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粉丝的连线力:“饭圈养蛊”权力建构研究

2020-07-09 08:49郑亚露
关键词:圈养追星偶像

郑亚露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饭圈养蛊”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火箭少女101”成员sunnee的粉丝听信了某业内人士发布的sunnee将代言银鹭品牌的消息,在后来被官方辟谣时恼羞成怒,在网络上大面积辱骂品牌方;某知情人士声称江铠同掌掴郑爽,此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两家粉丝冲突……这些发生在粉丝圈中的冲突,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加深了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对于粉丝群体的一些刻板印象,例如“脑残”的形象。然而,这些冲突并不是仅仅靠用粉丝的“脑残”行为就可以简单概括的,这些状况的出现与粉丝群体中新出现的“饭圈养蛊”紧密相关。

所谓“饭圈养蛊”,是指一些自称是知道内部消息的业内人士,放出一些明星的相关信息,引发粉丝的围观与猜测,并通过长期这样的行动来塑造自己业内人士的身份,对粉丝群体输送自己的影响力,操控粉丝群体的行为,在粉丝群体中获取权力,从而实现一些经济目的或情感目的,这些“业内人士”就是“饭圈养蛊”的养蛊人,而粉丝则是“饭圈养蛊”的受众。“饭圈养蛊”实质上是互联网背景下发生在粉丝圈中的一种新型权力建构的现象,这种权力建构过程与传统粉丝群体权力建构不尽相同。传统的粉丝群体权力往往与偶像的经济、脑力、体力支出等相关,而“饭圈养蛊”的权力建构不再聚焦于支出,而体现为对于信息输出的一种依赖性。“饭圈养蛊”究竟如何进行权力建构,这种建构对于整个粉丝群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试论之。

2 “饭圈养蛊”的运作模式

“饭圈养蛊”兴起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其通过对现今追星文化中粉丝心态与行为的利用,来实现在粉丝群体中获取权力的目标。

2.1 背景变迁

2.1.1 社交媒体的兴起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跨阶层交流与跨时空共享的重要推力。以QQ、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盛,再一次塑造着用户行为方式与信息共享形式。

网络社交媒体以其参与性高、互动性强、社区化、匿名化等特点被广大网络用户青睐。网络社交媒体的匿名性、隐蔽性使得网络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因身份、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各种束缚与要求被冲淡,参与者潜意识的想法更多地浮现出来。同时,网络参与者也被赋予了“自我创作”的空间,对身份的“自我创作”和对故事的“自我创作”为“饭圈养蛊”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网络社交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养蛊人提供了技术支持。

2.1.2 追星文化的变迁

大众传媒时代,偶像是经纪公司通过训练与包装推向市场的一类“商品”,经纪公司是生产者,掌握着生产的定义权,粉丝只是被动的消费者。但在互联网时代,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养成系偶像”的出现便是这种变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养成系”背景下,粉丝自称“爸爸”“妈妈”,并称呼偶像为“女儿”“宝贝”,亲密称呼的使用,使粉丝产生角色代入感,无形中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养成系”强调对于“成长”的陪伴,使粉丝产生一种“参与式陪伴”的情感满足[1],角色体验与情感满足进一步深化着粉丝对于偶像生活与工作的干涉程度。粉丝从被动受众转变为积极生产者,掌握着越来越多的主动权。

“养成系”追星模式下,偶像动态信息价值提升,粉丝关注度提高,“饭圈养蛊”的对象基础形成。同时,“养成系”还产生出粉丝合作的需要,只有合作,才能共同实现维护偶像的目的,如粉丝对黑粉账号进行的集中性举报。因此,个体的追星方式逐渐被群体追星所代替,追星的粉丝更多地聚集成一个“圈”,“圈”内的个体具有同质性,情感与行为也容易产生共鸣。

2.2 养蛊模式与影响途径

养蛊人作为“饭圈养蛊”的核心人员,作为权力建构的主体,其内部构成较为复杂,种类繁多。笔者根据养蛊人的动机将其分为利益追求类、情感获取类和跟风模仿类三类:①利益追求类以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多为专业的“脂粉”和“职黑”,这类养蛊人有可靠的信息来源,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并对粉丝有一定的研究;②以在群体中获得尊重、认同和追捧为目标的情感获取类养蛊人,其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往往很复杂,信息来源也多为“二手信息”;③跟风模仿类养蛊人则是出于从众心理进行养蛊,大多是与娱乐圈无接触的人,其信息准确率低,自我创作成分高。

