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走下神坛
——通过民族化的意象试分析陈凯歌导演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思考

2020-07-12 08:55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731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陈凯歌黄土地意象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00)

如今说到陈凯歌,很多人会感慨:他再也拍不出像《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了。实际上,《霸王别姬》并不是陈导最好的作品,它只是足够通俗、足够华丽、足够戏剧化,因此可以被一般观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在专业电影人眼里,陈凯歌早期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美学探索已然为上乘之作,后期作品虽然饱受诟病,但依旧坚持着其对文化或是对历史的独特关照与反思,这种深度思考贯穿在陈导的每一部作品中。

陈凯歌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是文革后第一届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这一代导演延续了第四代导演开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探索更新的电影语言,试图更直白更深刻地反映和批判现实,这些都使他们在80年代后期的中国影坛上大放异彩。但是不久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屈从于市场,注重商业性而逐渐放弃了最初的艺术追求。陈凯歌则更像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守望者,从其处女作《黄土地》开始,一直到最近一部作品《妖猫传》,无论是否能被普通大众和市场接纳,他都始终借助民族化的风物意象呈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思考,故有人称其为“东方最后的诗人”。

在陈凯歌的电影里,感性的电影语言承载了极其理性的思考和批判,尤其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象被频繁使用,比如《黄土地》中的土地和腰鼓,《边走边唱》中的天地和胡琴,《霸王别姬》中的糖葫芦和折子戏,《妖猫传》中的无上密等。陈凯歌力求每个镜头都有远超于镜头本身的内涵意蕴,这些中国式的意象存在于其每个阶段的作品中,构筑起导演对人性、历史、文化的思索。

早年:如此纯粹

陈凯歌的第一部作品便蜚声国际。漫无边际的黄土、刺眼的红色婚礼、大片的黑色,这些环境和色彩都具有极强的中国味。影片中百分之八十的镜头,背景都是黄土地,且黄土地占据大部分的画面,人在其中显得非常渺小,这样的构图本身就展现出土地与人的关系。导演通过表现人物与黄土地、黄河水密不可分的画面,体现出“能够孕育一切的、也能够毁灭一切”;既表现了对黄土地的深情厚意,也表现了这块土地的贫瘠,和人们的麻木、生活的停滞。“腰鼓”这一意象则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迸发出的欢腾和力量,还有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之后的《孩子王》被认为是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影片充满了幽默、自嘲和象征,很好地结合了写实和写意。茅檐低矮,云雾缭绕,山色空蒙,全片都笼罩在阴森、神秘的氛围里。教室里的老杆始终被门框或窗框束缚在画框内,但当其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框”便消失,山景一望无际,这个“框”象征着刻板僵化的教育制度对人的束缚。字典这一意象同样意味深长,就连班上最好的学生也只会抄书、抄字典,这无疑讽刺了文革后教育的缺失。《孩子王》用极度淡化的叙事、大远景、声画不同步甚至声画久隔等艺术手段表达了极其深邃的哲学思想,所以必然曲高和寡。在198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外国记者们为了讥讽这部“晦涩枯燥”的参赛影片,开玩笑地给该片“颁发”了“金闹钟奖”,即揶揄为了惊醒昏昏欲睡的观众。但陈凯歌自己却很欣赏这部电影,认为该片最好地表达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梁文道先生也曾评价说,“这是真正的陈凯歌,这是最好的陈凯歌,但知道的人却最少。”

这两部作品注入了陈凯歌对中国文化最深刻而且精准的反思,《黄土地》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作出的反思,《孩子王》则是从一个更小的视点切入,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进行具体的思考。陈凯歌早期的作品很纯粹,很原生态,没有许多矫饰和雕琢。他只是把镜头对准那些原始的景物和自然环境,还有束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以及人们落后的思想,让观众通过缓缓流淌的长镜头自己琢磨、体会。其中深意难以言传,却带来隐隐的、长久的刺痛。

转折:寻找平衡

《霸王别姬》终于使陈凯歌捧回了心心念念的金棕榈奖。陈导在这部“戏剧史诗”作品中准确地把握住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戏剧化的情节、华美精致的服化道、停留在文化表层的中国符号。若再稍微深入哪怕一点,便会失去被公众赞美的礼遇。

该片是陈凯歌被人们评价最高的一部作品,影片围绕两位戏剧名伶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其华丽的影像、细腻的剧情和对中国历史文化深入得恰到好处的思考使其成为唯一一部同时获得金棕榈奖、金像奖和金球奖的中国电影。

