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构成

2020-07-14 08:43吴昊
新闻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高职教育新媒体

吴昊

【摘    要】本文以高职学生为主要面向,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媒介接触新特征,并针对高职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对媒介的准确认知、理性评估、全媒体应用三层需求,构建媒介素养金字塔框架,包含属于框架底层的新媒介传播认知素养,属于框架中层的多来源信息评估素养和属于框架顶层的全媒体渠道应用素养,为高职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教育;媒介素养;金字塔框架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高度耦合发展,当前,以新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媒介生态已进入Web3.0时代,并初步体现Web4.0特征。在此环境下,如何系统提升新媒介信息认知及应对能力,尤其在应对重大舆情事件时,理性评估信息安全和真伪的能力,成为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完善的方向。本文以高职学生为主要面向,探讨新媒介技术影响下高职学生的媒介接触新特征、媒介应对新需求及媒介素养新框架。

一、高职学生媒介接触新特征

综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及《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大专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0.2%(学生总体占比26.0%),且网络对青少年日常行为的渗透率超过80%,信任互联网信息的青少年网民占比超过60%。由此可见,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是网络媒介认知及应对的主要群体。

当代高职生,以“00后”为主要构成,其媒介接触主要体现为三大特征。一是移动互联媒介成为主要媒介接触载体。随着网络媒介生态从Web2.0到Web3.0的全面过渡,高职学生不仅已将网络作为媒介接触的首要载体,且网络选择已基本转向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介载体,并进一步向抖音、快手等移动短视频媒介矩阵转移。二是互联网思维成为重要思维习惯。“媒介即讯息”,由4G向5G全面迭代的移动互联技术和集成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技术的智能移动通讯技术,引发了高职学生“个人为上”“去中心化”“迭代创新”等互联网思维,与大众媒介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中心传播等主流思维存在差异,尤需通过正确的引导,增强对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的评估与应对。三是媒介应用能力成为典型行为属性。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对象,其接受教育的显性特征为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以获取前沿技能信息锻炼创新应用能力为重点的媒介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并日渐成为现代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对新时代学生素养构成的典型要求。

二、高职学生媒介应对新需求

新媒介技术不仅全面升级了媒介应用与载体,更深刻影响了由工具、关系、意义多重构成的媒介生态,对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媒介应对提出了全新需求。参考马斯洛需求五层次模型,结合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媒介素养习得五阶段论,本文认为当前高职生的媒介应对需求至少包含三个层次。

(一)基本需求:新媒介信息准确认知需求

当前,新媒介的内容资源海量、传播的非线性和超时空特性,为受众接触信息造成过载甚至冗余困扰,使必要信息锁定无法常态做到便捷、准确、高效。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必须要提升认知确定性的能力,即有效、准确、充分获取特定信息,如在运用媒介广泛了解时政新闻、社会动态、行业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新媒介技术搜寻、定位、挖掘所需特定社会事件、行业技术信息的能力,不断完善信息链,并对社会发展进行解释与意义建构。

(二)进阶需求:去中心传播辩证分析需求

互联网思维所引导的去中心化传播,是当前网络上的主要传播模式。无论在即时通信类应用,还是在网络新闻(视频)类应用中,绝对权威的中心传播者及其传播影响力明显减少,各类公众号生产的内容(PGC),各领域意见领袖甚至草根阶层个人生产的内容(UGC)及其影响力显著上升,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流派、不同价值观念的各类信息在同一或相关联场域同步呈现。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拥有极高的认知欲望,但对信息真伪及传播意图缺乏判断,属于媒介运用广泛、信息欲望强烈、价值判断感性的社会群体。尤其在高职生层面,“理性关注社会”的能力相对本科学生较弱,亟需在充分了解媒介的基础上,准确认知媒介,即准确判断信息真伪、充分评估传播目的、积极践行主流价值,如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抖音等应用获取信息时,能利用系统性、批判性、辩证法等综合思维,对信息的真伪、价值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强化人格塑造”,[1]辨别多元观点,积极践行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