作为“饭圈养蛊”受众的粉丝,在面对养蛊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会对养蛊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粉丝对养蛊信息的反映可以将粉丝分为信息收货员、信息快递员、信息再生产商和信息防御医师四类:①信息收货员对养蛊信息只接收不加工也不传播,这类粉丝与其他粉丝交流较少,与群体的粘合度较低,受打压易脱粉,是养蛊人的首要目标对象;②信息快递员常会主动获取信息并积极传播,信息甄别能力不强,在粉丝群体中所占比较大,是养蛊人的重点目标对象;③信息再生产商接收到信息之后,会对信息进行个人化的加工再向下传播,这类受众渴求粉丝群体的认同与关注,常常会成为养蛊人的竞争对手;④信息防御医师对于养蛊信息具有高度的防御意识、丰富的防御经验和较完善的防御能力,会积极抵制与揭露养蛊,是养蛊人养蛊的阻力。

养蛊人会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蛊策略,各自养蛊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有暴躁型也有温和型。在此,笔者根据养蛊的内容,将主流的几类养蛊方式分为人际关系类养蛊、资源事业类养蛊和私下生活类养蛊三大类。

2.2.1 人际关系类

人际关系类养蛊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情侣的养情侣,没情侣的养‘CP’,没‘CP’的养好友”,情侣打造或知心爱人的角色,“CP”营造为灵魂伴侣的模样,好友则是一直以来的陪伴角色。假设有明星A与B,其中B的人气较低一点,则整个养蛊模式可以大致表述为表1 中的内容。

表1 “人际关系类养蛊”运作模式

2.2.2 资源事业类

资源事业类养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明星接下来的未公开的事业上的资源和行程安排,如某明星将代言某品牌、某明星将饰演某角色等,利用粉丝对偶像事业的关心来吸引粉丝关注,影响粉丝的情绪,这类的运作模式又包括唱衰与捧杀两种方式(如表2 所示)。

表2 “资源事业类养蛊”运作模式

2.2.3 私下生活类

这类养蛊人通常在平台账号上发布或编造一些艺人私下生活的信息,满足粉丝对于偶像私下隐蔽生活的了解欲,同时也会帮艺人营造某种人设。例如,长期发布某女艺人私下关心小动物、爱护花草的细节,为该艺人打造“善良姐姐”的人设。这类信息的真实性极差,但由于满足了一些粉丝的心理预期与偷窥偶像生活的欲望,而受到部分粉丝的追捧,养蛊人因此成为粉丝中某个信息的中心。

3 养蛊人权力建构分析

福柯认为权力不仅是可见的宏观现象,更是不易发现地弥漫在一切人群关系中,甚至深入于我们的肉体之中。福柯注重研究权力的策略,即“权力如何发生” “谁在阻止我做这件事情,又强迫我做那件事情” “谁在设计我的行为和活动”[2]400-401。“饭圈养蛊”作为粉丝群体中一种新兴的现象,它通过特定信息的传播,从粉丝群体原有权力框架中盗取权力,并运用这种权力向粉丝群体输送自己的影响,对粉丝的情绪及行为发挥影响作用。

现今的粉丝群体存在着各种职能组织,如负责处理“黑粉”的反黑站、负责向外界宣传明星的“安利站”等,这些组织在粉丝群体中常拥有绝对的权力,它们的话语得到粉丝的信任和追崇。除了这些拥有权力的职能站之外,粉丝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获取权力。氪金大佬依靠拥有的金钱资源在粉丝群体中享有较高话语权,“理智粉”凭借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粉丝群体的大事上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在这类的权力获取中,金钱、知识、技艺往往是其依靠的资本。而在“饭圈养蛊”中,权力的获取途径则更多依靠的是一种信息资源,拥有信息的真假、多寡、快慢都能成为建构权力的资本。以这种信息资源为资本,以互联网为屏障,养蛊人开始了它的权力建构之路。

