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体间性”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

2020-07-14 02:29夏爽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夏爽

摘 要:灌输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二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内容及方法论指导。以“主体间性”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不仅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路径的方法,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以平等交往为实践形式、坚持以时代导向为风向标。

关键词:灌输理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灌输理论与主体间性的内涵界定

(一)灌输理论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十分重视对工人阶级进行理论培养,灌输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完善的過程,其中列宁对灌输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集中体现在著作《怎么办》中,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悠久,其影响渗透到了工人阶级,而且社会主义学说是知识分子创造的,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所以工人阶级不可能产生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从外面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是十分必要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内容,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以增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阶级自觉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学说。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是时代的产物,它建立在主客体二分认识论基础上并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主体性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的之间关系突出表现为个人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等。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交往方式的扬弃,是针对主客体二分认识论发展困境而提出的,是个体本位形态向类本位形态转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和理论,从直接意义层次看,可以归结为社会形态,人的根本属性就在于他的社会性,马克思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形态是自由个性的类本位形态,该形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综上所述,主体间性是主客体之间对象化的活动,也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以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主体间的共同客体为变革对象的主体间性交往方式,可以归结为“主体—客体—主体”模式,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交往是人们对“主体—主体”关系问题深刻思考的产物,是对主体性的承传与超越,是实现世界和谐与统一的重要途径。

二、灌输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价值分析

阐述灌输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价值,有利于证明来源于实践的正确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支撑,任何实践都不会取得成功。下面主要从两种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价值和当代价值进行分析。

(一)灌输理论与主体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价值

(1)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价值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原则、方法等都有它产生、发展、完善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之一。因为,工人阶级内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所以,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从工人阶级外面进行政治意识灌输,让本阶级成员学习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而达到自觉实现无产阶级的目的,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阐释。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水平和人们实际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矛盾之所在,可以理解为“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解决两种水平之间的悬殊应深刻研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社会成员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为其内容、原则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输送到工人阶级中,加快工人对无产阶级理论知识的掌握,将自发性自主转化为自觉性,为实现真正自由奠定理论基石,这有利于从深层次解决根本矛盾。

(2)主体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价值

主体间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平等交往理论。马克思认为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主体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实际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不同形式的社会交往,诉说自己的愿望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接收及内化程度。将主体间性交往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双方以教育内容为客体、以平等对话为方式、以内化道德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为目标,在平等的交往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指导人并达到主体间的情感共鸣。

主体间性能更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融合时代发展的因素,彰显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主体间性理论蕴含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范式是对主体性理论的“主体-客体”关系的扬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方式,所以该交往范式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创新中获得发展。

(二)灌输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当代价值

时代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提出了新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要坚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中国化,坚持科学灌输、正确灌输,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

(1)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

灌输理论是青年学生拥有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冲击、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下,对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当代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如果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灌输有所欠缺,那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将受到影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每一位青年学生的头脑中,用启发与引导的方法,促使其增强自觉性,自觉肩负起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