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而动弱科不薄

2020-07-14 07:57陈婵
考试周刊 2020年55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追求科技创新的当今社会,学校却仍然使用20世纪的配置、简陋的环境来普及小学生计算机知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落实就必须跳出这个禁锢。本文试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在缺少设备,缺乏网络的机房环境的前提下,探求多种“流动”的解决之道,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体现出信息素养。地点流动:多地调和,因地制宜;课堂流动:相互学习中提高;班级流动:资源共享中优学。以统筹调控实现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流动课堂;信息素养

学校地处偏远农村,设施简陋。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追求科技创新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课程不能落下,学生想学信息技术的高涨兴致不能不顾。这矛盾如何协调?方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不能改变硬件,何不让课堂“流动”起来?

一、 地点流动:多地调和,因地制宜

信息技术课与语数英课程相比,除了理论学习外,还有上机操作部分,它的知识教学必须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来巩固和检验。这就要求课堂一半是老师讲,一半是学生练习。可是,正如前文交代,学校存在硬件困难。如果只在计算机教室授课,由于每周只能上一次课,时间跨度很大,导致老师这节课讲了,学生下节课全忘;这个学期讲的,下学期全忘的现象。前后学习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另外由于农村学校因经济条件、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达到省农远工程的标准,因此只能好几个人共享一台电脑。而有些任务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在四五个人一台机的机房里得到完全落实的。所以上信息技术课的地点开始流动。

(一)在教室里学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计算机发展的神速,特别是家用电脑市场的活跃,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笔者曾做过调查,三年级4个班级中,虽有近半数学生家中有电脑,但能经过家长同意自主使用电脑的很少,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而家长禁止接触电脑。因此,学生平时接触电脑也是比较少的,部分数学生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部分学生觉得计算机是神秘的,甚至存在恐惧心理和好奇心理。因此,教师在教三年级的时候,必须对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的初步知识以及启动、关闭计算机系统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方法做一次全面的介绍。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尽早、尽快地认识计算机系统,熟悉基本的键盘操作,从中获得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增强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比如:在教学《键盘的认识》这篇课文时,可以在教室里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像做手工一样折出主键盘的架子框,然后用实物投影把键盘放到屏幕上,全员参与画键盘,比赛记键盘。不但课堂纪律得到保证,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兴趣。

(二)在机房里练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实际操作对学习计算机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是无法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学了也记不住。因此,以实际操作开展教学内容,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加强上机操作,能够边讲边练,方便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三)在家里巩固练习

有了理论的学习与机房的实践,再加上回家巩固一下,学生的技能能更好地落实。但是,这一项需要学生家用计算机的支持。例如:六年级的制作电子小报等,分组收集资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好资料。

二、 课堂流动:相互学习中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性地会出现这种现象:小学生们一说下节课是信息技术课,真的是欢呼雀跃,比上任何课都高兴。究其原因:在我们农村,家里有电脑的同学虽越来越多,但仍有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就算有的,家长也禁止学生接触电脑。所以,学生们每周上信息技术课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电脑上玩会儿。农村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一般到机房上信息课,学生都是按照分组就座的,而且各组成员都给自个组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千山暮雪”“水月清波”“北斗流星”“凤蝶凌舞”等,并且每台机器按顺序编号,学生按组入座。这样教师好管理,时间久了大概谁坐哪里心理也会有数,但是,总有些学生就是被“逼”着流动的。

(一)流动的“服务员”

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课内容并不容易。对他们来说,根据教材仅仅学习几个操作步骤,是有点简单,但是现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这对没接触过电脑的小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有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困惑。

虽然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和特点的不同,对分组进行了优化组合,上中下交叉组合,但每节课上总有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窜”出来争着抢着要帮忙。不管哪一组的哪个同学有困难,他都会离开自己的位置连蹦带跳地“窜”去帮忙。这些就是由每小组自由推选出来的,被称为“热情的服務员”的电脑高手们。他们不但完成任务迅速而且热情地到各组轮流帮忙,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当“小老师”的滋味。这支流动“别动队”帮笔者解决了很多个需要手把手教导的“案子”,是笔者的左膀右臂。

(二)流动的“后进生”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组内肯定有那么一两个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个时候,就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之间良性互动效应,使能力弱的学生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帮助下坚持操作练习,能够模仿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操作技巧。当然这部分同学除了受到“热情的服务员”的帮助外,还能得到教师的格外“青睐”,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辅导巩固。但是,为了不伤害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也为了不让差距越拉越大,考虑均衡发展问题,笔者会经常调换一些同学的分组。也许他在这一组怀才不遇,但到了另外一组就有用武之地了,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这样也就出现了一个不怎么固定的流动现象。

(三)流动的“展览会”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師。”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那份快乐,才能为学生的持续操作和提高操作能力提供内因条件;同时,也因为有了兴趣,才能减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和疲劳感,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培养学生兴趣的较好方法就是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因为学校没有办法架构电子教室,所以学生作品的展示只能通过U盘拷贝或者像家庭作业那样用外网发到教师邮箱再下载到教师演示机上再进行展示。每一组的每个人都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作品的制作方法及创造设计意图,然后由其他学生提意见。这样的展示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但是却也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流动现象。

三、 班级流动:资源共享中优学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相比的。硬件不断更新,应用软件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如何跟上计算机的这种迅速发展的形势?完全跟着潮流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精选内容,采用有代表性的,迁移性强、发展性强、能有效地促进智力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目前,我校面向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每个年级有4个平衡班,一共16个班级,共享一个机房。如何做到不闭门造车,如何做到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择优治学,笔者总结如下:

(一)流动的经验交谈

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需要熟练的技能,还需要有创新思想。小学生有时候虽然想象力丰富,却也容易被一个思维模式给困住。因此,适时地请平衡班的或者别的年级的学生到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流动现象很有意义。

(二)流动的作品展览

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有好的作品就要及时的评价。当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上交的时候,一定想要很满意的评价,想得到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肯定。选择优秀的作品,举办适时的展览,无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满足虚荣又乐意接受批评指正的机会和平台。没有固定的展览时间,没有固定的展览地点,有就展,展就评。不止本班评,本年级评,更是全校一起参与。如中英文打字比赛,手抄报比赛,绘画比赛(Windows画图制作),也可以把比较优秀的图画打印出来或鼓励学生把用全拼输入法打出来的小作品进行投稿;可以将优秀作品贴在“德育新苑”,也可以发布在校园网上,这样流动展览之后,学生的聪明才智就充分展现出来了,优点发扬,缺点改正,完美无缺。

(三)流动的意见交互

但有时候,信息技术也需要有瑕疵。像一些半成品的作品一样有它发光发热的用处。比如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就是让学生查找有关汉字和汉字发展的资料,做成演示文稿。4班的学生比较积极,当天就发过来了。拿到1班,请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背景不符合主题;色调不统一;布局不够清晰等等专业性很高的意见就这样顺口而出。会欣赏会评判也是信息素养的体现啊。

如此的“流动”都是在掌控中产生,仍然有了意外的受益。学生的基本技能大体通过,学生的兴趣不减当年,学生的作品层次递增。穷则变,变则通。那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李霞.在信息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005.

[2]袁仁春.加强上机操作,培养学生能力[J].网络科技时代,2007(22).

[3]周长柱.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差异问题.2009.

作者简介:

陈婵,浙江省台州市,浙江省台州温岭城南镇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