3.1 恐慌的产生

在新型追星文化背景下,偶像与粉丝的关联度和依赖性提高,粉丝对偶像事务的操持呈现出多方位、深程度的特征。这种操持对信息的数量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要求无法满足时,一种关于信息需求的焦虑情绪便蔓延开来,在粉丝中引起恐慌。恐慌状态下,粉丝的防护意识、辨别意识被削弱。养蛊人不但会在这种恐慌下适时地出现,也经常是这种恐慌的制造者。模棱两可、好坏难辨的信息的散布,促使粉丝陷入信息缺失的焦虑中,刺激了其恐慌的产生。

3.2 “结构洞”地位的确立

“爱豆自觉”作为韩流文化的衍生品,在中国偶像市场上也被不断提及,“爱豆自觉”强调偶像要注重自身形象,行为要符合偶像形象,如不可以私下联系粉丝等。一旦爱豆做出越轨行为,就会招致行业的鄙视与粉丝的不满。因此,明星及团队和粉丝之间不能建立直接的、明面的联系,两者的互动网络出现一个“洞穴”。而养蛊人则填补了这个空洞,成为两者间传递信息的渠道,确立了自己在明星及团队与粉丝之间的“结构洞”位置。

为了更好地担任“结构洞”的角色,养蛊人会积极地为自己塑造一种新的身份角色。在表演中,要使表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则必然要求表演者有一种比平时所可能具有的身份更高的社会身份。[3]59“饭圈养蛊”中,高层级身份的建立对于养蛊有重要意义,高层级身份意味着资源的丰富与话语权的强大。

3.3 互动与劝说

养蛊人将发布的信息赋予符号意义,为自己塑造高层级的新身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提高自身话语的影响力。这一环节中,“饭圈养蛊”的权力要素初步建立。

强制与劝说是权力运行的两种主要方式,依赖强制的权力是一种较弱的权力形式,控制思想比控制身体更为重要。此外,控制思想不应仅仅理解为纯粹的操纵思想,而是指个体以有效的沟通方式接受某些话语并将其内化。[4]养蛊人在与粉丝的互动中,对粉丝群体持续不断地进行言语上的劝服,从而影响其思维方式,改变其行为逻辑,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

豆瓣ID哨兵曾经放出“mmqztymxfgds”(孟美岐、紫婷亚马逊风格大使)的字母瓜,引来了众多其他用户的讨论,面对这个消息,粉丝的初始态度差别很大,有进一步询问其他信息的粉丝,也有质疑信息真假的粉丝。两种态度的粉丝在该帖子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该发帖人便在下面的评论中选择性地进行了回复与互动。如对“还亚马逊,你咋不说代言苹果呢”回复道“这瓜你爱吃不吃,反正马上就要官宣了”。养蛊人在互动中用强硬坚定的语气或柔和的语气,来劝说粉丝对其信息进行接受,并通过一来二往的互动,让粉丝心中产生某种期待或忧虑情绪。当信息被验证是真实的时候,之前的情绪和信念被强化,粉丝便会认为该养蛊人具有特殊身份,并将其作为信息来源,对其产生依赖,并且对其发布的信息提高关注度、增强信任感。如果信息被验证是假的,养蛊人会编造其他的理由,并运用语言技巧转移粉丝关注点。加之网络社会每日的信息数量大、流动速率快的特点,失败的养蛊案例会逐渐被遗忘。

随着此类互动的不断发生,粉丝行为逻辑便发生着潜在变化。粉丝会产生一种亲密感的错觉,将养蛊人纳入“自己人”的范畴之中,并且降低对养蛊人信息的防御意识,从接收信息到产生情绪的过程缩短,即使当养蛊人发布的信息错误时,也会去为其寻找合理化的借口。

3.4 传递与外显

养蛊人劝说是对个体粉丝产生影响的过程,而后养蛊进入到粉丝群体内部相互作用的阶段,而推动这一阶段的力量之一就是粉丝相对剥夺感的产生。“饭圈养蛊”中接触到信息的粉丝由于与信息中心——养蛊者的距离不等,因此接收到的信息数量多寡、质量优劣则差异悬殊。在这其中,得到信息速度慢、数量少的粉丝易形成一种相对剥夺感。Crosby认为确定一个个体处于相对剥夺感的状态,必须满足5个条件:其他人拥有 X,想得到 X,有权利获得X,获得X是切实可行的,没有获得X不是自己的原因。[5]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达提高着个体信息获取能力,建构着形式上的主体平等,进一步加强了个体的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下,粉丝个体出于焦虑情绪或在群体中的身份恐慌,在社交媒体上盲目寻求各类信息,为养蛊人提供可乘之机。除此之外,处于相对剥夺感的粉丝还会采取模仿行为来修复群体归属感。他们模仿已获取信息的粉丝的激动情绪与话语,并通过向群体中的其他个体表演来获取情感上的满足。“饭圈养蛊”的影响由养蛊人对粉丝个体的传播,演化为粉丝群体内部的传播,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与此同时,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情感共鸣,会产生群体情绪积淀,当这种积淀超过群体负荷时,便会外显为群体行为,引发群体行动。

