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刀双靶点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0-07-09 11:55苗晶晶郑州人民医院放疗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伽玛刀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苗晶晶 郑州人民医院放疗科,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高发、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患者普遍多于男性[1-2]。三叉神经痛临床特点主要包括起病急、较顽固、疼痛剧烈,疼痛性质可分为刀割、撕裂、烧灼、针刺及电击等类型。疼痛触发点常出现于口角、齿龈、鼻翼、上唇及眉、舌等处,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4]。目前,通过伽玛刀治疗是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伽玛刀治疗分为单、双靶点。本文旨在分析伽玛刀双靶点及单靶点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11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本研究在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开展。观察组男19例,女40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3.23±5.24)岁;发病部位:右侧37例,左侧22例;病程:3~13年,平均病程(8.10±3.15)年;疼痛支:单支26例,混合33例。对照组男18例,女41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34±5.21)岁;发病部位:右侧36例,左侧23例;病程:3~14年,平均病程(8.71±3.02)年;疼痛支:单支25例;混合34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方位、病程及疼痛支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5]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X线、CT颅内扫描及MRI等检查后确诊;②临床治疗完整且伽玛刀手术受耐性较好患者;③具有一定沟通能力患者;④了解本研究详情后,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功能严重损伤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未完成相关研究数据统计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选用伽玛刀单靶点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麻醉生效后常规铺设消毒巾,安装 Leksell 立体定向框架,协助患者将头部保持略俯状态,以使三叉神经根平行于Y轴。通过3.0TMRI序列0.7mm薄层无间距定位完全扫描三叉神经区域,使三叉神经根充分显示,选择4mm准直器,设置靶点,靶点选择于患侧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桥段。使用50%等剂量曲线常规包绕三叉神经根部并调节权重,靶区中心剂量设定约为80Gy,将等剂量曲线限定于脑干外缘,且深度以不超过3mm为宜。双侧疼痛患者进行多次治疗。单侧疼痛患者均行单次治疗。观察组选用伽玛刀双靶点治疗,方法:以对照组选用靶点为第一靶点,在远三叉神经半月节位置选择第二靶点,其他治疗过程及参数设置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远期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及2年的疗效变化。疗效标准参照《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相关内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且未复发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每月疼痛复发≤2次且对日常生活无影响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每月疼痛复发>2次为无效。(2)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并对比两组耳鸣、上睑下垂、口角歪斜、角膜干燥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表示,用Z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远期疗效 两组术后3个月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2年,观察组总有效率(96.61%、93.22%)均高于对照组(86.44%、77.97%),且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越发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3个月、1年及2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9%、8.47%、11.86%)略高于对照组(1.69%、3.39%、5.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远期疗效对比[n(%)]

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为临床常见神经系统功能型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随着医疗水平及制造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式愈发众多。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射频热凝术、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其中大部分疗法短期内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及复发率控制不尽如人意,且各种手术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率[6-7]。

近年来,伽玛刀治疗技术逐渐完善,在众多类型的外科手术中占据一席之地。伽玛刀用于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单靶点及双靶点两种方式,但国内相关优劣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以明确更佳的治疗方式。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个月疗效相近;术后1年及2年,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越发显著。术后3个月、1年及2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伽玛刀单、双靶点治疗方式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相仿,但双靶点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具有更加显著远期疗效,随着时间推移,两种疗法差异愈发明显,且双靶点治疗安全性也更高,利于患者康复。伽玛刀治疗是一种融合了放射外科技术及立体定向技术于一身的外科治疗系统。其原理为利用钴60产生的伽玛射线对局部病灶进行一次性大剂量聚焦照射,使病灶功能改变或直接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8-9]。因其射线特殊性,靶区边缘呈刀割状,故被称为“伽玛刀”,靶区以外周围组织几乎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伽玛刀治疗安全性较高[10]。与其他颅脑手术相比,伽玛刀治疗具有无创伤、无出血、不开颅、无感染、手术迅速、安全性高、恢复快等显著优势[11]。但具体临床经验显示,伽玛刀单靶点治疗难以兼顾疗效和照射剂量,导致靶区存在神经轴突,随时间迁移易造成复发。而设立双靶点能够较好解决两难选择的问题,靶区能够获得充足照射,使神经变性更加彻底,降低复发可能[12]。理论上双靶增多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本文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并不显著,因此,远期安全性具有一定保障。

综上所述,伽玛刀双靶点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远期疗效均较显著,且安全性较好,能够促进患者预后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伽玛刀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
X刀、伽玛刀一定适合您吗?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探讨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伽玛刀治疗残留和复发颅底脊索瘤的疗效评估
针刺结合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