(三)高阶需求:全媒体渠道综合应用需求

在“人人为媒介”的数字时代,对信息进行搜寻、合成以及传播的能力已成为自媒体作者的核心技能,也应成为具有较强认知和传播能力的大學生群体媒介应对的高阶技能。这就要求大学生群体同时增强信息的参与和互动能力、创造与再创造能力以及媒介融合传播能力。细分至高职学生类型,依据其人才培养定位及教育特征,主要在于以加强行业前沿技术转化应用为定位,强化相关信息的媒介互动能力和公共空间参与能力,并整合运用以新媒介为主的全媒体环境,创造与再创造相关信息,最终实现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内化提升与外化传播,如在相关网络论坛或行业公众平台,参与行业信息的传播互动,并运用媒介整合能力,利用线上线下全媒体渠道,作为自媒体传播相关行业前沿信息,在此过程中,行业信息转化为自身应用能力,并进一步针对性、分众化地传递到特定用户,体现传播价值。

三、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新框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基本方式。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迁,尤其在新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Web3.0时代,面向学校、家庭、社会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需实现较大幅度演进,其中,针对高职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新需求,应搭建媒介素养金字塔框架。

(一)框架底层:新媒介传播认知素养

当代高职生以新媒介为了解信息的主要载体,有强烈参与需求,这就要求媒介素养教育应将提升媒介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要求,努力提升排除信息干扰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因此,底层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信息精准定位能力,在熟练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介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利用云端海量数据库资源及大数据挖掘分析综合能力,搜索、锁定所需信息源发布的特定信息,如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源和信息内容中,了解权威信息发布渠道,知晓相关扩展云网,利用关键词索引技术,通过交叉比对,锁定可信信源和可用信息,以降低同类不同源信息的干扰,避免“信息烟囱”效应。二是打通舆论场沟通渠道,针对时政新闻和特定行业信息,既能通过官方发布获取权威消息,又能在论坛、即时通信应用等渠道和关系传播中进一步获取官方权威信息的延伸信息,以健全对信息链的认知。通过两者结合,全面提升对信息准确认知的能力,为进一步理性判断、评估信息打好基础。

(二)框架中层:多来源信息评估素养

新媒介技术所引领的去中心化传播模式,有别于传播者-意见领袖-受众的两级传播及由其延展的多级传播,呈现多源头同时传播,多渠道即时反馈的传播特性,因此无论是信息源还是二次信息传播,都体现出思想价值、信息真伪等多方面的复杂性。鉴于高职生的大学生群体共性及关注社会特性,这种复杂性更具加成作用。基于此,中层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应主要在于判断与评估不同来源信息的能力,即在全面提升信息认知素养基础上,不断提升包括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安全思维等在内的媒介思辨能力,同时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判断信息真伪,理性评估信息价值和安全性,如谨慎应对涉及身份信息泄露、网络病毒等信息安全的媒介接触,同时对重大舆情事件中产生的不明来源、观点偏激的网络舆论进行思辨性评估,一方面有效减少因信息安全问题和错信错判信息价值带来的媒介接触伤害,另一方面正确利用新媒介传播信息的便捷和海量性,健全完善价值观。

(三)框架顶层:全媒体渠道应用素养

在人际关系“空间媒介化、内容媒介化、角色媒介化和模式媒介化”[2]的今天,媒介交互关系已上升为人际关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基于全媒体的媒介交互素养已从媒体人或意见领袖的专业素养扩大为公民素养,但鉴于媒介交互素养包括媒介参与和应用、信息创造及再创造,须以媒介信息的准确认知和理性评估为基础,其属媒介素养教育的顶层目标。具体到高职学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参与素养,即在即时通信交流的基础上踊跃参与信息评论、分享,如针对所处行业的前沿信息及时参与、互动、分享;二是媒介文化素养,成为一名有效信息的产销者,将所了解的媒介信息进行自我生产与分众传播,如将了解的行业信息经过自我再创造,向班级群等细分领域进一步传播,同时,在表达时避免非理性宣泄,不断提升媒介使用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3]这是针对高职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

结语

综上,根据当代高职生新媒介接触特性,媒介素养提升新需求,构建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如图1所示。

高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一方面须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明确定位、健全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打造相关队伍;另一方面作为公民素养教育,須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予以关注、开展。因此,笔者将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构建高职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促进高职学生群体在信息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释:

[1]陈钢.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及思考[J].传媒,2019(21):86-88.

[2]方艳.论网络空间的“类公共”特性[J].国际新闻界,2012(07):52-57.

[3]王文荟.95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8(19):140-141.

(作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秘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传播学实务)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高职教育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