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

2020-07-06 03:26郑文富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细流易中天树根

郑文富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一首歌:“我有一朵格桑花,来自遥远的雪山下,红艳艳,像团火,人人见了喜爱它……”从那时起,我就想看一看格桑花。

家乡的原野开满了各种野花,从小河边一直到遥远的青山下。大地盎然的生机中,八瓣梅大片大片地开放着,白的、粉的、深粉的、金黄的、紫的……八条大长瓣秀爽地绽开,中心托着小小的金黄的花芯,花芯的圆边,点着黑色的花蕊。它细细挺挺的茎子把花冠高高地举起,让其超出野草、超出群芳。我一生走过多少山水,知道了它有好多名字,雅如秋英,土如扫帚梅,洋气如波斯菊。多少次我采下花瓣,夹在书页里,让书本沾染了芬芳。

有一次到了西藏,我第一个想见的就是格桑花。

“它,就在你身旁。”

这八瓣梅,就是格桑!“美丽的格桑花,绽放在高原上,像一朵云霞从天而降,传递着幸福,传递着希望……”藏族的朋友采了一朵戴在我的耳旁,唱起吉祥的歌。

原来,从我的愿望产生起,它就已经实现,并且这幸福快乐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而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格桑花并不专指哪一种花——所有象征着希望和幸福的事物都叫格桑。

我们行走在开满鲜花的大地上,愿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充满幸福。

玫 瑰

叶君健

温暖的太阳从窗玻璃射进来,照在这盆花上,花枝似乎在伸展,花苞也似乎在伸展。在花丛上飞旋的那只蜜蜂忽然落到花苞上来。起初它犹疑了一阵,随后它忽然翘起后身,使劲地把头往花苞的裂缝里一钻,好像是决心要吸尽花蕊中的蜜似的。不知它是吃醉了呢,还是睡着了,它再也没有把头伸出来。就在这时候,第一个花瓣张开了,接着第二个花瓣也张开了,第三个花瓣也张开了……看啊,玫瑰花儿果真开了——开了一朵完整的、粉红色的花!

选自《新同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月版

赏析

花儿是怎样从一个花苞绽放成花朵的?小的时候我常想,为什么花儿总是在我们没有看着它时开放?有没有一种机器能把花瓣绽开的过程拍下来?直到我看到了叶君健的《玫瑰》。

直到在一个夜里,我们守候在昙花旁。夜真的安静了,昙花长长的花苞从里到外绽开,所有的花瓣一齐伸张,伸张的时候,它慢慢地垂下头去,那样地安静,那样极致地美丽着。饶宗颐先生的《优昙花诗》说:“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真是的。

叶先生的玫瑰,一瓣瓣开放,仿佛人在一天天长大,执着的努力令功业一步步达成,成熟后,那样持久,令人敬仰,令人相信并且无畏地追求着光荣的永恒。而昙花一现,仿佛让我们看到另一种生命,它孤独地坚守着信念,它开放,谦逊而无欲无求。然后它离开,留下芳香。

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过程。愿你懂得生命的真谛,珍惜美好的自己。

玫瑰树根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著 王央乐 译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材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只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的。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细流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所說的延伸部分。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着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天啊,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选自《对星星的诺言:米斯特拉尔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赏析

羡慕花儿的绽放,就应该懂得花儿为开放付出的努力,懂得在那美丽的玫瑰树下,有着怎样坚强的树根。树根长期和泥土接触,浑身灰褐,过度劳累,身体变了形。为了得到营养与水分,它忍受着地下的沉闷肮脏,承受着轻蔑与讥讽。但是,它有装点大地的愿望,大地终于因它而分外美丽。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没有水时它就枯萎成一把干草,等待着降雨。雨水来临,它就努力喝饱,尽情地展现生命的活力。当干旱来临,它就再次收缩,等待下一次降雨。季羡林笔下的洪湖莲子,敲开一条缝扔在池塘里,三年才长出绿叶,但是第四年绿叶就铺满了池塘,让池塘开满了红艳的荷花。南方的大榕树,你看到它遮天蔽日,但你也要看到它的根须布满大地,你看它满脸胡须,那其实是它的气根。

