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图式理论谈《红楼梦》饮食文化的翻译

2020-07-06 03:26王晓梦
北方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红楼梦

王晓梦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饮食文化的翻译更是引起学者的重视。文化图式理论为翻译文化图式提供理论支撑。文化图式包含图式对等、冲突、缺省三种情况;A-A,A-B,A-Zero对应法可为文化图式的翻译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关键词:文化图式;饮食文化;三种对应法

文化全球化的深入使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图式理论先后被应用于教学、翻译等领域。图式包含语言、内容与文化图式。文化图式是人们大脑中的文化知识结构或组块,即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组块帮助人们理解、认知文化现象。《红楼梦》[1]给读者呈现一幅食谱全景图。针对其饮食文化的翻译,文化图式理论可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

一、文化图式理论

(一)文化图式及文化负载词

巴特利特在其故事复述的实验中证实图式帮助人们记忆新信息的功能。[2]鲁姆尔哈特认为图式是构成认知能力的相互關联的知识结构或组块。[3]图式是大脑中的先验知识即旧信息。认知新信息时,人们激活头脑中的图式与之匹配;当新、旧信息相似但冲突时,人们对原先的图式进行调整、重组与之匹配;当头脑中无与之匹配的先验图式时,人们新建图式,即后期的先验图式。大脑中所储存的先验图式即背景知识决定对新信息的理解程度。

刘鹏认为文化负载词有民俗含义,象征着仅存在于某一民族的事物或现象,或指有深刻的内涵意义且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词。[4]文化负载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且有其独特的民族色彩。

文化图式与文化负载词都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读者若不具备某一文化的背景知识即图式信息,则很难理解文化负载词。文化图式是储存于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是隐形的,却潜意识地引导人们理解、认知世界。中国人提到春联、鞭炮、除夕就想到春节。这些文化负载词激发人们头脑中的“春节”图式。因此,抽象的文化图式通过具体的文化负载词来呈现;想要精确翻译文化负载词就需要译者正确解码其蕴含的抽象的文化图式,然后再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将其编码成目的语。

(二)文化图式的分类及翻译策略

樊昕昕认为文化图式包含对等、冲突、缺省三类。人类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有对等的、类似的文化认知。[5]中国有“身教胜于言传”;西方有“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文化图式冲突是两种文化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异。中国有“胆小如鼠”“水中捞月”;西方有“as timid as a rabbit”“fish in the air”。文化图式缺省是指某一文化中的某些特有现象或事物在另一文化中是空白的,不被其他文化的人理解,此现象或事物是该文化所独有的,如:粽子,饺子,Achillesheel,Pandoras Box。文化负载词体现文化独特性,真正译出其精髓的前提是解码文化负载词背后抽象的文化图式。

刘明东认为译者可用A-A、A-B和 A-Zero对应法来翻译图式。[6]针对同一事物,当源语和译入语受众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即图式对等时,译者可采用A-A对应法,又称一一对应法。针对某一事物,当源语和译入语受众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但所选参照物、表达方式不同时,译者可采用A-B对应法,亦是交叉对应法。当出现文化图式缺省时,译者可在译入语文化中新建一个图式,即采用A-Zero对应法,亦称创新对应法。三种对应法是文化图式对等、冲突、缺省时的翻译方法。

二、文化图式理论在《红楼梦》饮食文化翻译中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饮食因其丰富性、养生性、精美性等使其堪称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翻译出饮食文化的精髓需要译者首先理解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图式,其次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最终译入语读者乐于接受翻译结果。译者看到食物相关的源语会激活中英文化中相同、近似、空白的图式,即文化图式的对等、冲突、缺省。以下示例皆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7]该语料库包含杨宪益夫妇版本和霍克斯版本。

(一)文化图式对等

针对《红楼梦》中的水果翻译,杨译本和霍译本基本都采用一一对应法,因为中西方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此方面形成了基本相同的认知、文化背景知识。如,杨译本和霍译本分别将“荔枝”译为“lichees”和“lychees”,均采用一一对应法。

