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视阈下的《骨》解读

2020-07-06 03:26王硕晗郭红
北方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王硕晗 郭红

摘要:大多数读者对于华裔这个群体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少之又少,伍慧明的小说《骨》为我们呈现出了华裔生活的图景。对于《骨》的研究,大多从后殖民主义、第三空间、女性主义等角度展开,文化批评中的一些概念,例如身份认同,构建也被采用过。本篇论文选取文化批评中的文化记忆、多元文化主义、文化移入、身份认同四个概念对伍慧明的《骨》进行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文化记忆;多元文化主义;文化移入;身份认同;《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研究由一批以雷蒙德·威廉斯和理查德·霍加特为代表的英国学者提出,并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学者广泛应用于外国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文化批评更多指的是对某一文化现象或文化文本进行批评与解读。它是个很大的范围,作者在其中选取了四个概念:文化记忆、多元文化主义、文化移入与身份认同来解读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

《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于一九九三年出版,一经出版便吸引了美国主流评论家与媒体的关注。这部小说讲述了梁姓一家三代移民在旧金山唐人街发生的故事。大女儿莱拉是故事的讲述者,由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在伍慧明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读者能感受到华裔在海外生活的不易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一、文化记忆之梁爷爷的乡土情怀

记忆往往与大脑或生理有关,但文化记忆则是从文化学方面对记忆进行研究,从生理层面转移到社会层面。黄晓晨在《文化研究关键词》中这样解释文化记忆:“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1]梁爷爷正是靠着对中国文化的记忆才坚持在异乡生活奋斗了多年。

梁爷爷去世后留下了两样东西:一条泡在药酒里的蛇和一只家鸽。将蛇、蝎子或者有药用价值的虫类泡在酒里是中国传统的做法,而家鸽更是古代中国传信的方式,喝着用家乡传统方式做的酒,养着能给家乡传信的鸽子,可见梁爷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与眷恋。在国外生活多年并没有被西方文化侵蚀与改变应该是梁爷爷对故土最大的尊重与怀念。

除了对中国文化与习俗的记忆,还有初到美国时艰辛的历史记忆。作为第一代美国华裔移民,梁爷爷经历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淘金热和中央太平洋铁路修建。与此同时,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正在经历战乱,为了躲避动荡不安的局势,梁爷爷历经艰辛来到美国想致富,但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淘到金子,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孤零零的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岁月流逝,年岁渐长,年龄的增长总能使人加深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落叶归根是他最大的心愿。由于资金、政策、年龄的限制,梁爷爷无法回归故土,于是委托契纸儿子利昂负责把自己的尸骨运回中国。利昂成了梁爷爷最后的“救命稻草”。

美国官方对华人所做出的贡献没有任何文字的记录,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保留。梁爷爷是那个时期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梁爷爷中国和美国生活的过渡与转折的时期。他也将自己所有的文化记憶传承给下一代。

二、多元文化主义之利昂的“美国梦”

多元文化主义最初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八十年代正式采用多元文化主义一词。周丹在《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中强调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的发现、认同和关注。”[2]它强调保留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色,美国政府一开始用其作为政治政策来管理移民问题,随着移民群体的壮大该主义慢慢被研究族裔文学的学者用来挖掘少数族裔与主流民族的关系。《骨》中也讲述了华裔移民与美国主流民族的“爱恨”关系。

第二代移民抱着逃离苦海的想法来到美国追求美国梦。经历了单身汉社会以及主流社会的歧视与不公,对这个宣扬民主的国家可谓是又爱又恨。利昂就是其中一员,为了更早实现其成为美国公民的愿望,他顶替别姓进入美国,为了保住这个假身份,他必须记住一个陌生人的全部信息。初入美国他经历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恶意,只能做刷盘子、洗衣服这些工作。收到了无数人的拒绝,“从军队寄来的一封信:不合适。找工作收到的拒绝信:没有技术。找房子收到的回信:没空房”。[3]这使利昂经受了不小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美国梦,他赌上全部家当和翁家一起开洗衣店,但依然没有得到眷顾,翁家卷钱逃跑只留下洗衣店这个空壳。

