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山诗的儒家思想

2020-07-06 03:26郝茹
北方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寒山

郝茹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寒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说其独特,是因为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寒山主动接受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对其人格精神的洗礼,使其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征。而在寒山弃世归隐前,儒家思想深刻规范并制约着其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使得青壮年时期寒山的诗作渗透着浓重的儒学思想。文中,笔者以寒山留存后世的百余首诗为研究对象,结合寒山人生经历,深入探析寒山诗中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寒山;寒山诗;儒学思想

寒山,生于安史之乱前的盛唐。在其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欣欣向荣。适时,当权者为巩固统治,十分重视儒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唐玄宗曾公开强调“宏我王化,在乎儒术。能发挥此道,启迪含灵,则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所谓自天攸纵,将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經,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赐,不其猗欤”。[1]随后,统治者便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如“大力提高孔子及其弟子、后嗣的地位;优待儒士、尊崇儒经”[2]等,这些尊儒政策的实行,使在夹缝中前行的儒学渐呈蓬勃发展之势。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时期的寒山,怀揣着“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勤笃儒学,为有朝一日成为国之栋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地做着准备,寒山也将这样积极入世的理想真实地记入了他的诗作中。

首先,通观寒山诗可知,青年寒山在诗中多记录了自己的仕途经历,展现了其为求仕进砥砺拼搏的青年学子形象。如:“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3]诗中的“美少年”心怀梦想、意气风发,寒山以此映射自己,表现出追求仕途理想的自己如“美少年”一样阳光热情,自命不凡。科考之路曲折艰辛,即使日日努力,也是屡试不第,“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4]该诗记述了三十余岁的寒山,依然在科考道路上砥砺奋进的事实,这是其愈败愈战、艰难取仕的苦痛写照。对此,寒山并没有灰心,在他看来“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5]自己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通过铨选进入仕途的。寒山的这种自我安慰与鼓励不禁让人动容,对寒山来讲,通过科考走上仕途,倾其所学运用于世是他从小到大的奋进目标。作为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一员,在尊儒重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懂得何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为“以天下为己任”。可是,据《唐书·选举志下》载:“初,吏部岁常集人。其后三数岁一集,选人猥至,文薄纷杂,吏因得以为奸利,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阙员亦累岁不补”。[6]由此可知,在寒山所处的时代,科举选官制度腐败混乱,一心想通过科考来谋得一官半职的寒山在如此黑暗的制度下也只是个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罢了。再加上“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洛阳沦陷,叛军直逼长安”。[7]社会的动荡变故,让寒山“学而优则仕”、经世治政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困顿无奈的他不得不为保全性命,逃离了曾经奋斗多年的咸阳城,颠沛流离于乱世中。

其次,壮年时期的寒山颠沛流离于乱世,此期寒山在诗中不仅记录了世间悲苦,也敬诫封建统治者要保民惠民,展现了一届儒生心系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日子里,寒山看到国家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就以质实朴素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惨况:

大有饥寒客,生将兽鱼殊。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累日空思饭,终冬不识襦。唯斋一束草,并带五升麸。[8]

寥寥数笔,诗人便将动乱中百姓的离乱之苦深刻逼真地展现开来,让人不忍直视。如此这般,倘若寒山没有“不忍人之心”又怎会写得这样真实深刻。可见,身为颠沛流离者中的一员,寒山对百姓的艰难困苦有着深入骨髓的体悟。《新唐书·食货志二》载:“自开元(713—741年)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自代宗时(762—779年),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由此,赋役制度的“弊坏”,更使百姓们生活负担加重,“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的艰难局面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

而百姓关乎国家兴盛衰亡,民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根本和基础。由此,寒山在诗中也向统治者传达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仁政、民本思想,力图维护国家稳定。如:

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坠。决陂以取鱼,是取一期利。[9]

诗中,作者以“地”喻民,以“树”喻国,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了“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的道理,告诫统治者要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不可“决陂以取鱼,是取一期利。”

最后,流亡中的寒山深谙“孝悌”思想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其在诗作中便积极倡导儒学中的“孝悌”思想。在儒家学说里,“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品质。而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理天下也是统治者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手段和不二法宝。《唐会要》载:“开元十年(722年)六月上注《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743年)五月上重注,亦颁天下”。[10]唐玄宗两次颁布《孝经》,可见统治者对孝悌德行的重视程度。而自幼受儒学思想洗礼的寒山自然而然地成了孝悌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在其诗里,那些劝人要尽孝道、做孝子的内容就是寒山倡导孝悌之道的有力证明。如:

寄世是须臾,论钱莫啾唧。孝经末后章,委屈陈情毕。[11]

该诗中,寒山告诫世人,人生须臾、转瞬即逝,活在世间要及时尽孝,不要因为不相干的俗事耽误了尽孝的义务。同时,寒山还批评了生活中不报父母恩、和兄弟怒目相对的不良现象,如:

我见世间人,堂堂好仪相。不报父母恩,方寸底模样……个个惜妻儿,爷娘不供养。兄弟似冤家,心中常怅怏。[12]

诗中,作者披露了现实中父慈子不孝,兄弟反目、以下犯上的丑陋现象,表现了诗人对世间道德沦丧、不知礼敬行为的批判和不满。寒山坚守儒家的孝悌德行思想,在他看来,该思想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寒山诗近乎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质朴晓畅,没有生涩之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孝悌”思想的宣扬。

由以上论述可知,青年时期的寒山仕途丛脞、心情复杂,其诗作多为儒生求进取仕的心境写照。而壮年时期的寒山,颠沛流离于社会动乱中,他历经人间悲苦,体悟百姓、心系国计民生,并为社会安定和谐积极倡导儒家传统美德,展现了良知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这一切都是儒学教化的综合结果。作为在尊儒重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社会的伦理、道德与责任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无意地规范着其个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13]而这一点在寒山诗中得到了清晰明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孔霞.略论儒学在中唐时期的演进[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19–20.

[3]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34.

[4]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14.

[5]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8.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选举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7:724.

[7]何善蒙.隐逸诗人寒山传[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2.

[8]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4.

[9]项楚.山诗注附拾得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572.

[10]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658.

[11]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67.

[12]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400.

[13]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105.

猜你喜欢
寒山
寒山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UP THE MOUNTAINS
井上有一作品
鹦鹉宅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