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

  • ESP与师生主体间性的建构
    教学领域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落实依赖于具体的教学主张、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革新。ESP不同于其他英语教学,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新主张。本文通过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变化,结合对ESP教学三原则分析,发现其具有主体间性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建构师生间相互理解和平等交流的主体间性关系的良好途径。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ESP三原则作者简介:陈洁(1978-),女,甘肃兰州人,天津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专门用途英语和外语教学法。当代中国

    校园英语·上旬 2023年6期2023-12-26

  • 基于文化间性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维度与路径研究
    前提条件,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再到“转文化”间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诉求。国家形象是基于文化间性理论意义生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框架体系。本文基于文化间性、转文化理论,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自塑”“他塑”“间性”等维度,研究了挖掘中华文化元素、拓展泛媒介化空间等文化间性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路径。【关键词】主体间性;文化间性;转文化;国家形象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代表性研究范式,其认知基础是主体性,主要研究完整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指的是

    新闻爱好者 2023年9期2023-10-14

  • 高校思政课网络育人成效及优化路径
    ;网络育人;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3-0034-12黨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此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1]。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

    知与行 2023年3期2023-09-01

  •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语言教学范式的转变
    转变,并基于主体间性视角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语言教学范式,以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文章将数字化转型中教学系统的各要素置于主体之间进行考察,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语言教学提供研究理路和实践方案。[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语言教学;教学范式;主体间性从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范畴来看,西方现代化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也被称为农业社会,主要指以农牧业生产为主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6期2023-08-29

  • 基于主体间性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策略研究
    没有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理论的积极作用。培养者对自身的定位过高,所开展的各项培养工作也没有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导致培养对象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整个培养过程忽视了对培养对象的人格塑造,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对此,本研究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理论的积极作用,如今正确认识培养者、培养中介以及培养对象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来获取更为理想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主体间性;青年马克思者;培养策略中图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2023-08-26

  • 社会学概论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学模式。基于主体间性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它是师生在“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结构中完成教学,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作用,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关键词:课程教学;融合式教学模式;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

    科技风 2023年22期2023-08-12

  • 美学何以成为第一哲学
    行重置,再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建构中华审美现象学。在这个过程中,现象学和存在论哲学都走向了审美主义,美学也就成为了充实的现象学和本源的存在论。而现代哲学和美学中两大谱系即现象学与存在论的汇流并最终走向审美主义,证明了现代美学成为了哲学的奠基,美学因此成为第一哲学。关键词:杨春时;主体间性;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现代性;审美主义;中华审美现象学杨春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后实践美学代表,在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从早年的“生存—超越”美学的提出到后来的主体间性美学

    美与时代·下 2023年6期2023-08-03

  • 主体间性视域下OBE教育理念的思考
    其本质上就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通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OBE理念的内在精神实质,探讨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实现学生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的统一。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6-165-03 众所周知,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就在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

    经济师 2023年6期2023-07-12

  • 怎说《芣苢》是喜悦之情
    视域融合 主体间性 劳动教育《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亦是一首婦女们在采芣苢时所唱的歌曲。《芣苢》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其教学意义更加侧重“劳动”主题。但是从教材选文所占篇幅的角度来看,《芣苢》作为仅有48个字的古诗经常受到教学主体的轻视,诗歌内容的细读和情志的品味存在不够深刻等问题。在解读和教学《芣苢》的过程中,教师因占有充分的背景知识,继承俗常的教学思维,往往默认《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因此并不追究“喜悦之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3期2023-06-26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叙事功能刍议
    童降世》进行主体间性审美探究。关键词:动画  叙事功能  主体间性  原生质性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4-0149-04中国石器时代,古人通过岩壁、陶盆记录狩猎、祭祀、舞蹈等活动。例如: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马家窑纹彩陶盆动态绘画表现,体现出古人已具有叙事的逻辑方法和探索未知的想象力,也是当代动画叙事形态追溯的历史性考证。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取得了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一。近年

    艺术评鉴 2023年4期2023-06-21

  • 企业赢得客户信赖方式研究
    发展,可以以主体间性重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造产品/服务的差异化优势、定向目标客户、加强渠道协同管理的方式来赢得客户信赖。关键词:客户信赖;主体间性;赢得信赖方式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33客户是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動力源泉。是否能够及时感知客户需求、是否能够服务好客户并赢得客户信赖,是企业衡量工作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1 客户信赖的内涵客户信赖是客户对某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8期2022-07-16