扎根吧,为了装点大地,生命就该如此执着。

无花果

易中天

无花果其实是有花的,只是我们看不见。

淡淡的一点红色,悄悄地藏在花托内,尽可能地省下有限的营养,去孕育新的生命。于是肉质的花托便成了果实。

看来,无花果是把花和果融为一体了。它的花便是它的果,它的果便是它的花。

因此,当桃红李白们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争奇斗艳展示出自己的青春靓丽时,无花果奉献的是一份质朴与真诚。

人类珍惜这份质朴与真诚,于是,无花果作为生命的象征,被供奉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圣殿里。在《圣经》的《创世纪》中,它硕大的叶子成了人类始祖最早的衣衫。

無花果其实是有花的,便是无花又何妨?只要有种子,就会有生命;只要有生命,就会有果实。

我们敬重这果实。

选自《易中天文集1》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赏析

有时,你也不必太在意,以开出花来标志自己的美丽。无花果就将花收缩到最小,藏在花托内,尽可能地省下有限的营养去养育果实。多少伟大的人,不计名利,将一生交付给了人类的事业?

易中天的目光是敏锐的,他看到了无花果是有花的,这花藏在花托内。写作,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真相。

易中天的思想是深邃的——它借物说理,并且基于这样一种事实:人们需要看花,这是对美的追求,这是精神成长的需要;人们也需要果实,这是身体健康成长的根本条件。所以在他的笔下,这样阐释花与果的关系:“无花果是把花和果融为一体了。它的花便是它的果,它的果便是它的花。”写作,要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思想,也是通达的。

《无花果》揭示的道理是深刻的,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花与果的关系。文章,要给人以启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最后,本文的导向也是特别值得尊重。看重花,还是看重果?易中天说:“我们敬重这果实。”一个良好且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应该更尊重什么,不是很明显的吗?易中天将这种美德称为“质朴与真诚”,这又上升到了美学的境界。

你是普通的花……

郭 风

我应该有勇气说出来,我真心地爱你。

你谦逊。你开放很小的花。

你坚定。当你确认了自己是喜欢淡黄的色彩的,便服膺自己确认的信念,始终如一地开放小小的花,开放焕发着淡黄的色彩的花朵。

你喜欢野外所有的泥土么?你在野地里开花。呵,我现在记清楚了,是在一个雨后,我在一个山村的旅居期间,我听见你在石桥旁边的草地上唱的一支歌。我无意间听见你唱的一支歌,认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下雨的真实的赞歌,认为这是一支多么朴实的歌。

你谦逊而真切。我不应该犹豫,应该说出来,我真心爱你,小小的淡黄的花呵。

选自方铭、王达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选·当代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诚如刘再复所言,郭风“在这些普通的花木中发现动人的诗意和一种永恒的哲学:大地是美丽的,而装点大地的是这些最普通的花;世界是美好的,而支持和创造这世界的,是那些具有宝石般心灵的普通劳动人民”。

一朵花开在大地上,它确实是普通的。但在这普通的现象中,哲理却是如此深刻——向普通的花致敬,就是向大地致敬。

而认识到自己的普通,“谦逊而真切”地生活,我们才会一点点拥有美德。

石 榴

孙 犁

前数年买石榴一株,植于瓦盆中。树渐大而盆不易,头重脚轻,每遇风,常常倾倒,盆已有裂纹数处,然尚未碎也。

今年左右系以绳索,使之不倾斜。所结果实为酸性,年老不能食,故亦不甚重之。去年结果多,今年休息,只结一小果,南向,得阳光独厚。其色如琥珀珊瑚,晶莹可爱,昨日剪下,置于橱上,以为观赏之资。

选自孙犁《晚秋植物记》

《光明日报》,1985年11月10日

赏析

我们都生活在大地上,但是我们有不同的生存环境,愿我们能够承受天地间的寒来暑往、风风雨雨。驿外断桥边的梅花,或者苑囿里花坛中的牡丹,都有着具体的境遇,愿我们能够包容这个世界,化为内心的从容与坚强,坚强地绽放,安然地老去。孙犁笔下的石榴树,不就是人一生的写照?坎坷一生,常遭风雨,但是它泰然处之,真诚地活着,尽自己的力,结自己的实,平淡、朴实。

人品朴实到了极点,文章也就朴实到了极点,以至于返璞归真。

猜你喜欢
细流易中天树根
世界上最深的树根
巧夺天工
小 池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茶,有点苦
愿望巴士 10疯狂的树根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易中天《中华史》在争议中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