养蛊人的养蛊从“点”发展到“面”,实现了对粉丝思维逻辑、情感体验与行为取向的影响,并且推动粉丝将思想、情绪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养蛊人成为粉丝群体的信息来源、情感依靠,也成了粉丝群体的指挥官。

4 “饭圈养蛊”进程中粉丝群体分析

“饭圈养蛊”的养蛊人通过对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传播,成为粉丝群体中的信息中心,拥有自己的追随者,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粉丝的情绪,操纵粉丝的行为。养蛊人在粉丝群体中进行养蛊获取权力地位的过程中,粉丝群体的分化不断凸显,群体的冲突也越演越烈。

4.1 “饭圈养蛊”与粉丝群体分化

政治、经济、文化,一直以来就被视为社会分化、分层的关键因素。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文化的兴起,文化对于社会分层、群体分化的影响日益突出。“饭圈养蛊”中,信息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粉丝群体内部分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粉丝群体中,原来的权力一般由群体中的管理者,或者出钱出力的粉丝掌握,并且权力掌握人员比较固定,但互联网下催生的新型追星文化,使得这一现象发生改变。原本处于粉丝群体边缘地带、被忽视的粉丝通过拥有信息,摇身一变成为了粉丝群体中的“高层人士”。他们拥有信息的数量、质量和更新速度,都会成为其获取权力的影响因素。拥有信息多、质量高、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粉丝易在粉丝群体中拥有众多的追随者,获取更大的权力;拥有信息数量少、质量低,信息更新慢的粉丝则只能得到较少的关注,建立的权力也很薄弱,由此就形成了粉丝群体中新权力的差序格局。

这种格局是一种流动的格局,一个养蛊者的权力一直处于一种获得和流失的双重状态之中,当下一个环节的被养蛊者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时,其便可能成为新的信息中心,权力中心也随即发生迁移;或是原养蛊人的信息真实性出现问题,原先建立的权力便会消散。这也就使得粉丝社群中的分化更加频繁、更为复杂。

4.2 “饭圈养蛊”与粉丝群体冲突

无论是人际关系类养蛊模式,还是资源类养蛊模式,都极易引起粉丝群体间的冲突。在人际关系养蛊模式中,双方粉丝都会站在受害者的位置,怀着“我家偶像这么好,怎么会跟这样的人玩在一起” “我的偶像好惨啊”等想法,觉得自己应该为偶像讨回公道。在资源类养蛊模式中,一旦消息被证实是假的,养蛊人会用“资源被截胡”等借口来转移焦点,引起两家粉丝间的冲突。

相当一部分的养蛊人是职业养蛊人,他们前期在粉丝群体中进行养蛊、建立权威、获取权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操纵粉丝群体,从而实现经济上的利益。其中,挑起粉丝间的冲突也是他们的主要业务之一。通过挑起与其他粉丝群体的冲突,一方面能转移粉丝的关注点,缓解自己粉丝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起到“虐粉”的作用,让粉丝感觉自己的偶像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从而起到加强粉丝内部团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冲突便具有了一定的建设性。然而,冲突也会导致粉丝群体之间的相互攻击,如互相之间P黑图、P遗照,文字辱骂和人肉搜索。这些方式实质上违背了粉丝群体追星的初衷,降低了个体的追星体验,甚至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和现实的安全问题。对于整个群体来说,个人的负面情绪被散发到群体中,形成更大的情绪问题,极易导致消极的群体行动,对于群体的健康发展和网络社区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5 一种虚拟社群冲突的整合尝试