  • 主体间性与面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初探
    秉峰关键词:主体间性;面向现实生活;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144 — 04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化的社会。为了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科技理性盛行,价值理性淡漠,人的主体性逐渐失落,甚至以提升人的价值与尊严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也沦为理性化的奴仆。理性化过度追求数字和结果,传统的教学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采取了线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单向度的教学模式。这既不符合教育以人为目的的宗旨

    理论观察 2022年5期2022-05-30

  • 主体间性视阈下音乐审美性价值与功利性价值的统一
    价值诉求。从主体间性理论来看,过分地强调审美性价值无疑是主体性思维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幼儿音乐教育中审美性价值与功利性价值关系的失衡,这也使得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受到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而从主体间性视阈出发,将会为两种音乐教育哲学,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互为主体、相互融合的平等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主体间性;幼儿音乐教育;审美性价值;功利性价值【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47-03【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2022-04-03

  • 作为“行动者”的高校师生互动关系及其实现策略
    动;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行动者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30-05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实现的。20世纪后期,师生关系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师生互动关系的性质、现实困境异化及其影响要素、改进对策等,并从教学策略调整、教师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师德修养、校园文化等维度提出改进师生互动关系的对策。从总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3期2022-03-18

  •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师幼对话的哲学转型及其实现路径
    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将回归幼儿为本的教育初衷,彰显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我们应以师幼共同发展为对话目的,以双向建构和整合为对话方向,以相互理解为对话过程。【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师幼对话;哲学转型;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2)03-0016-04“师幼对话”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以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和教学为话题,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师幼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并达成共识的过程。〔1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3-12

  • 主体间性视域下青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审视与反思
    摘 要: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凸显了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性,为有效治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行视角。从主体间性视域来看,青年网络道德失范呈现出“无人之境”的假象、“以邻为壑”的交互、道德迷失的困境三维样态。究其原因,网络空间虚拟开放的技术架构与转轨时期的道德裂谷催生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青年网民异化的个体主体性与弱化的道德判断力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风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教育合力效应微弱影响了网络失范治理效能。治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一要强

    理论导刊 2021年12期2021-12-28

  •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社团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刍论
    意义。文章从主体间性理论的哲学意蕴、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高校社团发展背景下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三方面,对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社团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进行探讨,指出要做好以下几点:创设良好宽松的运营氛围,改善高校社团的内部环境;将教育理念融入社团发展,丰富社团活动内涵;规范社团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对高校社团的监管力度。关键词:高校社团;公民意识;主体间性;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3-0013-03随着

    成才之路 2022年3期2021-12-23

  • 跨文化传播与交往中的“他者欲望”
    化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性背后的欲望结构,以及“他者欲望”如何在交往理性中发挥多重作用,以期对理性认同的深层运作机制有新的认识,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意义符号的缝合提供新的视角。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往中,作为主体欲望根源的匮乏导致与“大他者”的象征性认同存在缺失,但这一深层欲望同样推动着主体持续地追寻认同他者的欲望以及被他者认同的欲望,借助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往理性完善自我建构。此外,由于主体在他者的位置欲望,欲望对象的重合会引发矛盾冲突,这是交往理性需要应对的难题

    编辑之友 2021年11期2021-12-08

  • 主体间性”在管理领域的价值凸显与应用
    管理范式——主体间性范式逐渐凸现,对其深度关切是一个日久弥新的管理现实问题。主体间性思想是对主体性的一次营救,力图使人从形而上学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彰显了人的价值已经成为比科学知识更为紧迫和重要的思考课题。人的问题(或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是一种“价值主体”,并非“认知主体”)是现代性问题的核心,人的价值所遭遇的危机是对价值危机的演绎。出于对工业社会触发危机的反思,理性主义鼓励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关注现代人的生存价值转向,把人从传统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预防片

    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2021-11-24

  •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主体间性合作学习分析
    课堂。本文从主体间性合作学习的视角入手,以选项教学作为实践目标,分析与探索高中体育主体间性合作学习的教学优势和效率性。关键词:高中体育 选项教学 主体间性 学习研究引言: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宏观理论的教学实践,在当下高中学习任务紧迫、学习压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容易产生问题的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适宜进行微观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1]。主体间性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与学的主体,学生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方式享受学习过程,增进体育技能的主观学习热情,在体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2021-11-10

