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交流座谈会综述

2020-07-07 09:32邱佑平
文史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巴人达州文史

邱佑平

2019年12月1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四川省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在室馆机关举行巴文化交流座谈会。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主持会议。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谭继和、江玉祥、屈小强,特约馆员潘殊闲、黄剑华,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向以鲜出席座谈会。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诤、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赠怡等一行8人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包括馆员代表谭继和、江玉祥、祁和晖、屈小强、潘殊闲、黄剑华等,围绕巴文化研究主题依次发表看法并提出建议,对巴文化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肯定了巴文化研究的前景和学术价值,认为中华广域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大摇篮,它是由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各区域的地方文化组成。其中,巴蜀区域文化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广域文化共同体中一棵有独特个性的长青奇葩树。巴人与蜀人是经过长期的部族交往、族群交融,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交融,信仰方式与思维定势的互补互信而最终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公认的“巴蜀”连称的共同体的。由此可见巴蜀命运共同体几千年来就是各种族群、各种文化基因元素长期交往错综、分分合合,组合重组在一起,在华夏大一统共同体内,以中原文化为凝聚力的核心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地方文化,具有刚柔相济、智勇结合、祖元与薪传相融合的集体文化性格。这是我们对巴蜀文化历史方位的基本认识。学贵明体实用,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为今所用?谭继和提出巴文化研究范式要走新路:一是抓“根”,即文化内涵;二是摸“脉”,即历史文脉和发展轨迹;三是找准“基因”,即文化个性,巴人的基因和个性需要刻苦的学术研究才能找准;四是绘出“特色”,讲出巴人故事的神奇魅力,用活巴人的神品资源。我们要“错综古今”,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结合,实现创意;“控引天地”,探索巴人心灵中理想与梦想的奥秘。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教授江玉祥从考古学角度对巴文化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巴蜀文化是以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的时段仅限于先秦时代的巴蜀民族,以及以他们为主建立的蜀国和巴国的文化遗存。这两种文化遗存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在秦统一巴蜀地区建立蜀郡和巴郡以后并未立刻消失,还延续了相当长时间。据宋治民先生研究,“到了西汉中期,晚期巴蜀文化器物仅属个别,绝大部分都为汉式器物。这时蜀人已完全接受汉族的物质文化,特别是以灶、井这类明器随葬,反映了他们在社会意识方面也逐渐汉化。大约此时蜀人已完全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不再具备原来的民族特点了。”(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至于巴人的结局,潘光旦先生主张湘西北的“土家族为巴人后裔”说。此论纵然成立,土家族文化也不等于巴文化。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它同古代的巴文化不可以劃等号。江玉祥指出,不宜把汉代以后的四川地方文化分别叫作蜀文化和巴文化,这是时空观念的混淆,容易造成文化理论和实践的混乱。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祁和晖对达州市立志建设“巴文化高地”的志向与愿望予以点赞、欣赏,认为巴人在促进中华历史发展中做出过重要贡献,达州拟“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具可操作性与正能量。她表示作为巴人,支持达州的两项“恳请”,支持建设考古公园和智库建设。她指出,这次达州带来的文案,处处提“建设”,而非开口闭口去“打造”,这本身就代表一种贴合时代潮流的传承,是复兴文化的意识觉醒。祁和晖提出要以“巴蜀文化”一体的眼光研究建设巴文化课题。她认为,在巴蜀文化中确实存在着巴文化特征(比如厚重、坚韧、耐劳重义、勇武)与蜀文化特征(比如精细、灵动、雅致、好思辨等);但是,也应看到,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在4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巴蜀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历史背景中都是相连的,就如巴山蜀水连成一体,“巴蜀”可以简称蜀,也可简称为巴。不过由于古蜀国的蜀王都城一直在蜀地,故以“蜀”指代“巴蜀”,指代后世四川省的情况较多些。按中华文化层级结构看:中华文化母体内有九大一级区域文化——巴蜀文化是其中灿烂的一区,而巴蜀文化又由巴与蜀两“兄弟”组成。过去数年,提“蜀”多,提“巴”相对较少,现在集中一段时间、精力来弥补“欠账”是需要的;但巴蜀不能隔离,蜀香,巴香,巴荣蜀荣,历来如此。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编审屈小强对巴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我们现在所讲的巴文化,并不仅仅是巴地的考古文化;也不局限于先秦时期巴地的历史文化,而是指古代及近代先后居住或活动于巴地的人在该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巴文化的原始材料不仅存在于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以及涪陵小田溪战国土坑墓群、重庆冬笋坝战国船棺墓群等文化遗存中,而且还大量地见载于像《山海经》一类的上古典籍里。《山海经》等保存的巴地神话传说,多涉及巴人的早期历史。蒙文通先生说,《山海经》之《大荒经》以下五篇可能是记巴国事迹的作品。其实,《山海经》里的其他篇章,也见有巴人和巴地的故事,如《海外西经》中的“巫咸国”,《海内南经》中的“巴蛇吞象”“巴人讼于孟涂之所”等。而《大荒经》以下五篇的故事,则不仅美丽、神异,扣人心扉,而且不少颇为悲怆、壮烈,可歌可泣,如《大荒西经》里的“夏耕之尸”的故事、《大荒北经》里的“夸父追日”故事。他如上古典籍《天问》所记“禹娶涂山”故事,《九歌·山鬼》所记“巫山神女”故事,《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巴蔓子”故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盐水女神”故事、“廪君化虎”故事等,也多显英勇刚烈、不怕牺牲、公忠体国之义。这些故事的原创者无疑是巴地民众;而记录者除了巴地知识分子外,也包括来过巴地或听过巴人讲述的巴地以外的文人。他们用丰富的记忆、生动的文字,为后人留下了秦汉以前的巴地民众创造历史、发展文化的艰难行迹和伟岸背影。数千年来,巴地的神话传说一直在发挥着“佐史”“证史”的作用,成为巴人坚忍忠烈、和谐诚义、包容创新、勇猛精进的文化精神(或文化传统)的文本原型。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阐释了巴与蜀的文化关系,认为巴文化和蜀文化都是历史地域文化,其历史传承应该始于先秦时期,在秦汉之后有了新的沿袭和发展。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部族众多,文献记载透露大大小小的部落至少有数百个,是世界东方典型的多民族地区。蜀国与巴国都是先秦时期西南地区的部族联盟,但缘起并不相同,部族关系也各有特点。巴、蜀地区有着不同的民风与人文特色。两者虽然有不同,却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将巴蜀连称,可见二者关系非同一般。特别是在秦并巴蜀之后,将巴蜀纳入了大一统格局下的行政管理,加速了华夏文明与巴蜀区域文化的融合,也进一步密切了巴文化与天府文化的关系。黄剑华指出,在当今的传统地域文化中,天府文化与巴文化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无论是鲜明的个性与深厚的内涵,或是巨大的凝聚力和立足西南面向世界的辐射作用,都生机勃勃光彩耀眼,正在继续谱写着绚丽多彩的篇章。他认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天府文化与巴文化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意义至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二是有利于人才的涌现与才智的汇聚,增强文化建设发展的软实力;三是有利于扩大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合作。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西华大学教授潘殊闲则对巴文化的研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重点概述。他认为研究巴文化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或者说四个维度:一是与蜀文化的关系。巴蜀是内分外统,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与交融性。巴、蜀相互映照,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二是与周边其他区域的关系。比如说秦巴、陇巴、荆巴、楚巴、湖巴、湘巴、黔巴、滇巴等的关系。这些区域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割裂。三是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巴族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巴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非常值得关注的,这一部分研究切不可忽略。四是巴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就是域外的巴文化研究,是我们忽略的问题,需要弥补。同时,潘殊闲对巴文化的发展也做了一定思考。他说,要加快推动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首先要加快巴文化地上地下的研究——地上巴文献的整理是巴文化研究的基础;同时加强地下巴文化遗址的发掘,尽快推出巴文化的官方考古报告。其次,要加快巴文化的基础性研究。相较于蜀文化研究,巴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还有不少问题亟待厘清与辨正。最后,要加快推动有关巴文化的交叉融通研究,如与考古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艺术学、旅游学、建筑学等的交叉融通研究,进而推动巴文化的综合立体研究、社会文化传承以及艺术再造等。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向以鲜提出,应当做一本包括地上的、地下的、口述史的全面的巴文化全书。他认为,巴文化全书是一个文献学的概念。文献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王國维提出来的二重辩证法;二是地上的东西,书籍类文字记载的文献;三是黄先帆在王国维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三重证据,也就是口述史。巴文化地域广泛流传着各种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神话传说等。向以鲜提出,研究巴文化应该有两个突破:一是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还原巴文化真正的历史版图;二是突破巴文化狭隘的地域概念,巴文化的研究不局限于达州。