电影用很多经典的中国符号表达独特的内涵,反复出现的重要物象有冰糖葫芦、宝剑、折子戏、勾脸、扇子、照片、袍子等,各具功能性。以片中大量采用的具有隐喻作用的折子戏为例,按出现顺序,电影里提到的折子戏有《夜奔》《霸王别姬》《思凡》《贵妃醉酒》和《牡丹亭》。其中,《霸王别姬》《牡丹亭》的主题是爱人之间的眷恋与成全,《夜奔》《思凡》和《贵妃醉酒》则是争斗与背叛,其对象有政治、信仰、情欲。陈凯歌所要表现的戏子深情通过一曲曲折子戏委婉含蓄地缱绻在影片中,这种深情既是对人,也是对戏。对京剧艺术从一而终的外在表现即程蝶衣对虞姬、对霸王——师哥段小楼的从一而终,这种忘我的热爱铸就了飘忽、无奈的凄美人生。

《霸王别姬》能够被外国影人认可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通俗性并带有典型中国符号,完美融合了艺术性和商业性,浑然天成。尽管如此,该作品仍保持陈导一以贯之的创作特色:关注历史且具有人文精神。时代的大潮流淌在个人的骨血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大背景的介入让个人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刻沉凝。

当下:聚焦历史

有人说,《无极》之后陈凯歌再无能够引起人们深思的作品。其实不然,那个拍出过《黄土地》和《霸王别姬》的陈凯歌从未离开。

《无极》建构的视觉奇观为人称道,影片中梦幻宏大的场面甚至不输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如果说《霸王别姬》让观众看到了陈凯歌对场景的铺张与渲染,那么《无极》中便把这种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在这幅瑰丽雄美的东方魔幻画卷中交汇了两种风格:一是东方泼墨山水画的磅礴大气,二是西方油画的浓墨重彩。陈凯歌将理性精神寄托在片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展现了男性的四个侧面以及被物化的女性。但这部影片不够具有说服力的叙事一度遭到观众群起而攻之,即以一个小小的馒头来承载如此沉重的哲学命题未免有些牵强。除此失误外,影片仍体现了导演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一如既往地通过民族化的意象隐喻深邃的内涵。如王城“圆环套圆环“的设计,使人有难以走出命运的迷宫、无法逃脱生命的轮回之感;北公爵无欢囚禁倾城的金丝鸟笼外还是高墙,预示着其自以为把别人关在笼子里时,自己不过是被关在一个更大的笼子里,内心的执念才是永远的禁锢。

自《无极》开始,陈凯歌一直想要打造出东方魔幻巨制,于是又有了《妖猫传》。这部影片以妖猫为线索,带出一段前朝旧事,进而表达导演对于朝代及朝代中的人的思索。影片构造的世界充满幻术,有瓜翁的幻术、妖猫的幻术、黄鹤的幻术、玄宗的幻术,但“幻术中也有真相”一言是影片的核心,所谓幻术实是真相与谎言的交织,因此这个世界也是真相与谎言交织的世界。“无上密”这一意象探讨的是片中贵妃、白居易、空海和白龙四个人物面对幻术的态度,真正的“无上密”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寻求平静的秘诀:接纳谎言、拥抱真相。陈凯歌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观众——世界并不全然美好,但我们可以珍惜其中美好的部分。

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只有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对于陈导当下的作品,去其糟粕后,精华之处熠熠生辉。

很多人评价陈凯歌,“是一个优秀故事的呈现者,但却不是一个好故事的讲述者”。在陈凯歌后期自己参与编剧的一些作品中,多数观众能感受到的仅仅是画面的绝美、特效的精湛,相反电影内容总是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主题亦令人费解,这也是他后期电影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纵使陈导在其电影中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思考,然而观众无法通过故事解读出来或得到共鸣,因此也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换言之,陈导目前的瓶颈绝不在于思想深度,而在于如何让他的电影从曲高和寡走向雅俗共赏。

即便如此,陈凯歌导演始终秉承的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反思,和他对于艺术边界未曾停止的探索,也不得不让人们将他捧上神坛。

猜你喜欢
陈凯歌黄土地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黄土地》(海报)
《黄土地》画报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意象、形神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陈红、陈凯歌:他负责诗和远方,她负责米面和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