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发挥研究

2020-07-14 15:47谷天硕高士杰李文超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高校

谷天硕 高士杰 李文超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高地,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文化、思想等优势,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智力资源输出、拓宽服务渠道等方式,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智慧与力量。该文介绍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源与优势,分析了高校服务社会作用发挥的途径,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2-0142-03

1 目的和意义

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乡村振兴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四个全面”的实现。高校作为智力资源的高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科技创新是高校的3个基本职能。在新时代,高校应该积极发挥人才、技术、文化、思想等智力资源优势,做好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促进高校顺势发展。

2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源与优势

2.1 丰富的人才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储备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具有丰富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是一座巨大的人才宝库。一是数量多。很多高校师生总数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在数量上占有极大的优势。二是质量高。高校为人才高地,校园内往往人才济济,高校教师普遍是高学历、高水平的行业精英,学生则是年轻有活力,充满干事的激情和热情。三是觉悟高。我国的高校继承了五四运动所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丰富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使得高校一直在思想领域勇立潮头,在面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时会体现出应有的新时代担当,推动高校主动承担起历史使命。四是凝聚力强。高校师生对学校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在面对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团结一致,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和使命。

2.2 思想先进开放,具有极大的活力 高校自诞生以来,便是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与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高校是开放的、与時俱进的,对于各类思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极大的帮助。一是对于新政策、新形势能够深入理解。对于各类兴农惠农政策和制度,高校可以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可以很好的掌握政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会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这对于落实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创新性强,对新事物能够快速接受。高校在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吸收能力,这种能力可迁移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当中,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通过创新制度、理念、发展模式等,整合乡村的发展资源、激发乡村的发展潜力、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3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乡村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是乡村发展的战略支撑,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在各个领域均具有极大的科技优势。这些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助力,通过科学技术帮助乡村解决发展所面临的规划、环境、产业、文化等众多难题。高校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有效驱动企业培育、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农产品物流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从而破解乡村振兴中生产力落后的制约瓶颈。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则可以改造、提升传统的落后农业,打造新型智慧农业,带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2.4 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不仅涵盖物质文明,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高校文化基础上设施健全、人才资源丰富、体质机制完善,可以将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推动力,帮助乡村打造文化阵地、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文化水平,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先锋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象牙塔,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土地上进行传播,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马克思主义推动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巩固和完善,提升管理治理水平和能力。

3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作用发挥的途径

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要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服务的体制机制,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智慧与力量。

3.1 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高校的社会服务要有看齐意识,要始终与党中央的要求对标对表,保持一致。要彻底吃透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强化目标导向,聚焦聚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好服务方向。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校要勇于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号召,拓展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担当,主动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要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职能,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进行调整,利用乡村振兴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要深刻认识到人才的教育培养不是自身服务于社会的唯一途径,要基于自身的各项优势,高效率利用好自身的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源,从各方面参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2]。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主体并不仅仅是处于市场边缘的农民,那些能够对乡村发展和振兴的激励机制进行反应的主体都应该是乡村振兴的主体[3]。高校具有较为集中的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之一。要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到学校的科研课题、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个环节,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职责,切实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服务于乡村振兴,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好、更快的推进[4]。

3.2 加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3.2.1 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培养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目前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高校要针对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合理增设或调整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和学科。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乡村振兴带入思政课堂,将思政教育放到乡村开展,带领学生充分学习吸收乡村振兴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大学生对乡村的向往和热爱,鼓励大学生投身服务农村基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联合培养、派驻干部等力度,为贫困落后地区培养输送人才。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数量众多、质量优良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3.2.2 强化乡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智力和教学优势,对农民开展基础技能的培训,推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组织开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各类知识或技术培训班,选派专业的教授或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讲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性培训和创业方式培训,提升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3.3 充分挖掘高校智力资源,助推乡村发展 成立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委员会,从顶层设计着手,做好政策的学习和推广,强化全校师生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将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融入到学校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思政教师要将乡村振兴带进课堂,向学生做好讲解宣传工作;专业教师要利用专业优势和科研课题,将乡村振兴带进实验室,将各类技术带到乡村;高校党委要积极制定乡村振兴服务方案,组建相关机构和团队。

针对目前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各类难题,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大做强现有服务乡村的专业,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在不断加强与本区域乡村沟通互动的基础上,根据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5],开设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专业。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学科结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农村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相协调。

加大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在关键技术、智能装备、环境改善、体制机制、生态安全等各方面精准发力,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的发展难题。依托现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组建科学研究院等各类组织和机构,加大科研基地、服务基地等的建设,促进先进科技能够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高校要依托资源优势,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在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可通过赠送图书、举办讲座、组织培训等方式为乡村提供文化支持,推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高校可组织师生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和保护农耕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协助乡村做好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推动移风易俗,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推动农村的文化创新和乡村文化的全面繁荣兴盛。

3.4 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 高校师生要做好连接高校和农村的桥梁,在将高校的人才、技术等各类发展资源引入到农村的同时,将乡村发展的难点、难题带回高校进行研究破解。一是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引导现有学校的人才、技术、文化、资金等资源向乡村投入,鼓励学校的老师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等资源带到农村,带给农民。深入调研乡村发展的遇到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的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难题。二是拓宽高校与乡村的对接途径。利用互联网,线上开展涉农知识、实用技能、精神文化建設等大讲堂的方式向乡村普及科学知识。线下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知识咨询、现场服务等方式,使农民的科技水平与高校保持同步,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积极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通过共建农村实践教研基地、青年培训中心、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将高校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资源注入农村,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生态,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助力农村新行业、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杰峰,魏久朋.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新疆农垦经济,2018(3):19-25.

[2]张素杰.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2):69-73.

[3]张丙宣,华逸婕.激励结构、内生能力与乡村振兴[J].浙江社会科学,2018(5):56-63.

[4]解涛,杜建国,许玲燕.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3):478-487.

[5]李本祥.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大学生扎根农村基层策略优化[J].池州学院学报,2018(3):153-15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高校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