蔡竞主任代表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向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一行人以及学术界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我在十一届省委六次全会于蓉举行期间,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州市委书记包惠,市委副书记、市长郭亨孝进行了工作交流讨论,双方就合作推动重大文旅项目课题研究等事宜达成了共识。室馆高度肯定达州市和达州巴文化研究院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开展巴文化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蔡竞强调,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定表达,应当牢牢把握巴文化与中华文化主流核心的关系,巴文化与古蜀文明、巴蜀文明、秦楚越文明之间的关系,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蔡竞指出,巴文化研究要开阔学术思路,突破研究瓶颈。巴文化不是四川的巴文化,更不是达州一个市的巴文化。巴文化研究首先要突破达州的市域范围,而注重与南充、广安、巴中的对接;进一步的研究,则要立足中华大地,从中华大文化的角度展开,围绕古蜀文明、巴蜀文明与重庆、广元、汉中的关系,与楚、湘、秦等地的关系,与中原、岭南、长江下游乃至东南亚等地域的关系予以推进。蔡竞指出,蜀文化有两个重大考古发现,而巴文化的重大考古则支撑不足;如果仅仅研究一些物质遗存和文献资料,很难有所突破。所以今后一个时期巴文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都应立足于中华大地、中华文明的主轴线和大格局,阐发达州作为“民族融合大通道”的重要地位,重点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迁徙融合带来的文明的互换、互鉴、互惠;通过扎实的研究结论,阐释与支撑达州的文化区域中心地位。

蔡竞提出,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将围绕“巴蜀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与达州市和达州巴文化研究院在资源共享、学术研究、联合调研、艺术创作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务实推进,累积成果。要积极发挥参事和馆员建言献策的直通车优势,利用好室馆“巴蜀文史翰墨”诗书画印艺术展和《文史杂志》等艺术、学术平台,推动“巴文化研究发展调研”和“巴文化学术研究丛书”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共同促进巴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为助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四川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会议最后,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就落实蔡竞讲话精神,加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和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的合作做了安排部署。何天谷指出,与会专家对巴文化研究的路径、方向、原则各抒己见,既有学术价值,也有操作性。双方要运用好研究会的成果,沟通信息,完善合作机制。室馆相关处室以及合作智库要认真研究,为启动相关项目做好准备。

(题图: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向达州巴文化研究院赠送书籍。从左至右:何天谷、蔡竞、王诤、王赠怡)

猜你喜欢
巴人达州文史
英勇善战的巴人
吉尼斯世界纪录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