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杰克逊·波洛克绘画浅析

2020-07-12 10:28徐阳
河北画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波洛克荣格原型

徐阳

河北美术学院

本文通过分析波洛克的绘画,探讨其创作与“原型”理论的关联。艺术创作不是脱离艺术作为文化产物的自然科学,而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活动,在艺术创作上也绝不是仅仅局限于技巧及观念的向外用力,也应当注重向内的窥探。借由波洛克的绘画说明艺术创作正是在情感与象征两大机制之下不断接近“原型”进行的。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西方现代思想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现代心理学、心理治疗以及精神病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荣格“原型”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与力比多在思路和领域上的突破。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所反映的内容就是原型,指的是人类经过长久进化但极少改变的普遍记忆,这部分记忆潜藏在无意识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原型”无迹可寻,它可以通过“情感”进行一番选择,指明“原型”的方向,也可以通过“象征”呈现其内容。

(一)“原型”理论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初,心理学、艺术、文学领域发生了实验性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理性光辉,同时,也伴随着政治经济危机以及世界大战的爆发,在荣格看来,法国大革命宣扬的理性和批判时代压抑了非理性和宗教的发展,并且使得被压抑的非理性这一面以世界大战的形式爆发。

“原型”理论并非荣格所创,据荣格所作《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这一术语是对柏拉图理念的释义性表达。

在心理学上荣格“原型”理论的形成有赖于他的老师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研究,荣格不仅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的基础上发现了集体无意识,更试图将其分析并赋予集体无意识具体的内容。正是由于这种需求,荣格在对集体无意识的现象进行理论化分析时借用了“原型”这一概念,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是原型构成的。

(二)原型的动力之源——情感

“情感”是原型表达与显现的动力之源。源自情感的动力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对事物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和亲和感。根据荣格的看法,情感是一种意识功能,是关乎价值观的判断,根据过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做出评价性的思考,对外部世界我们可以判断美与丑,好与坏……我们处在这样的判断中,并且表现为一种亲近或疏远,同时,这样的判断过程也是体现了理性思维的取舍。

(三)原型的呈现方式——象征

象征的背后隐藏着潜意识的原型,象征是一种与人的内部世界相对应的形式,原型借助这种形式才能够得以显现。象征是一种表达方式,“象征含有模糊而未知的东西,而且隐而不见”,也就是说象征表达着一些尚未被理解或者无法言说的东西。“象征总是预先假定,被选择的表达可能是对完全未知的事实最好的描述或概括。不过,这些事实仍然被认定或假定为一种存在。”根据荣格对象征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象征带来的是一个丰富的视觉宝库,并且他并不要求人们把具体的象征物与具体的含义进行严格的对应。当我们把它当作一种神秘宏大的且尚未认知的事物,呈现的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象征。象征能够充满活力的存在,正是因为它具备“孕育着意义”的能力,我们可以说象征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他的孕育意义而言,一旦它的意义可以被独立出来,所期待的神秘的事物可以被公式化的表达取代,当它可以表达人人皆知的东西时,那么这个象征就被杀死了,它就只具有历史意义,它不再是象征而是一个具有确切含义的符号。

二、艰难的探索与情感动力

波洛克是现代艺术史上一位十分特别的画家,因其探索的无意识绘画倍加神秘,他的艺术生涯一直都在竭力挖掘潜意识能量。由于无意识中的原型不具有明确形象,艺术家只能通过反复的尝试或者借助一些偶然因素接近原型,只有艺术家自己明白原型站在哪一方,只有他自己明白是时候停止或者继续做下去。

波洛克的无意识绘画并非横空出世,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显示了他对于传统的学习,在他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墨西哥传统壁画、印第安传统沙画、美国地方主义传统绘画、欧洲抽象表现主义与无意识表达技巧之间的联系,这是他形成无意识绘画的基础。这一路程波洛克走得十分艰辛,在他的绘画上,有人甚至说那些是“不那么原创”或者说是“有趣但谈不上佳作的作品”。托马斯·哈特·本顿是波洛克的老师,他向本顿学习的是欧洲绘画,尤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更感兴趣。波洛克沉浸在鲁本斯与米开朗基罗充满力量的人体中。20世纪30年代,波洛克在所画的草图有类似于鲁本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人体。在1938年左右,波洛克醉心于埃尔·格列柯和奥罗斯科的紧张而修长的形象之中。据说,波洛克曾经看过奥罗斯科刚刚完成的达特茅斯壁画,其中一幅《古代活人的献祭》引起了波洛克的注意,在画面上从传统绘画向欧洲抽象表现主义转变的契机是来自西凯罗斯,波洛克从西凯罗斯这里接触到了非传统绘画的技法,这使得波洛克对绘画的尺度有了考量。他受毕加索影响更大,《格尔尼卡》中饱受摧残的人物还有令人恐惧的动物形象是波洛克心理分析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定是这些形象触动了波洛克,以至于他对此浮想联翩反复试验。在波洛克绘画的前期我们可以看到立体派对他影响至深,他所探索的无意识绘画在米罗和毕加索的绘画里受到很大启发,同时,他与许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都有交集,但是除了无意识作画的初衷,超现实主义画家并未在波洛克的绘画中提供养分,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所表现华丽幻境与幽默伎俩恰巧与波洛克面对无意识严肃深沉的态度背道而驰。