莱拉带利昂去找临时工作的时候,面对业务员连珠炮似的提问,他恼火地回应他在这个国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拼命地想证明他属于这个国家。因爱生恨,他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了。“‘美国,他怒吼道,‘这个说谎的国家!”[4]实际上,利昂就是那个年代华裔的缩影,他一心想要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但现实是他可能永远不会被主流文化所完全接纳。文化多元主义对于少数族裔来讲既是保护自己的利器又是移民国家巩固主流民族文化的工具,而少数族裔与主流民族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新的变化。

三、文化移入之尼娜的成长蜕变

文化移入指两种甚至多种文化在长期共同存在与交流过程中产生改变的现象。第三代华裔则代言了该名词。在家庭内部父母灌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在与美国文化密切接触过程中,他们自身的文化认知也产生了变化。在《骨》中,多个人物都经历了文化移入,其中尼娜的特点最为明显。

尼娜是三个女儿中最小最叛逆的一个。参加安娜的葬礼时穿了一身红色的衣服,知道要用中国传统的葬礼仪式举行安娜的葬礼后,尼娜和利昂争吵得很激烈,在她看来什么孔孟之道,什么老祖宗,都与她没有关系。在尼娜眼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有意义了。已经逐渐西化了的尼娜与尊崇中国文化的家庭格格不入。

走向西方文化的尼娜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的不接受到排斥再到厌恶,这个过程体现了文化移入对华裔的影响。从小尼娜就最有个性,她不喜欢这个家庭,于是她选择逃到纽约做空姐。当利昂和妈陷入争吵的时候,尼娜不会劝阻,调和,甚至连视而不见都做不到。“我能够忍受,能把心关闭起来,把妈和利昂的咆哮关在外面。尼娜不行。她和他们争吵,顶嘴,说完后就扬长而去。”[5]从这段描述中读者可以感到尼娜淡薄的家庭观念。

在陪妈去过中国后,尼娜和妈、利昂的关系有所缓和,与此同时,她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心灵和情感的成长。虽然生活在华裔家庭,但是从小接触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对第三代华裔产生影响,这也是造成第三代华裔与自己的父辈母辈矛盾的一个因素。

四、身份认同之新时代华裔

身份认同涉及很多层面:宗教、语言、文化等。这个概念好像就是为华裔量身定做的,他们被涵盖在这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层面。带着自己的文化价值来到异国他乡,当自身价值取向受到质疑与挑战时,华裔开始拷问自己我是谁,我属于哪里等一系列问题。在《骨》中,莱拉作为新时代华裔的代表为当代移民群体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莱拉是一所华裔学校的沟通员,负责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实际上她不仅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络员,同时也是妈和利昂的调停人。安娜死后,尼娜搬到纽约,只剩莱拉守在妈身边,一旦她和利昂争吵,总是莱拉第一时间安慰妈。虽说利昂不是莱拉的生父,但她做的遠比亲生女儿做得多。在和梅森结婚之后,她第一个告诉的人就是利昂;每次利昂“消失”后总是莱拉第一个寻找;利昂遇到麻烦后也总是莱拉出手相助。她知道利昂的苦痛和秘密。“我是个契纸儿子的女儿,我继承了这一箱子的谎言。所有这些都是我的。”[6]她想要继承继父的一切,因为她知道,对于利昂来说没有什么会比这一箱子的证件更重要。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利昂作为一个契纸儿子的辛酸与苦闷,更令人欣慰的是她选择传承这份记忆。

伍慧明在莱拉身上设置了一种可能:两种文化的共存。她追求两者之间的共生地带,莱拉也在小说的最后搬离了鲑鱼巷,与梅森一起开启新的生活。

五、结语

《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眷恋乡土的梁爷爷、努力生活的利昂、逐渐西化的尼娜、找到出路的莱拉,每一代华人移民都可以在这部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当代人口流动加大加快的形势下,移民问题更加不容忽视,伍慧明的这部小说也会给当今华裔以不同角度的启示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51.

[2]王晓路.文化批评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7.

[3][4][5][6]伍慧明.骨[M].陆薇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70、125、29、75.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