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2020-07-14 03:22叶梓
家长 2020年16期
关键词:品德成人笔者

□叶梓

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人人皆“知”,而如何执行却让有些人犯了难。换句话说,就是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先“成人”。

危机,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人的各色面目。比如,“跑步女”“道歉男”“许某某”等反面例子,就在疫情肆虐时粉墨登场。如果视角仅停留于对他们的批判,恐怕只能让这些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追问:这些人尤其是尚在求学中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德失之行,责任在谁?

其实,这是一个不用深思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家庭教育。宋庆龄曾说:“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品德形成的最大因素。

如果此刻笔者费很多笔墨论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恐怕毫无意义。为人父母者,没有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述德行重要的典籍更是汗牛充栋。《菜根谭》有言:“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品德是一个人的核心品质,如果有才无德一定会让家庭(当然也包括自己)受害的。

那么关键问题就来了:既然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为何有那么多人甚至是孩子被“疫情之镜”照出德失之“妖形”呢?

笔者想起了朱熹《朱子语类》中的一句经典:“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的意思是知行要合一,如果非要弄出个先后轻重,那就是“知为先”而“行为重”。所以上述关键问题的答案就明白了: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人人皆“知”,而如何执行却让有些人犯了难。换句话说,就是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先“成人”。

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大缺失。所以,我们就有谈“家庭教育中如何实施德育”的必要了。想解决这个“大”问题,我们又要先解决两个“小”问题:一是“德”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家庭德育“育”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如何育”和“育什么”的问题。

“德”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先来尝试回答第一个问题:“德”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首先要明白的问题,因为现实家庭教育中德育不是没有,而是很多家长没有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而导致了“德”的缺失。

德是生长出来的。不少家长总是流于道德说教。其实,“教育中最常用却鲜有效果的方式就是说教”。相信“许某某”的父母也一定对她进行过不少的道德说教,但效果却没有。所以,作为家长要明白,“德是生长出来的”。根据蒙特梭利的成长圆环观点:儿童处于成长圆环的蓝色区域;蓝色区域的外侧是成人所处的白色区域;蓝色区域的内侧是红色区域;白色区域的外侧是深红色区域。红色区域代表的是理想的真善美状态,而深红色区域代表的是邪恶、犯罪等区域。蓝色区域会自发向红色区域靠拢,而白色区域会自发向深红色区域靠拢。也就是说,儿童是自发地趋向于真善美,而成人有趋向坏的一面的本能。那么,作为家长,该做的是什么呢?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趋向于真善美的更合适的土壤。如此,德会自然生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家长一定要让自己做有德之人。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趋向,所以才有这样一句俗语:“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弄鬼神。”

德是培育出来的。家长若满足于上述认知与行为的条件,也只是解决了尼尔森先生所说的正面管教两大管教原则中的第一条,“和善与坚定并行”:坚定地相信孩子天性的美好,用自己的修为与之和善地相处并坚定地执行下去。倘要锦上添花,就需要正面管教的第二条原则做支撑,这就是“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有修为的家长,一定会懂得尊重与民主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的家庭里一定会有定期的家庭会议等亲子交流平台,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这样他们更愿意尊重规则”,也就更有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养成。所以,良好的家庭德育,一定是创设尽可能多样化的平台让孩子去平等决策,从而在“他们更愿意尊重规则”中形成习惯,养成品德。这就需要家长们主动创设平台,所以“德是培育出来的”。

德是持续出来的。家庭教育中德育的另一个重大误区就是认为“处处是德育之地,时时是德育之时”。殊不知,当把“处处”“时时”当作德育时机的时候,恰恰把本该形成的德育整体切割成了碎片。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决定了要形成一种品格或者习惯需要在同一个方向上持续不断地对心理表层施加影响,“长程”是有效的前提。而此处教“孝顺”,彼处教“尊重”;此时教“知礼”,彼时教“懂恩”,就是在不同方向上切割了“长程”,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所以,不是家长们不用心,而是不懂儿童心理的科学,不懂德是持续(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出来的。

德是交往出来的。笔者上文中引述了朱熹《朱子语类》中的“行为重”,这告诉大家如果“德”不放在实践中去检阅、修正,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真正的德不是放在橱柜里光闪闪的道德奖杯,而是在生活实践中去体现、检阅、修正和提升的。所以,优秀的家长会为孩子搭建朋友圈、会带孩子参加成人的宴会等,让孩子在异于家人的场景中表现,然后结合孩子的表现在家庭会议等平台上,依照尊重、民主的原则进行评价。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德”不是知道如何做,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如何去实践。所以,德是交往出来的。

德育“育”的是什么?

上述四点,解决了“如何育”的问题,现在笔者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育什么”。

关于道德品行所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果逐一培育,将是浩大的工程。所以,我们需要从核心品质入手,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笔者认为,以下四点是“德育”的核心品质。

1.知劳。劳以知责、劳以知恩、劳以知孝、劳以知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是家庭德育的起点。

2.修敬。敬亲为孝、敬人(他人)为礼、敬集体为担当、敬国家为自然职责、敬天下万物为圣人胸怀……养成孩子敬爱、敬畏的品质是不逾矩而立德的根本。

3.懂和。和己为内心健康、和亲为家庭馨香、和人为仁者爱人、和国为无私坦荡……懂和而不争,不争如水,方为上善。

4.讲信。信则诚实不欺、信则言行一致、信则忠于职守……讲信立起来的是公众视野里大写的“人”。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起点,后面几点环环相扣,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知劳修敬懂和讲信”,“知劳”是起点,后面几点的排序相对而言也是遵循了家庭教育背景下“德育”发展的规律。

猜你喜欢
品德成人笔者
养大成人
老师,别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成人不自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