波洛克的艺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极其融汇的姿态展开,然无意识绘画的追求使他无法成为某种风格的虔诚信徒,分裂而混乱的状态也并不能够满足他对某些艺术风格或某个艺术前辈从一而终。波洛克对于前人的借鉴,正如母与子的关系,一个即将走向成年的孩子,对母亲既依赖又渴望自由。

从无意识的观看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如果说立体主义体现了人在空间中的脚步流转,那么无意识绘画是面向人类“内部”景观的流连观望。正如立体主义所体现不同视角下的空间破碎,无意识的观望也是碎片的,但在内部却有着神秘的联系,因而它们彼此对立也有可能互为因果。这可能有点难以想象,这里笔者借助安德烈·布勒东《我的妻子》的一部分呈现无意识的流转闪动以及碎片间神秘的联系。

“我的妻子有垂直逃跑的鸟的脊背

光亮的脊背

琼石和湿粉笔样的脖颈

和人们喝一口酒杯里液面就下降一点似的脖颈

我的妻子有小舟般的腰肢

有着光洁和尖羽般的腰肢

白孔雀羽枝般

微微晃动的腰肢……”

这部分文字将我们置于这样的想象,我们难以将诗中的妻子归于一个具体的妻子形象,意识在流动,每一个碎片都体现在对妻子的描写中。所有的形象使得妻子在无限对立中立体起来又统一于妻子这一形象。无意识总是以矛盾关系显现。经过对波洛克绘画的分析,体现了他心理上的不同面向的碎片化倾向,我们可以理解波洛克研究毕加索、罗斯科等人,调动了波洛克创作的不同方向,而这些最后以无意识绘画的整合而告终。

三、象征的转化——波洛克的月亮女神

月亮掌管着夜世界,是夜之神,即暗夜处的阴性力量代表着无意识同时也是女性的象征。在波洛克绘画的前期,就显示了他对月亮的好奇。这点在画作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到,例如,《不安的皇后》《月亮船》《女祭司》《夜之舞者》《月亮女人》等。在哈丁的《女性的秘密,古代和现代》中可以看到波洛克的心理绘画中与女性和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大量心理分析绘画也反映了对月亮女神的探索。波洛克对月亮女神的追求并不奇怪也并不意外,《红书》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如果你是男孩,你的神就是一位女人。

如果你是女人,你的神就是一位男孩。

如果你是男人,你的神就是一位少女。

神所在的地方,你就不在那里。

因此:有神的人就有智慧,神会让你变得完美。”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女神处在弥补状态。精神会自动产生补偿的意象。波洛克的早期作品总会有十分鲜明的女性形象。《月亮女人切割圆》中可以看到女性的臀部等形象,月缺的形象也较为明显。《秘密的守护者》比较鲜明的女性形象被遮掩了,为画面“蒙上面纱”在《眼中的热浪》("Eyes in the heat")更体现了他模糊的女性形象,似乎只能看到一种观看的眼神被遮掩在层层的笔触之下。

他成熟期的作品更为模糊,面孔消失在画面中,那么他的女神就此消失了吗?在《未命名的形象》中我们再也找不到女性存在的证据。波洛克对月亮女神的追求或者说是对无意识的追求以另外一种更具爆发力而且神秘的形式爆发了。克拉克认为:“……他们虽然都出自创作者之手,但是,这种痕迹恰好体现出一个单一的创作者即‘艺术家’的缺失——笔者所指的,是一种集中的、从创作开始一直延续到创作结束的心理状态。当然,这种缺失也可以是艺术家的虚构,但是,似乎这正是波洛克想要呈现的虚构。”一方面,这展现了月亮非理性的狂乱;另一方面,也照见了波洛克的缺失的部分,照见了一个支离破碎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不仅有能力放任手中的绘画材料,也能够以权威的身份对画面精准把握。波洛克愿意将作品让渡于无意识,正是他绝对阳性的那一面需要阴性的补偿,所以月亮成为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月亮女神最终也成了创作者,可以说是她与波洛克共同完了成这些神秘之作。月亮形象从明确到模糊直到最后变为“创作者”隐藏在画面之后,我们可以推断,波洛克的断裂主要体现在波洛克与绘画之间的断裂,这种缝隙之间,是无意识与偶然进行填补的,波洛克的断裂表现为一种弥补状态,如同半圆,需要另一半才能够完整。或者说,波洛克在寻找无意识自由之路上,不断受到意识上的,也可以说是来自传统的干扰或者压抑,寻找无意识之路越迫切,这种压抑越明显,最后使得波洛克绘画中可以完全容纳两个角色,他自身和月亮。

四、结语

“原型”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方法,正是在情感与象征两大机制之下不断接近“原型”进行的。这是发掘创作材料与检验艺术品是否合乎艺术家内心标准的入口。在发现内部世界的痕迹后,需要整合同碎片般对立的象征,不断组织安排,力求作品内部以及作品与创作者之间达到平衡。我们可以想象心灵是一个何其混乱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个对立物都可以制造自己的景象,结果如同没有指挥的大合唱,各唱各调混乱不堪。当我们面对波洛克的无意识绘画,仍然可以感受到他是平衡了米开朗基罗或鲁本斯那里的崇高与雄壮,毕加索的毁灭感与战争的印象,波洛克的绘画的动作或者与罗斯科绘画的动势产生了联系,这一切都消融在波洛克的画面中,成为新的象征。

猜你喜欢
波洛克荣格原型
波洛克的抽象滴流艺术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李·克莱斯纳对波洛克绘画的影响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