主办的社科学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调查、统计分析,对此类学报栏目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学术质量的途径。

一、现状分析

(一)办刊条件及刊物概况

所考察的6所院校均为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由专科学校通过合并或独立升格的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这几所院校本科办学时间较短,以工科为主要办学特色,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学术基础不厚实,学术成果相对匮乏。所主办的社科学报创刊时间多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刊龄短,知名度低,在编辑力量、办刊经费、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的社科学报有很大差距。6所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概况见表1。

(二)栏目建设现状

刊物特色是刊物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学报一般通过特色栏目②反映其办刊理念、办刊风格和办刊水平。尽管学术影响力较弱,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也在竭力扬长避短,通过设置特色栏目发挥长处,寻求发展空间。

1.特色栏目设置情况

2019年7月,采用访谈法和网络调查法对6所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栏目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③调查发现:6家学报均开设一个或几个特色栏目作为重点建设栏目,形成了以特色栏目为重心,以非重点栏目为辅助的栏目格局,见表2。

2.栏目设立依据

“地方高校学报在建设特色栏目时一般综合考虑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知名学者、特色专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校企合作等因素。”[7]598被调查的学报大都依据自身条件及所处环境开设了具有个性的栏目,并对栏目建设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

(1)挖掘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特色栏目。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特色、文化名人等资源都值得深入挖掘。例如《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结合地方实际开设特色栏目《盐海文化》,主要研究海盐文化、新四军、沿海滩涂与湿地文化、历史名人等,突出盐城地域优势,具有鲜明的特色。《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开设的《常州文化》栏目,主要刊发有关齐梁文化、常州历史名人、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等研究论文,促进了常州历史文化的研究。

(2)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开设栏目。立足于学校专业特色开设栏目,既可以服务学科建设,也可以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地方工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地方特色、地方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学科。如江苏海洋大学(原淮海工学院)拥有“海洋技术”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其社科版学报开设了《海洋文化》栏目。南京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该校社科版学报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开设《高等工程教育》专栏。

(3)针对交叉学科开设栏目。现代科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容易碰撞出创新火花。所调查的学报也针对此类研究成果开设了栏目。如《南京工程学院(社科版)》曾开设《技术经济研究》《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能源技术经济研究》等栏目,所刊载论文被引频次较高。

(三)发文现状

所调查的学报校内社科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无法为学报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高质量的内稿相对较少,在校内学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吸引高水平的外稿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见表3)。值得一提的是,《徐州工程学院(社科版)》经过多年学术质量建设,刊物的影响因子显著高于其他被调查学报,突出表现是作者层次较高,如2018年发文量为109篇,其中教授发文占比超过50%。

一般来说,基金资助论文作为经过严格评审程序遴选出的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相对于一般研究成果,更具学术性和创新性。因此,基金论文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创新水平。在被调查的学报中,金陵科技学院和南京工程学院所主办的社科学报论文基金比都超过了70%。

二、存在的问题

“栏目的布局决定着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定位和竞争力。”[8]72设置的栏目普遍太多太杂、难以保证栏目和稿源的连续性、稿件学术质量不理想,是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栏目内容庞杂,期刊特色不明显

被调查的学报近10年开设的栏目数量较多。由表2可知,近10年被调查学报开设的栏目数量普遍超过20个,有的甚至超过100个。栏目设置依据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按学科设置栏目的传统模式,几乎都开设《经济管理》《文学》《高等教育》等栏目,同質化现象严重。栏目名称多为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拼接,如《语言·艺术》《文学·语言》《语言文字》。有的学报近10年来栏目名称不固定,随意性较大。如“文学”“语言”“艺术”按照来稿情况拼接为《文学·语言》《语言·艺术》《文学·语言·艺术》《文学·艺术》等栏目。被调查学报每期普遍开设4~8个栏目,载文学科较多,内容庞杂,栏目设置上属于“大拼盘”式,期刊特色不突出。

(二)栏目连续性较差

栏目需要办刊者精心策划,更需要办刊者持之以恒地建设、维护,而且,后者的难度更大。如何使栏目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办刊者重点关注并持续用力。所调查的学报特色栏目连续性较差,如2010年常州工学院依托中华成语文化研究会,开设了特色栏目《成语文化》,在刊登了近70篇相关研究论文后,由于研究群体人数有限、栏目主持人退休等原因,稿源逐渐难以接续,栏目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