针对“饭圈养蛊”的养蛊人发布的信息,各类粉丝在围观讨论之中,对信息进行了新的理解、加工以及传播,并伴随着这种接受处理过程,产生了情绪与信念上的变化。这种情绪与信念在信息被验证之时,极有可能演变成为某种行为,从而引起群体冲突。养蛊人也凭借最初的信息对粉丝的情绪与行为产生影响,并伴随着该运作模式的不断循环重复,养蛊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获取较高的权力地位。在整个运作路径之中,粉丝如何认知信息、认知自己的情感倾向与行为对于整个“饭圈养蛊”能否成功运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粉丝的认知框架的形态决定着“饭圈养蛊”的最终走向。

“框架”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的,指“使个体能够定位、感知、识别和标记在生活空间和更广泛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图式”[6]209,任何人在理解感知世界时,都会受到自身认知框架的影响,认知框架会决定我们的注意力的方向、客观未知事实与主观经验的连接方式等。“饭圈养蛊”中的粉丝在无法获取偶像的相关信息时,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到处去寻找信息,当接触到养蛊人的信息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重要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中的不合理的信息。当个体粉丝在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常常会不自觉地在信息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者情绪。被养蛊的个体粉丝在与群体互动中,影响着群体,产生着磨动,磨动又带来了粉丝群体的兴奋,情绪开始逐渐主导着群体的行为。因此粉丝如何去看待、翻译养蛊信息,对最终行为的选择起着关键作用。

如图1所示,“饭圈养蛊”改变了粉丝接受信息、产生情绪、采取行动的整个逻辑框架,但这种改变不是不可逆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框架的修正来进行干预,从而使“饭圈养蛊”行为得到遏制。

图 1 “饭圈养蛊”的运作路径

“饭圈养蛊”作为粉丝群体中出现的新现象,它的完整面貌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尤其对一些刚刚追星不久、与粉丝群体有一定距离的人来说,对于“饭圈养蛊”几乎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该现象时没有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因此,粉丝群体的管理者、影响力大的核心粉丝应在粉丝群体内部、在各个平台进行“饭圈养蛊”知识的科普,将“饭圈养蛊”的本质、基本运行模式以及产生的后果告知粉丝,使粉丝对养蛊人发布的信息进行完整地甄别,选择性地接受一些信息,促使粉丝对信息的认知框架发生转变。

在“饭圈养蛊”引起的冲突中,情绪的酝酿与发酵是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粉丝的情绪在养蛊人的引导下变得趋于极端化,并且这种变化往往不易被粉丝自身发觉。粉丝及粉丝群体应对自身及群体情绪的波动有所警觉,当面对大量负面信息时,要积极进行自我疏导,寻求群体中他人的帮助;当群体情绪过于高涨时,粉丝群体也要对其中的原因保持警惕,必要时为粉丝群体进行降温处理。

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营造出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参与者的行动成本。粉丝群体在冲突中常常会肆意辱骂、造谣,甚至“人肉”对方偶像及粉丝,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该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或者知道惩罚的成本并不高。对此,我们应加强对于网络空间的监管,规范网络虚拟社区的规则,强化责任主体意识,让网络虚拟社群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不良的后果,让他们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将要付出的代价。

6 结 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将大幅上升,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也会呈迅速增长的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粉丝群体有了更便捷的交流方式,更容易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并且,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追求精神的满足,追星在一定程度上便迎合这种需求。人们在“养成系”追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快乐,体会到了成绩感、荣耀感,同时也会经历焦虑与沮丧,这都使追星者的情感投入得更多更深,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其他方利用。“饭圈养蛊”实质上便是“养蛊人”对粉丝心理与行为的操控。养蛊人利用粉丝对于偶像的关注与爱意,在粉丝群体内谋取权力,并且通过使用自己的这种权力,对粉丝群体产生影响,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或情感需求。粉丝群体在这种“饭圈养蛊”的影响下,会产生自我分化,并且不断加速这种分化,从而对网络粉丝群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并且也可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冲突,例如热搜上频繁出现的“XXX粉丝与XXX粉丝”之类的新闻。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现象,不仅不利于粉丝群体的稳定,最终也将对网络安全、网络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笔者试图对粉丝群体的认知框架进行再引导,改变粉丝群体原有的“饭圈养蛊”反应路径,使其正确辨别信息、正确认知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冲突进行整合,维护网络社群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圈养追星偶像
大众偶像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偶像报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圈养在心中的狼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