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桃李”意象的意蕴探究

2020-07-06 03:26徐智
北方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桃李唐诗意象

徐智

摘要:唐诗中,诗人通过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使文章含蓄有韵味。“桃李”是唐人喜欢使用的意象之一,文章从部分唐诗入手,探究“桃李”一词的意蕴,从其表现的春景发展到所指代的人物,看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补充丰富,赋予词语更多情感、更多生命力的过程。

关键词:唐诗;意象;“桃李”;意蕴探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许多使用植物为意象的文学现象,《诗经》中就有153篇出现过植物的名称或对其进行描写,超过总篇目的一半。[1]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蒹葭”,其他还有:桑梓、卷耳、黍、枣等,不过这些植物一般用来作为诗歌比兴使用,不具备其他的意思。到了唐代,诗歌艺术发展至一个新高度,开始使用植物意象来代诗人发言,抒诗人情志,于是,原本没有其他含义的植物就有了衍生义。本文试对唐诗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植物“桃李”做一研究,探索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桃”,二月仲春时节开放,妖娆艳丽;“李”,同样开于盛春,开时如白雪覆林,素净淡雅,两者因为易存活且具观赏性而常被种植,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常被古代诗人吟咏于笔下。“桃李”两字相傍,一艳一素,多用来形容女子,如“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中的“桃李”则是赞女子光彩照人、妩媚生动。到了唐代后,“桃李”意象的思想意蕴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丰富饱满。

一、表现自然之春景

四季均有各自的标志性植物,桃李就是春季的标志。冬去春来,万物开始恢复生机,红桃白李竞相开放,浓浓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桃李在春天首先开放,而且开放时间较短,与春季倏忽即逝的特点吻合,所以在唐诗中的桃李常用来代指明媚又短暂的春天。自古以来,我国古典诗词注重含蓄,提倡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比兴手法在唐诗中经常出现的原因。诗人写桃李则告诉读者春天到来,这样才使诗歌别有韵味。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中的第五首中写到“桃李月”:

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

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

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

昭阳桃李月,罗绮自相亲。

阅读诗作,眼前已然出现一幅生动画面:内宫中香风阵阵,和暖怡人,朦胧的纱窗外出现新一天的曙光。宫殿中的花儿争相开放,笑迎朝日,池塘中的青草已悄悄生长,带来满目春意。鸟儿在绿树间放开喉咙歌唱,晨光中,宫中舞女那婀娜的身影逐渐清晰。昭阳殿前桃李相间开放,明月西斜,狂舞了一夜的美人们还在追逐嬉戏。春景动人,有了这群生动的女孩子们就更显出欣欣之象,诗的尾句以桃李月作结,突出人物活动的季节,整首诗充满生机。另外:

更思明年桃李月,花红柳绿宴浮桥。

——薛稷《饯唐永昌》[2]

故山桃李月,初服薜萝衣。

——刘长卿《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3]

“桃李月”即桃李开花的月份,这些诗句用“桃李月”表现春天,更富有无穷韵味。诗人还常用“桃李时”指代春天,从中可见诗人面临蓬勃春景的喜悦之情:

万里烟尘客,三春桃李时。

——卢照邻《山行寄刘李二参军》[4]

芳春桃李时,京都物华好。

——崔湜《饯唐州高使君赴任》[5]

由以上诗句可以发现,“桃李”在诗歌中出现则常意味着春景已至,天地呈现出一片生机,诗人亦是满怀喜悦之情。这样的表达给人想象空间,韵味丰富,画面感强。

二、指代特殊人群

随着唐诗创作手法的不断创新,诗人的想象力也不断丰富。“桃李”这一意象被赋予了人的色彩。桃红李白逐渐和女性的容貌联系起来,用来形容女性青春貌美。另外还可比喻人物品德高尚,后来还用来指代弟子门生。

(一)用“桃李”指代美丽的女性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中以植物来比拟女子的诗歌并不鲜见,《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用“柔荑”比喻女子双手如春荑般柔嫩白软: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郑风》中的《有女同车》用木槿花比喻女子的美貌: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到了诗歌发展鼎盛的唐代,更是延续并发扬了这一文学传统,崔颢的《卢姬篇》中的“卢姬小小魏王家,綠鬓红唇桃李花”和李白的《长干行》(其二)中的“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等诗句中用“桃李花”来表现女子美貌,用春天正在怒放的桃李比喻女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6]和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中的诗句“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7]均用女子的美丽和桃李的颜色相映衬,突出表现桃李与美丽女子的指代关系。“盈盈二八谁家子,红粉新妆胜桃李。”这是阎德隐《薛王花烛行》中的诗句,用“桃李”将女子之美衬托到了极致。

(二)用“桃李”指代品质高洁的君子

西汉司马迁在其《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留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说后,“桃李”一词的意象就更丰富了些,它主要指行为谦逊、品德高尚的君子。唐诗对“桃李”意象的这层含义不断充实,或自喻或指代别人,留下了不少作品。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在《过新丰道中》写道“诏书植嘉木,众言桃李好”,[8]直言唐代人对桃李的评价之高,此乃皇帝下令栽种的嘉木,桃李已到了人人道好的程度。武元衡在《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中的诗句“悦彼松柏性,爱兹桃李阴”告诉世人松柏的凌寒不凋是他所追求的品格、桃李的默默无言亦是他崇尚的美德。

薛能的《杨柳枝》中“游人莫道栽无益,桃李清阴却不知”也称颂了桃李的无言付出,虽不被理解却依然坚守的美德。李商隐的《赋得桃李无言》赞美了桃李不争艳但赏花之人多了,树下自成蹊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淡泊的心态: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9]

李白诗中写有“桃李”意象的也很多,其中多数赞美桃李,他的《〈古风〉其二十五》中如此吟道: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前三联中可以发现诗人认为世风日下,道德判断标准黑白颠倒,美好纯朴的品性已被玷污。世人在错误的道德标准的引导下不去追求美好的品德(芳桂枝)反而和败坏道德的人(恶木根)同流合污。能够默默坚守的唯有桃李,静静地开花结果也不炫耀自己。此处的桃李便是指那些有美好品德、有正义感的人,他们默默坚守本心,不为世俗所动。诗人在诗中批判那些不能明辨是非的世人,具有像桃李一样人格,是诗人赞美的理想人格。

当然,在诗歌不断创作发展的过程中,“桃李”还被赋予了新的蕴意,比如因为艳丽和花期短,所以被拉下高雅的神坛,认为其是俗艳短命的象征。再如,古代士人渴望建功立业,常在外游历寻找入仕机会,这样社会中就出现了许多游子思妇诗、闺怨诗。这些诗中,“桃李”除了表现女子容貌和青春年华外,还增添了女子独守寂寞,时间白白流逝的哀叹。但从唐诗及唐前作品看,大多数“桃李”还是表达正面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子.诗经[M].西苑出版社,2015.

[2]傅璇琮.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三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41.

[3]陳伯海.唐诗学文献集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03.

[4][5]耿建华.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57、89.

[6]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812.

[7]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077.

[8]刘墉.唐诗句典[M].北京:求真出版社,2010:131.

[9]张蕾.唐诗“桃李”意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20.

猜你喜欢
桃李唐诗意象
桃李满园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只为桃李现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