(三)因文设栏现象严重

被调查的学报中,一些栏目非常有特色,如《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探索》《少先队工作与留守儿童问题》《区域文化与民俗学研究》《风险与治理》《沿江沿海开发与大陆桥沿线》等,但大多昙花一现,刊发了几期文章后便无后续稿源。主要原因是编辑组到一批稿件便根据稿件内容开设一个栏目,因文设栏,较少花费精力去建设、维护。这种情况在被调查的学报中较为普遍。

(四)缺少优质稿源

高质量的稿源是期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受学术评价机制影响,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将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科研奖励、课题申报及结项、考核聘任的基本条件,导致校内高质量论文外流,低质量的论文投向本校学报。另外,高等教育类文章在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中发文量过大。由知网所提供的“期刊近10年文献的学科分布”可知,被调查学报“高等教育”学科的发文量均排在前三位,教学、教育管理类论文发文量很大,挤占了专业学术论文版面,刊物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受到影响。

三、发展路径

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只有通过特色栏目建设,确立学术特色、学术风格,才能克服因栏目综合化、服务对象内向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升学术质量,实现良性发展。鉴于此:对内,学报应加强栏目、制度、编辑队伍建设;对外,应加强作者群、传播渠道建设。

(一)栏目建设:减少栏目数量,突出刊物特色

栏目设置上,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办刊者应摒弃多学科并重的模式,对刊物发展作合理定位和长远规划,主动舍弃薄弱学科的栏目,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引起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以及学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力量培育2~3个特色栏目作为主体性栏目,办出特色,形成刊物优势,逐步走向专业化。

1.打破学科、专业限制,设置包容性强的特色栏目

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按学科设立的栏目很难凸显学报特色,可以尝试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创设学术话题包容性强的栏目。例如《关东学刊》是一份由地方高校学报(原《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经过合并、重组成功转型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办刊者在栏目策划方面很有学术眼光,如常设栏目《学术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刊发国内外知名学者有创见、有思想含量的重要学术文章,《学者庄园》则着眼于个人学术成长史,刊登知名学者的学术自传、学术文章,以及由他人撰写的学术评介等。这些特色栏目的学术话题包容性很强,吸引了国内外学术名家、中青年学术新锐为其撰稿。[2]

2.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栏目

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围绕社会热点挖掘既有学术性又有现实针对性的选题,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开设特色栏目。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重要指示。《常州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结合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这一社会热点,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开设《运河文化研究》特色栏目,集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力量,组织学者从文学、设计、建筑、艺术、音乐、美术等不同角度对运河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第一时间展示大运河常州段的丰富内涵。

3.借助学术组织和学者的力量,设置反映学术研究前沿的特色栏目

学术组织、专家学者都是重要的办刊资源,面向和依靠学术组织、专家学者办刊有助于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办刊者要拓展思路,开门办刊,抓住学术组织需要学术成果展示平台的诉求,通过自身良好的办刊理念获得学术组织、学者的认可,聘请学术视野宽广、学界人脉较广的学者做栏目主持人,由他们帮助编辑部策划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征集、吸引优质稿件,并对稿件学术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使栏目获得持续性发展。例如,《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邀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新建教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主持人,帮助栏目编辑选题、策划、组稿等。目前,该栏目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鼎力支持,稿件学术水平较高。

(二)制度建设:加强稿件质量控制

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关键是提升稿件学术质量。如果学报缺少学术特色、学术追求,放松稿件质量控制,渐渐地就会充斥学术水平较低的稿件。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作者中,有一部分是校内作者,为了保证审稿客观公正,首先,应制定严格的审稿、定稿制度,淘汰劣质稿件。由编辑筛选出符合刊载范围、有一定创新性、写作规范的稿件,审稿专家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予以评判,主编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整理把握,编委通稿时对稿件质量作最后的把关,集体讨论定稿,最大程度地保证所刊发稿件的学术质量。其次,加强审稿专家库建设,并对专家库作动态管理。[9]38通过校内遴选、编委推荐,通过学术会议、网络不断吸纳相关专业优秀的审稿专家。最后,在专业分类更加细致的情况下,送审时要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注意稿件内容和审稿专家研究方向的匹配度。

(三)编辑队伍建设:加强编辑核心能力培养

一名优秀编辑,除了要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较高的学术鉴别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编校技能,也要具有组稿约稿和选题策划的能力。为了保证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首先,编辑要发挥主体意识,积极组稿约稿。[10]27应摒弃过去“闭门办刊”“等米下锅”的办刊模式,走出去参加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研讨会,掌握学术发展趋势、学术热点,并与专家学者建立广泛联系,争取获得他们的关注和支持;走出去追踪与栏目建设相关的课题研究进展,积极组稿。其次,编辑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选题策划。在栏目建设过程中以“问题”代替“学科”,编辑要“具备全局视野、问题意识和策划能力,将大范畴细化为小问题,以专题研究引领特色”[11]76。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专题策划,将研究对象分解成一个个小专题进行深入剖析和全方位呈现,能够推出精品,扩大栏目影响力。

