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其对学龄儿童的身心影响

2020-07-09 03:31张润魁
学周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教育方式

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实践,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实质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浅显,无法意识到这一教育环节的重要价值,这一点不仅严重影响了学龄儿童的良性成长和发展,还导致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对此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以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方式为分析对象,了解不同教育方式对学龄儿童的身心影响,以期为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家庭;教育方式;学龄儿童;身心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91

早在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就已经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结论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非常明显,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一部分学者站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角度,了解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家庭功能的转变会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学龄儿童教育教学最为关键,为了体现这一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我国必须要关注留守家庭教育方式的改革,了解不同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作用,通过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的优化升级来构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够在更加自由些宽松的家庭氛围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对学龄儿童的影响分析

作为儿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家长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大,同时是儿童学习和成长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結合相关的实践调查结论研究可以看出,许多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频频产生,大部分问题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许多家庭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农村家庭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机会偏少,许多父母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难以积极地扮演好监护人的角色。尽管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隔代教育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以及障碍,许多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了性格以及心理健康上的问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也不容乐观。

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强调,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束缚了儿童的良性成长,同时这一教育问题也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分析以及研究这一社会现象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及价值。

二、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其对学龄儿童身心影响的对策

结合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问题对儿童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影响重大,农村地区必须要注重家庭教育工作的大力落实,关注不同教育方式的实践策略以及所产生的作用,着眼于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以及规律。积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落实家庭教育,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够与家长进行简单的互动和沟通,获得家长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1.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关爱两个特殊群体的长效机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遗留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了解社会建设的实质发展需求。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积极地将社会协同、政府负责和全党领导融入机制建设之中,保障公众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构建完善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体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质作用以及价值,其中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以及社区的建设最为关键。各个地区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网络体系,了解关爱机制构建的现实条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及优势,保障社会各界都能够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大力落实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不断实现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智力基础。另外,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还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积极提高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保证每个学龄儿童都能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完善个人的人格,从而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

2.选择好代养人,实现亲子之爱协同发展。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留守儿童的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综合软实力的提升,导致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为了保障家庭教育工作的大力落实,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必须要注重代养人的有效选择,关注亲子之间的协同发展。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许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在外出打工之前父母必须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为子女选择好一个监护人和代养人,尽量选择一些教育水平较高同时受教育背景较好的亲友来做儿童的代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儿童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每一个家长还需要端正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理念,既需要避免过度的宠爱,又需要了解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发展要求,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偏好,以此来保障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感受到家长、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束缚,重视子女的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会直接影响家庭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为了培养学龄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来说必须要摆脱狭隘思想观念的束缚,重视家庭教育,关注不同家庭教育形式的革新以及优化升级,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偏好与成长规律,主动将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融入家庭教育环节,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家长的引导之下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将个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天赋有所区别,因此在对其进行引导的过程之中家长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模式,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营造自由且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家长的引导之下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

4.父母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对于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长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保障学习条件,注重不同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及分析,了解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发展方向。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家长因为长期与自己的孩子不在一起,心里存在许多的愧疚之情,因此会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对孩子的亏欠。但是只关注物质上的满足,无视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思维和行为模式上的偏差,严重甚至会走入歧途。家长必须要重新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注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及时了解子女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以及心理状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证每一个子女都能够大胆地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比较复杂,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要注重终身学习,掌握恰当可行的引导策略和方式,从精神上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5.以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分析可以发现,在家庭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许多家长无法掌握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实质的家庭教育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所掌握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过于传统。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之中,家长必须要注重不同方式的忧患利用以及选择,积极利用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来与孩子进行沟通,采取适当的方式落实家庭教育。學术界和理论界在对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方式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提出,有一部分家长直接以简单的说教为主体,无视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个性化发展要求,最终导致家长与子女间的交流只能够浮于表面,难以充分体现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对此,家长个人必须要调整教育方向,注重与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和共鸣,利用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相信每一个家长在外打工的过程之中都会面临许多生活上的困难以及磨难,但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往往选择坚持下去,这种勇敢拼搏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家长可以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让孩子能够意识到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学会体谅家长并积极承担一定的家务活。这种家庭教育既能够体现孩子的主体价值,又能够让孩子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之中主动地调整个人的学习行为方向。

三、结语

为了充分体现留守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在开展家庭教育之前每一个家长必须要注重对不同教育方式的分析以及研究,了解教育方式的实践要求及策略。着眼于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模式,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在自主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之中主动提高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己的父母进行紧密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D].河南大学,2007.

[2]张晶晶,李士雪,徐凌忠,等.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

作者简介:张润魁(1975.1— ),男,汉族,甘肃榆中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高中英语及德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其对学龄儿童的身心影响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027)优秀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教育方式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论学龄儿童心理教育中儿童自尊的维护
学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疗效调研
2014年某市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的分析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清涧县辍学儿童逾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