  • 从“预设”到“生成”:我国教师发展研究范式的主体性转向
    的主体,并以主体间性超越主体性,从而实现了教师发展研究范式的主体性转向。这种转向是主体间性哲学之于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在教师发展层面的延续和升华,它不仅完善了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确证了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澄清了教师发展的复杂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对教师主体性的回归具有本体论意义,从而为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关键词: 教师发展;主体性;主体间性;研究范式经过40余载的转型,我国教师发展研究范式正在主体性不断确证的过程中由“预设论”转向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2021-10-18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主体构建和沟通策略探析
    式,通过对“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概念的剖析,对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领袖人才国别调研项目在跨文化傳播过程中的主体构建和沟通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语境下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构建主义 跨文化传播 主体间性 文化间性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新使命(一)“一带一路”倡议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全面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之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在参与国

    世界教育信息 2021年10期2021-10-16

  • 美国加州大学创意培育教学方法刍议
    和鼓励,都从主体间性互动的角度深化了对创意培育教学方法的反思。美国加州大学在“立体构成”等课程上所运用的创意培育教学方法在促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方面值得借鉴。关键词:创意培育;教学方法;立体构成;主体间性创意是一种心灵的内在绽放,难以通过外在的灌输而产生。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创意创作时需对自己的身份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要及时跟进,又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思考,这种适时引导就应当是一种“教”与“学”之间基于小组学习的主体间性互动。关于加州大学“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教学经验

    美与时代·上 2021年9期2021-10-09

  • 数字时代教育主体性的重构
    了由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的转移。数字文明不期而至,由于技术和媒介的变革,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教育的主体性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彻底的被颠覆,虚拟现实和“技术-人”构建了新的数字生存空间。借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经典理论对数字时代教育主体性的重新认知,摒弃自然科学单一的逻辑和认知方式,以精神科学的新维度重构数字时代教育主体性,以期在数字技术强势入场教育的背景下,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淮论坛 2021年4期2021-09-23

  • 主体间性角度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摘  要: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分析大学生目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其次研究大学生用自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宣传的角色转换驱动力,最后提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途径和长效机制,一方面延伸和扩散主体间性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形式,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战斗堡垒。关键词:主体间性;网络;意识形态;思想教育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8期2021-09-14

  • 生态翻译视角下译者的主体间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译本中对于诗歌意象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为例,探究译者的主体身份和翻译策略如何受到翻译生态中的另外两个主体——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通过识别原文作者提供的前理解结构,根据其与读者的前理解结构相匹配的程度,决定保留、移除或创造性地改写原文中存在的前理解概念,完成翻译生态中三方主体的对话,达到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关键词】生态翻译;译者身份研究;主体间性;前理解【中图分类号】H3

    今古文创 2021年24期2021-09-10

  • 黑格尔中国艺术评论的反思与批评
    ;中国艺术;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60-05黑格尔曾在《美学》一作中尝试理解并解析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但在黑格尔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希腊式的古典主义上的,而中国艺术关于美的观念、理想与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差异甚大,所以他对中国的史诗、抒情诗、戏剧诗和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做了一定的批评,而且对宗教、艺术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在他的著作《美

    今古文创 2021年10期2021-09-10

  • 生存本体论的困境
    论困境,观照主体间性美学在面对现代性危机时所起到的审美救赎作用。关键词:刘小枫;本体诗学;生存本体论;现代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2-0069-06一、澄明前见:作为方法论基础的生存本体论在《诗化哲学》的绪论中,刘小枫明确提出:“本书的目的有限,这就是:认识德意志的浪漫主义思想传统。”[1]4要把握德意志浪漫哲学的思想主张和发展统绪,重点在于理解浪漫主义哲学是如何摆脱逻辑理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9-08

  • 作为历史共同体组织的国家
    历史共同体是主体间性的共同体,个人既不是抽象的孤立个体,国家也不能将自身实体化为消解主体的客观精神。利科的国家观为我们认识当今政治生活的本质乃至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未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深刻洞见。关键词:历史共同体 暴力 法治国家 主体间性如果我们承认哲学是对万物本性的知识的探求,那么政治生活就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在20世纪五60年代出版的《历史与真理》一书中,保罗·利科明确地说道:“任何伟大的哲学都试图理解政治现实,以便理解自己。”作为一个以现象学和