(四)作者群建设:着力于培养学术新人,吸引优质稿源

近年来,地方工科院校越来越重视人文社科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已成为学校主要的科研力量。学报首先应吸引校内优质稿件,组织、引导中青年作者围绕特色栏目选题开展研究,第一时间将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本校学报,同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如缩短出版时滞,实行优稿优酬,建议学校在科研分认定上予以政策倾斜等。由表3可知,所调查学报外稿率均超过50%。外稿作者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作者占了很大比重。基于特殊的办刊条件和环境,地方工科院校学报应重视扶植、培养具有学术研究潜力的学术新人。对于符合特色栏目刊载范围、具有学术创见但在语言表述等形式方面有问题的稿件不轻易退稿。编辑在写作技巧、学术规范等方面对年轻作者予以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他们修改、润色稿件,提升稿件质量。

(五)传播渠道建设:建设纸媒与新媒体融合传播平台

数字时代,在线阅读、移动终端阅读等数字阅读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随着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很多作者希望通过学报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刊物信息,有针对性地投稿,读者也希望通过微信公众号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在被调查的学报中,只有徐州工程学院学报于2015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数字化、新媒体浪潮席卷出版界的今天,由于编辑人员短缺,缺少新媒体人才等,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在媒体融合方面显得落后。新媒体时代,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专业期刊数据库将特色栏目的内容集中呈现,实现“二次出版”,丰富出版形式,扩大传播途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报最新学术成果,发布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信息,维护作者群体,吸引校内外作者、读者关注学报,扩大学报的信息传播力,提高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语

一份有特色的学术期刊,才会彰显个性、活力和影响力。地方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办刊者应找准学报的学术定位和学术特色,对学报发展作长远规划,通过栏目建设、制度建设、编辑核心能力建设、作者群建设和传播渠道建设,提升刊物学术层次,使学报真正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注释:

①2019年,淮海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由于其社科版学报尚未更名,所以本文仍沿用《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这一名称。

②本文所提到的“特色栏目”是广义的特色栏目,主要关注栏目所刊载文章内容的新颖性和独特性。鉴于地方工科院校栏目建设的特殊性,栏目是否持续至今暂不作考虑。

③个别栏目重合或相似,只是名称稍有差异,如《“三农”问题探讨》和《“三农”问题研究》《“村官”研究与实践》与《大学生村官研究》《乡村干部与乡村发展研究》,这也反映了栏目建设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情况在其他被调查的学报中也存在。

参考文献:

[1] 林锋.当前學术期刊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标签”探析:以《莆田学院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2):1208-1212.

[2] 段艳文.《关东学刊》:做有学术眼光的栏目 刊有思想含量的文章[EB/OL].(2019-04-16)[2019-06-22].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416/c14677-31032994.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EB/OL].(2002-09-13)[2019-06-22].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

oe_0/moe_8/moe_28/tnull_495.html.

[4] 陈未鹏.“以问题为中心”:论理工院校社科学报栏目的选题策划[J].科技与出版,2016(10):114-117.

[5] 所静,郑建辉,何静菁,等.中国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发展困境及路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5):122-124.

[6] 喻世華.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8-92.

[7] 梁赛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6):596-599.

[8] 徐姗姗.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栏目的转型升级[J].编辑之友,2017(11):72-77.

[9] 孙宪民,王又冬. 浅析学报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出版,2010(12):37-38.

[10] 庄亚华.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特色栏目 《四海论坛》建设回顾与存在问题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5):23-28.

[11] 石娟.从“学科”到“问题”:地方高校学报地域文化特色栏目建设探讨:以《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吴文化研究”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5):76-78.

责任编辑    徐    晶

Construction of Column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O Q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32,China)

Abstract: Survey on the situation of column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of six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dicates that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are beyond subjectsconformed, time periodical and sourcesqualified. In response to th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ublisher should turn the pub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columns to the election of two or three featured columns as a long-term plan. Shape the features of the public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olumns, system, editorial teams, author groups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hereafter enhancing the academic influence.

Key  words: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social science journals;academic quality

猜你喜欢
科学报办刊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恐龙能跑多快
副教授“卑微”式招生走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阅江学刊》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3项奖励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的若干思考
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