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双创型”在校大学生人才的培养

2020-07-14 09:18王也文吕龙郭小凤钟欣凌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5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大学生

王也文 吕龙 郭小凤 钟欣凌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便利,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进一步推动学生就业。本文主要从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必要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双创型”在校大学生人才的培养策略,这两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创新驱动;双创型;大学生;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学生在经过几年专业化教育后,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着抱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他们搭建起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摸索的方式。在当前“创新创业”理念下,为推动学生就业提供了方向,也是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之一。因此,在开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要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双创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步入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除了专业知识能力,还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些都将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奠定基础。因此,在高校中培养“双创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培养“双创型”人才,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等。其次,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在开展专业学习中,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未能主动的了解社会需求。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却是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并将自身的想法以及專业融合的过程,这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利用。因此,在创新机制下,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学生身份的转变奠定基础。

1.2有利于创新产品

社会的进步依靠的科技的力量,是一个创造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创设产品方面更加注重科技含量。从自行车到汽车交通方式的改变,便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创新产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首先,在科创领域中,充分利用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期钻研于某一领域的探索,将自身的创造力付诸于实践,通过自身优势研究出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其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对社会以及产品的认知有着独特的方向,创造的产品也是有着独特价值的。

1.3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关注的社会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当前紧张就业形势措施所作出的科学选择。大学生实现创业不仅仅能够解决自我就业问题,还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智慧,开展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产业变革,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学生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开展创新创业有着一定的智力支撑,也是发挥其优势的价值所在。总之,在创业创新教育中,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社会源源不断高质量人才。

二、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双创型”在校大学生人才的培养策略

2.1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所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能够将学生主动引入到创新能力培养中,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搭建多元化的社团,鼓励学生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出发,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践,为步入社会提供基础。另外,多元化的社团文化,也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让自己探索,自己操作,将理论的想法落实于实践之中。其次,开展校内外科技竞赛。高校学生对社会充满着一腔热忱,充满着改造世界的愿望。积极主动参加校内外科技竞赛,有利于了解校内外的形式,促进团队实践平台的资源共享,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园文化的影响,将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融入到具体文化之中,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2]

2.2丰富课程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多方面综合能力影响的结果。因此,教师需要丰富课程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首先,高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开展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其次,便是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专业课上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需求。开设风险管理课程,有意识培养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及时规避,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大学期间关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知识的学习,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能够激发学生双创思维和能力。最后,便是按照“激发意识+充实能力+虚拟锻炼+孵化成长”四步一体的原则搭建平台,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和就业创业资源,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打造生态环境,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与实践,引入政校企合作伙伴,浓厚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转化和创业孵化的双创培养模式。始终坚持自由、发展的评价理念,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全方位成长。丰富课程模式,高校也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对创新创业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引领“创业青年”真正转化为新型商业力量。[1]

2.3加强政策引导,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意见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有限,但是他们却有着对社会的满腔热情。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意见。首先,创设信息共享平台。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将国家、社会在创业中的各项政策收集起来,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的优势,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其次,加强激励机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设置与之配套的有奖励和淘汰制度。对一些优秀项目推动转换为科创成果,也可转化为学分。加强政策上的引导,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有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当前就业压力下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紧贴实际情况,搭建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另外,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平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总之,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不断的拉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翁家瑞,冯锦英.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双创型”人才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3):188-189.

基金项目:四川旅游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STUS13。

项目名称:《在校大学生“双创型”人才特征识别模型研究——— 以四川旅游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例》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