    公关世界 2021年14期2021-08-27

  • 浅谈《呼兰河传》中作者克制的在场状态
    过儿童视角的主体间性构建论证作者的在场感,从提喻的修辞运用角度感知作者的克制状态。最后从情感层面体会作者克制的在场,以获得文本新的打开方式。关键词:《呼兰河传》 主体间性 在场 克制部分研究者认为《呼兰河传》是怀旧童年之作,如茅盾所说“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部分认为其有探新之意,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和对封建愚昧的批判是冷峻而犀利的。与此同时,《呼兰河传》存在着一种奇特的观感,无论现实如何荒唐甚至残酷,作者都能通过一种情绪起伏微妙的笔

    名作欣赏 2021年8期2021-08-16

  • 教师成为推进变革的核心力量
    突出教师的“主体间性”,要推进分布式领导,要持续“在路上”。【关键词】专业学习社群;胜任力;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8-0023-02【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在2021年两会的“委员通道”,唐江澎校长关于“好教育”的阐释,直抵教育本质,回应社会关切,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和江澎校长熟识,我们都因此跟着忙乎,比如《光明日报》《中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6期2021-08-11

  • 主体间性视域中梭罗的生态美学思想
    了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本文从主体间性视域出发,从梭罗的自然观、生活观、修养观三方面,分析探究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而探求《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关键词:主体间性 生态美学 梭罗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话题颇受学者关注。生态美学是把生态学与美学融合在一起研究的学科,它反映了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己生命的确认和关怀,也超越了自然界实用价值取向的狭隘,使审美主体将自身与生命世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①《瓦尔登湖》中体现梭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2021-08-09

  •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新传播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变革逻辑
    向多元共生的主体间性转变。以主体间性为核心自变量、以新闻生产实践为因变量的新闻生产系统投影出四个展面:生产主体由社会被想象式的参与(传统主流媒体)到部分参与(UGC)再到社会全面大数据式加入;生产方式从“暗箱”到互动再到合作;生产内容从新闻到信息再到服务;生产的时空规律从时空的绝对性及排他性到空间的液态性与时间的兼容性。由此,主体间性在转变中得以成为现实。【关键词】主体 主体间性 新闻生产 权利【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编辑之友 2021年1期2021-07-28

  •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博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问题,可以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创新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路径,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目的。关键词:主体间性;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新时代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6期2021-07-14

  • 主体间性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学良【摘要】主体间性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存在师幼角色固化现象明显,教学目标缺乏对幼儿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美术欣赏活动教学方式单一,美术欣赏多以绘画作品为主,其他艺术形式较少涉及等问题。建议转变教学理念,促成师幼“共在”的角色状态;扩充教学目标,构建师幼“共情”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师幼“共生”的对话环境;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师幼“共享”的精神世界。【关键词】主体间性;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7-11

  • 何种自由之道
    李丽关键词:主体间性;承认;自由;不确定性之痛;社会正义摘 要:霍耐特承认理论建基于主体间性,倡导一种社会自由和社会正义。自由与正义不是抽象概念,它们融合规范与经验,普遍与特殊。霍耐特基于承认的正义理论建构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社会伦理规范。社会伦理秩序的破坏会导致个体的反抗,出现社会冲突。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具有生存论意蕴,深入到生命最隐微、最深处,是通过他人的看视而开启的一个互动关系的规范性模式,关涉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三重关系,自我的实现和规范的社会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7-06

  • 生态诗学争论性话题之辨
    态整体主义和主体间性为旨归的生态诗学?梅真博士对此进行了极为严肃的思考。她的论文《生态诗学争论性话题之辨》深入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争辩的最前沿,对各种争论性话题作出了条分缕析的回应与解剖,再次重申生态整体主义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侯良学是当代重要的生态诗人,他长期坚持创作生态诗歌,实践着生态诗学,赢得学术界、诗歌界的普遍尊敬。汪树东教授的论文《以诗歌的方式为现代人赎罪——论侯良学的生态诗歌》聚焦于侯良学的生态诗歌,梳理并概括了其核心内容,阐释了其独特的艺

    鄱阳湖学刊 2021年2期2021-06-20

  •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客二元对立到主体间性的思维转向,合理选择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语文主体间性教育的价值取向,主体间性语文阅读教学,主体间性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三方面展开论述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关键词 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主体间性;阅读转型从语文教育哲学的视角来看,语文教育必须经历从主客二元对立到主体间性的思维转向,传统语文主体性教育旨归在于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由于对主体性偏执的理解,过分夸大主体性与客体性(知识性)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2021-06-06

