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困问题与心理健康关系浅析

2020-07-09 03:31谢舍羽
学周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干预矫正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学困生”是各学校教学当中的难题,也是学校重点解决的教学难题。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当中,“学困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乎成了学校教学当中的普遍现象。大多数学困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院校教学工作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通过心理咨询平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中职生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情绪“复杂、多变和不稳定”等多个方面。因此,学校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集体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正,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够在集体环境中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成长。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矫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07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社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交往环境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念冲击,生活节奏和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眼花缭乱,对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这让身心正处在成熟阶段的他们既要承受社会上负面的压力,还要承受学习的重负。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很高,个人理想与现实条件形成了多重反差。在如此复杂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压力下,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最终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或在不知法的情况下做出一些违法行为,导致青少年学生犯罪。笔者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困生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究,并与同行共同分享学习。

一、学困生心理情绪对其行为的影响

“学困生”不单单在学习上有困难,在与人交往、交流,以及参加集体活动时在心理上都与正常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往往是那些教师不大喜欢的学生,甚至是同学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感。学困生是中职学校中的普遍现象,这些学生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成为学困生。他们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学困生在感知上的复杂心理。外部环境对学困生有很大影响。表面上学困生表现出一副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样子,但其内心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中。对同学、对教师都不信任,久而久之,就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堵墙。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教学内容就失去了兴趣,见了教师会绕道而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缄默、低头,或用复杂的眼神目视你,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在内心的深处。

2.学困生在情绪上的不稳定性。学困生在学堂上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讲。在课堂上他们有花样百出的小动作,不仅自己不认真听讲,还会干扰别人学习。而在做事情时却又表现得没有耐心或者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总是退缩,心理不够阳光、不要求进取,意志不够坚定,学习效率低下。

3.自尊心强,但却极端自卑。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是学困生的突出特点。当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其会表现得非常剧烈,并充满攻击性。学困生多由生活中的很多失败造成了他们的对生活失去了自信,从而导致挫败感、自卑感的产生,而且这种自卑感会长期存在,很难改变。从而导致厌学、弃学和严重的抵触心理的产生。

二、外部因素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的不良品行和习性为学生起到了不端的示范作用,是导致学困生不良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家长行为不良、品行不端,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这些不良品行会导致学困生的产生。二是家长个人素质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早出晚归为生计而奔波,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有些家长虽然文化不高但生意做得不错,让学生觉得没文化也能赚大钱的错误认识。三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娇生惯养,让学生养成了任性、跋扈、说谎的性格,遇到困难又很脆弱,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很多家长对子女教育失当,有时会出现极端教育方式:一种是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孩子的努力跟家长的期望总是有着遥不可及的差距,导致学生对學习失去信心;另外一种是以威胁的手段对孩子加以管教,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会粗暴体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对学习丧失信心。五是家庭环境导致学困生。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离异或再婚,家庭成员结构发生质变,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叛逆,对家庭社会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学习一落千丈;第二种是自身行为有缺失,一些恶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第三种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家庭环境不和谐,也是让学生演变成学困生的重要因素。

2.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导致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学困生的原因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状态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诱导,学习状态和兴趣不能够持久;二是自卑心理促使其沟通受阻,甚至不敢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勇气和意志;四是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积极完成学习任务;五是学习方法不巧妙不灵活,理解能力较差,面对困难束手无策,不能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渐渐地对学习失去自信。学生自身的这些情况都是导致学困生的重要因素。

3.教师是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教师是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戴着“有色眼镜”对待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他们的提问不能耐心地去解答,反而用极端的语言或行为对待学困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遭到鄙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再向教师请教问题;二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有缺失,不能够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上没有信念和追求、不思进取、照本宣科,以机械的方式敷衍教学,对教育事业、对青年学生不负责任;三是教师受到学困生或其家长的语言或行为上的攻击而变得冷漠,放弃了对学困生的直接辅导责任。

4.外部环境是导致学困生的重要因素。很多学校都处在人口、商业、娱乐等较为集中的区域环境内,网吧、电玩、影音制品、图书等不良环境对学生影响非常大,这些社会因素对学困生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外部环境影响。这些外部影响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学困生沉迷在这样的环境里,从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心理干预和矫正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和矫正,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让学困生身心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

1.为学困生创设良好的集体情境。学生都有在班级里确立自己位置的心理需求。在这种需求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学生多数会产生焦虑和孤僻的消极情绪。作为教师,应该努力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主动引导学困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并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成为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从而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有一种被接纳、被认可的心理感受,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氛围中健康成长,完成学业。

2.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学生面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考验,只具备高学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真才实学、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生长环境可想而知。既不能独立于社会,却又娇养成性,在孤独中渴望友谊,同学之间相处很不融洽。因此,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十分必要的。

3.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培养学困生自信心,促进学困生乐观向上。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以理育情对学困生进行帮助,能够增强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困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打开心扉。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学习劲头,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4.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学生学习表现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反应在他们对待学习的“认识、情绪和感情”中,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改变学困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韧不拔的学习意志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为目标。此外,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学生保持良性发展的必要因素。它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等方面,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内在的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与学困生接触的机会,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对自己增强信心,鼓励他们力争上游。通过师生友谊的建立,从而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班级学习的热潮中来。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中的学困生问题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解决好学困生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各个方面付出辛勤的努力。学困生的产生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其内在因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有远见卓识,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困生问题,要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詢平台,耐心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教师要努力地去接近学困生,去关爱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充满快乐,通过集体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学习意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直面问题,时刻掌握学困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将学困生从孤单、闭塞和偏执的心理状态中解救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甜.中职生心理健康纵向研究及教育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2]胡志萍.从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视角浅谈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7(17).

[3]容钰珊.中职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好家长,2018(7).

[4]印建清,徐韫.如何提升中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J].江苏教育,2018(20).

[5]朱雪琴,徐连山.试论农村中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J].好家长,2017(7).

作者简介:谢舍羽(1981.6—),女,土族,甘肃天祝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干预矫正心理健康教育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