当看到源语“鸽子蛋”时,译者会激活头脑中相关的图式信息。中西方文化对于“鸽子蛋”有相同的图式,即图式对等。杨译本将其直译为“pigeons eggs”,霍译本同样在采用一一对应法的同时,选择直译加注的方法,即pigeons eggs(deliberately chosen for their mirth-provoking possibilities),译出动作施事者王熙凤呈给刘姥姥鸽子蛋的意图,使目的语读者仿若置身其中,理解真正的语境意义。

(二)文化图式冲突

饽饽在中国是饮食生活中必备的食物之一,由杂粮面等制成。“香饽饽”后来就有了引申含义,即某人或某物十分受欢迎、很受爱戴。杨译本将“香饽饽”译为“be in such great demand”,采用交叉对应法,译出词语本意,但没有做到意象的对等翻译。霍译本将其译为“as popular as hot cakes”,采用交叉对应法,选用西方文化中类似“饽饽”的意象,译出了原文的精髓,利于读者理解。

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在中国,人们相信天人合一;在西方,人们信奉上帝。源语“今日天睁了眼”中的“天”属于文化图式冲突,杨译本将“天”即“老天爷”译为“Heaven”,采用A-Zero对应法,创建一个新的图式,旨在让西方读者了解异域文化,增加文化交流。霍译本采用交叉对应法,将“天”译为“Lord”,译入语读者能轻松地理解原文的大致内涵。同样地,杨译本中将“醋罐子”译为“vinegary bitch”;霍译本将其译为“jealous whore”。“醋”在中国不仅仅指一种调味品,被引申为男女关系中嫉妒心很重的人。杨译本采用译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保留原文的文字魅力。霍译本译出文字的本意,方便读者理解,但使文字缺失该有的异域色彩。

(三)文化图式缺省

《红楼梦》的文化独特性十分明显,在其翻译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文化图式的缺省。

源语“上用银丝挂面”是指进贡用的精致的传统手工面条。杨译本将其译为“‘silver-silknoodles of the kind used in the Palace”,采用A-Zero对应法,创建新的图式,译出此等银丝挂面的手感、用途,满足西方读者对于该食物的想象力。霍译本将其译为“finest‘silver threadvermicelli”,选取西方人所熟知的“意式细面”,采用交叉对应法,能够减轻译入语读者的阅读理解负担。霍译本虽译出“银丝挂面”的形状但省译了“上用”,这可能是对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图式解码不精确所致。同樣地,在翻译“豆腐皮的包子”时也有类似的问题。杨译本和霍译本均将其译为“beancurd dumplings”,采用交叉对应法,用西方的dumpling即面团、布丁来代替“包子”,以求减轻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压力。但将“豆腐皮”译为“beancurd”有翻译的误差,因为豆腐并不是豆腐皮。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图式的精确解码是成功翻译的重要前提。

粽子是端午节时的重要食物,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在西方文化中是缺省的。杨译本将其译为“rice-cakes”;霍译本将其译为“sticky rice dumplings”。两者都采用交叉对应法,旨在便于读者接受,但都缺失源语的韵味。针对“小饺儿”的翻译,杨译本将其译为tiny fried dumplings;霍译本译为tiny jiao-zi。霍译本采用A-Zero对应法,新建一个文化图式,保留原文的色彩。在当今文化交流逐渐增强的时代背景下,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包子”“粽子”“饺子”被音译为“baozi”“zongzi”和“jiaozi”;中国人也逐渐接受ivory tower,WTO,3D等。可见,创新对应法是一种保留源语韵味、帮助目的语读者认知异域文化的翻译策略。

三、结语

语言和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文学作品亦是文化的载体。当源语文化图式在译入语中有相似、冲突的文化图式或者空白时,译者可采取一一对应法、交叉对应法、创新对应法的翻译方法。文化图式的恰当翻译能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认知异域文化,亦能增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3–1090.

[2]Carroll,Davi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pp.176–178.

[3]Rumelhart,D 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0,p.101.

[4]刘鹏.文化图式与翻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26.

[5]樊昕昕.A Study on Idiom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hemata[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16–20.

[6]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4.

[7]任亮娥、杨坚定、孙鸿仁(2010-02-14).《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http://corpus.usx.edu.cn/.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