  • 作为“理解”的跨文化传播
    式,建构文化主体间性关系,促进文化主体的互惠性理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开创了哲学解释学,他将理解视作一种主体间性关系的中介,而非实现目的的工具,这种对“理解”的深刻认识可以应用到对跨文化传播的解读。以成功“出海”的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结合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要坚定文化自信,寻找与受众共同的经验与意义,通过开放性的对话促进文化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李子柒;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主体间性,互惠性理解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期2021-06-04

  • 基于主体间性的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位不断提高,主体间性教学思想在此时应运而生。本文针对上述内容展开研究,分析大学生在主体间性影响下,高校思政教学课程需要做出的改革,总结相关工作经验,为同领域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建议。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主体间性 大学生思政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2.015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科教导刊 2021年5期2021-05-27

  • 主体间性的角度谈如何促进学生与英语文学作品的对话
    本文探讨了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可能性,承认了文学文本的交流主体地位,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注重学生和作者的对话、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通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拓宽对话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探索了促进学生和作品这两大主体之间对话的具体策略。【关键词】主体间性;文学阅读;高中英语【作者简介】范秀娟,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主体间性最早是一个哲学概念(英文为Inter-subjectivity),又被称为交互主体性。主体交互必须有一个前提,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2期2021-05-04

  •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生命价值、主体间性音乐审美,唯有在教育的基础上方能实现。关键词:教育  音乐文化  后现代  主体间性  生活世界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99-03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受它的也是人,“音乐是人为创造的音响(布莱金语)”,它的价值、意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教育人类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人的科学,同理,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音乐教育问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2021-04-06

  • 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包法利夫人》
    性 侵凌性 主体间性 生态伦理《包法利夫人》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影响巨大的“客观化”写作、精心雕琢近乎完美的语言,更因为它永远不朽的悲剧主题。至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域出发,对其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来探讨爱玛的悲剧仍有必要,也许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性别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会使我们对爱玛的命运有更深的理解,对自身的生存处境有更多的反思。一、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法利夫人》自问世以来就备受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3期2021-04-01

  • 克服网络思政教育认知障碍* ——基于“主体间性”新论
    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间性的新关系(一)破除“技术缺失”认知障碍的人机互动关系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间性主要由网络自我互动关系、网络人机互动关系、以及网络人际互动关系三者共同构成,实质上是作为互补双向互动关系出现的新型关系模式,完成主客体互动的媒介依助于开放的网络,关系特性上保持网络的共存与共享特征。简言之,作为新型关系模式的网络主体间性是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其中,网络人机互动关系模式,其作用方式体现在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即在网络社会空间中,机器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03-25

  • 基于“主体间性”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关键课程。“主体间性”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抓手。【关键词】主体间性    主体意识    立德树人一、基于主体间性思政教学的价值归旨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并经过广泛论证。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主体间性指的是不同主体间的交互性以及其内在的统一性和调节性。将这一理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6期2021-03-24

  • 解构与建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主体间性”观点审视
    方现代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来指导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以破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困境,提高教学实效性。[1]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能否有效破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诸多困境,需结合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要求和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实际加以审视。要做好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不仅不能消解师生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反而需要通过进一步增强对象意识,以确保教学改革的方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一、“主体间性”自身存在难以突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3-08

  • 论意象生成的递进过程
    递进过程 主体间性 文化语境对中国传统美学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对其基本理论在学理上予以厘清,并且将之置于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加以审视。“尚象传统”一直是中华审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思维方式。多年前就有学者指出:“意象,犹如一张巨网,笼括着中国文化的全幅领域。意象符号系统,至今运转于当代文化生活之中,仍然保有自己的生命活力。”①可以说,意象是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把钥匙,其他的诸多范畴都与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在关

    人文杂志 2021年2期2021-02-24

  • 从文本的含混张力到读者的解码行为
    审美生产的“主体间性”特征,接受者以“视域融合”的姿态完成文学作品意义循环的总过程。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 燕卜荪 叙事学 审美生产 主体间性《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于192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被收入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之中。这篇几乎由对话构成的短篇文章却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评论界纷纷从精神分析、生态女性主义以及叙事学等角度试图窥探这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米兰·昆德拉甚至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花了近十頁篇幅谈论由这个对话可生发的无数个故事。哲学家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期2021-02-08

  • 从接受美学角度关照幼儿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  主体间性  期待视域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096-04 接受美学这一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于1967 年提出的概念。这一理论之所以可以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突出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于是形成了读者的中心论,这与以往作者的中心论、作品的中心论都不相同,甚至更高级,这也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音乐对孩子的教育起

