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2020-07-07 09:32强华
文史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居古镇村落

强华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亦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悠久。“五千年历史,基本上是农耕的社会史与文明史,农耕的家园是村落。”[1]传统村落就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难以割舍的“乡愁”。

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传统村落正在急速消逝。人去楼空、韶华不再的村落与日俱增,许多留存于村落空间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其文化生态环境正被加速瓦解、损毁,以至于消亡。

为了及时、有效地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2012年,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项目,使传统村落成为重要的活态文化保护对象。在冯骥才等知名学者的关注和呼吁下,2014年,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制定保护名录,保护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

四川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先民们建立起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风貌不同、景象纷繁的村落。这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貌、民居、物产、风俗、村规、手艺、传说故事、山歌民谣、游艺戏剧等等,具有十分丰富和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下面,笔者着重谈谈传统村落在建筑、民俗和生态方面具有的文化价值。

一、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价值

民居建筑是传统村落的核心部分。四川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在众多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中,居民房屋建筑格局大都秉承着穿斗木、斜坡顶、薄封檐的风格。村民们在修建民居时,既考虑因地制宜、出入方便,又兼顾大方美观、结实耐用。民居建筑往往就地取材,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普遍采用穿斗结构,具有抗地震作用;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部分村落建筑具有遮雨避日或抵御外敌等实用功能。

如明清时期修建的犍为县罗城古镇,依据山顶地势而建,酷似“船型”,被誉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是中国惟一以“船型街”为核心的古镇。整个古镇,呈现出“十二道闸门”“九街四巷”“五宫四庙”的格局。“船型街”的两侧,是木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门栏窗格,雕工精美,罗城人管这排旧瓦屋叫“凉厅子”。街道两边的杂货铺、丝绸店、茶馆、酒楼、药房等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闲暇之余,罗城人就在这不怕风吹日晒雨淋的“凉厅子”下,乘凉、喝茶、摆龙门阵、掏耳朵,远离俗世的烦恼,享受人间数不尽的清福。醇厚、质朴的民风民俗浸润着整个古镇。

又如理县桃坪村,是一座将古碉楼与民居合二为一的传统羌寨。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高数米到数十米不等,雄浑挺拔,屹立于阡陌交错的村寨中。碉楼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料混合建构,宏伟坚固、精巧别致,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是古羌建筑文化艺术的典范。寨内地下水网星罗棋布,四通八达。水渠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形成网状,通过暗沟流进家家户户,既可满足生活用水之需,又可用于消防、降温、灌溉之用,堪称功能强大。

再如叙永县的木格倒村,民居具有非常鲜明的苗族特色。建筑多为苗族吊脚楼风格,房屋结构多为榫卯结构,依靠上千个榫眼,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建筑技艺之高妙令人称奇。这种建筑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能减小地震的破坏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历史上,曾有大批外來移民迁入四川,甚至有一部分外国人来到四川,他们带来了外省和外国的建筑文化。面对这些外来的建筑文化,四川传统村落在建筑设计上并不排斥,而是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风格。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的大邑安仁古镇,民国时期受西方文明和外省文化的影响,兴建起大量的欧式建筑,如刘湘公馆、陈月生公馆、刘文彩公馆、刘元瑄公馆等等。其中原貌保存较好的公馆多达27座。这种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古镇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基础,又有西方文化的渗入,构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华洋杂处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景观。当然,归根结底,中华文明才是根性所在。安仁人始终保留着永不泯灭的根,这在古镇街坊里弄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整个古镇建筑,处处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质朴与和谐,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这里不断丰富和弘扬。

传统村落的这些民居,在今天看来,不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还具有珍贵的建筑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城市古建筑是城市的文脉,传统村落就是乡村的文脉。保护好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的传统村落民居目前的情况是:被列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建筑和院落,原貌保存情况良好;未被列入者,则多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商业开发”“旅游开发”浪潮中,由于认识不足、保护不当、缺少统筹规划、居民空心化等原因,很多极具特色的建筑被拆建,被挪移了。新建的民居,常常呈现出千家一面、千村一面的情况,与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形成较大反差,破坏了传统村落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民居建筑的破坏,让传统村落文化失去了依存的基础,严重影响到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价值

在传统村落的文化构成中,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一方风土民情。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民俗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散溢出浓浓的“乡愁”之情。民俗文化作为每个传统村落重要的活态文化,因为地域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底蕴、物产工艺等等的不同,于每个村落都凸显出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地域标志性文化,也是这个村落的灵魂,如江油市青林口村的高抬戏,阆中市老龙村的“亮花鞋”民俗活动,青神县南城镇的竹编工艺,丹巴县莫洛村的“兔儿”锅庄舞蹈,叙永县木格倒苗族村的“鼓舞”和“花山节”,硗碛藏族乡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及省级非遗项目硗碛锅庄,理县桃坪村的羌族民歌“花儿纳吉”等等。

猜你喜欢
民居古镇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奇趣民居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