    艺术评鉴 2021年23期2021-01-02

  • “文化磨合论”再阐释
    文化磨合”的主体间性、对新文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点、为新世纪文学发展提供方法指导以及对它的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释该理论的创新与不足。关键词:文化磨合;主体间性;文化创造李继凯基于对文学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和自身规律的认识以及文化全球化趋势的认同,从文化创造的视角观照文学,提出了“文化磨合论”,认为两种文化的相遇交流必有“磨合”阶段,一般主要包括古今、中西、雅俗文化之间的磨合。我国自晚清民初以来,中外文化在思想与实践层面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复杂性的“文化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2020-12-23

  • 主体间性视角下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时代的发展,主体间性的思想教育模式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理念,但是在学校的主流教育观念中,这种理念还未占据主导。想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需要结合实际,从生活中出发,坚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导,让学生得以升华和发展。关键词: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政课;以人为本;实践;交往理论现阶段,主客体二分模式是大学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知识资料,对被教育者进行知识灌输,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育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10期2020-12-09

  • 主体间性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究和实现路向
    。文章尝试以主体间性为探索视角,在梳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校、学生层面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和创新教育理念三方面预设了发展路向,以期为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参照。关键词:主体间性;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因为研究的视角不同,所以观点各异。同时,研究与考察的对象亦更多关照普通高校,而淡化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假以“主体间性”的视角考察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0期2020-12-07

  • 主体间性在张谷若之《还乡》译本中的研究
    要: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翻译活动中的各大主体包括:译者、原作者、原作读者、文中人物、翻译发起者等各个主体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和视域融合的过程。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参与翻译活动的各方通过无限的、平等和谐的对话,最终实现视域融合。本文以张谷若最爱之哈代小说《还乡》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如何促成优秀译本的出现。关键词:主体间性;张谷若;《还乡》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3期2020-11-30

  • 消解与重构
    行为”中的“主体间性”。关键词:疫情时期 美术教学 身体性 主体间性 双主体性一、线上课堂之中优劣势的归纳与反思在教育学领域中,学生与老师的主客体性,或者叫做中心性,一直处于交替更迭、各抒己见的争论状态。此部分将从线上课堂的利弊分析开始,仅针对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来探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述而》篇中,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理念。即“教导学生,不到苦思冥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10期2020-11-16

  • 主体间性范式下的基层信访治理:理论支撑、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理理念,建立主体间性思维,通过创设理想言谈情境来探索从善政走向善治的信访治理新路径。[关键词]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  信访治理  商谈[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4-0032-06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0.04.006信访,在我国有权力监督、民主参与、权利救济等社会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转型升级,信访调解社会矛盾冲突的功能被不断放大。信访治理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2020-11-16

  • 主体间性理论导向下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研究
    谭珊摘要:主体间性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从理论适切到实践诉求两个方面,指出了高校学生管理引入主体间性理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警惕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路径,着重从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确立和学生管理改革的实践机制两个大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人本化、生活化回归。关键词:主体间性;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雅思贝尔斯将教育定义为“人与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高校学生管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8期2020-11-06

  • 新媒体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力”及其路径选择
    明霞摘 要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和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研究法,分析了新媒体的“新”特点,论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新媒体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二重力”,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从而将思想

    科教导刊 2020年26期2020-11-06

  • 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探究
    西方哲学家对主体间性的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的张振玉和郁飞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探究翻译中翻译的主体间性的体现。关键词:主体间性 林语堂 《京华烟云》1.引言林语堂是世界著名的双语作家,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傅文奇,2006:5)。《京华烟云》出版于1940年,是林语堂广为流传的大作之一,讲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0期2020-11-02

  •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体间性教育探析
    普及和应用,主体间性思政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需要从创新教育者思政教育思维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交往资质和营造合理的思政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探析,以保证其有效开展。关键词:新媒体 主体间性 教育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模式是“主体—客体”的单向模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新媒体进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并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交流的便利性、传播的快捷性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0期2020-11-02

  •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发展;主体间性一、传统音乐文化的界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界定方式,所指代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本文认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界定应该是具体的、历史性的,也是一个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在中国的整体文化生态体系中,任何文化内涵和形态与风格都是不断演变发展的。因而,本文所认为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那些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流传下来并具有一定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音乐文化。当然,广义的传统音乐文化还需要包含那些已经逝去的、在中

    黄河之声 2020年6期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