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2020-07-14 21:47周宪初苗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设计实践工业设计创新设计

周宪 初苗

摘   要:为提高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工业设计学生创新设计能力,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托大机械的优势,分别从创建课外设计小组,搭建、整合校内外实践平台,促进科研项目教学化,以产权意识促进设计实践的持续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法改革和尝试,促使学生加强课内外学习,建立自主学习动力。实践证明,综合以上培养方法,有助于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创新设计能力,解决部分机械通识教育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弊端。

关键词:通识教育  工业设计  创新设计  设计实践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of industrial design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ied to create extracurricular design team, build and integrate practice platform on and off campus, promo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to teaching process, and to promote design practice sustainably with property right consciousness,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mechanical discipline. With the four aspects above, A new teaching method was proposed. which can prompt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learning, estab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motivation.Teaching practice i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innovative design ability of industrial design talents and solve the partial disadvantages of training industrial design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chanical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Industrial design;Innovative design;Design practice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促进社会产业升级的学科,愈发受到重视。然而随着各高校整合资源,发展大学科,使得机械学院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在不断强化学生工科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弱化了设计学知识,致使学生设计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偏弱,进而导致创新设计能力不足。因此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工业设计教育,改进教学培养方式成为目前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1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创新是贯穿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而创新又以功能结构设计和原理方案设计为主要任务[2]。机械通识教育下的工业设计一方面很好的强化了创新能力所需的机械、机电等基础知识,但另一方面严重压缩课时,导致设计表现等基础设计学知识无法得到保证。具体培养方式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大机械通识教育平台下,低年级学生设计学知识培养滞后。工业设计作为机械学和设计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学校教学大平台、大机制概念的推行,学生获得了扎实的机械学科基础教育,但同时造成一、二年级设计学课时的压缩,专业教育滞后,导致学生专业概念模糊,设计基础能力落后于设计学院同类专业学生,同学之间的专业知识交流更是匮乏,主动学习设计学知识积极性不高。

(2)小专业实践资源单一,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业设计对设计、制造实践能力均衡发展的要求。工业设计作为机电学院的非核心专业,在实践资源配置上,主要以设计学的轻资产为主,而与制造加工、创新设计相关的机械、电子重资产较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构思设计方案时,习惯性停留于设计构思的表达,缺乏设计方案实现的意识和后期深入制造的资源,设计成果的可制造性不足。

(3)学生完整设计环节参与度少,设计评价偏主观。工业设计是设计、制造、市场的完整闭环,但由于学生对整个环节的参与度较少,对设计之外的其他环节理解薄弱,容易导致对设计效果的盲目自信或无所适从,多方案决策时明显经验不足。专业教师也往往缺乏以市场准则评判设计成果优劣的经验,带有较多的主观性。

(4)设计方案产权化意识薄弱,且缺乏持续性改进。设计即价值,由于缺乏市场化引导和验证,学生会忽略不同层次的创新设计方案,专业每年“沉睡”的方案数量不计其数。学生年级的更替也导致部分极具价值的方案得不到有效整理和再設计。

2  提高设计能力的主要措施和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以设计能力提高为目标,构建主动学习环境,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课外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作业成果再设计等方面,改革和扩展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跨年级设计小组,开辟新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学生主动学习设计学知识的机会。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辅导监督,选择固定专业教室,采用“传、帮、带”的方式,由高年级学生组织、利用课余固定时间,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设计基础技能训练,并进行资源分享、经验交流以及组织设计竞赛等。帮助低年级学生加快专业适应和设计学技能的学习,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自主式、互助式学习机制,增加沟通交流机会。以点带面,促进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提高学习能力。

(2)整合学院实践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跨专业设计实践并进行“驻厂式”生产实习,加强制造能力训练。整合学院资源,将机械、机电的实践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和硬件等)融入工业设计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除工业设计专业性竞赛外的其它“设计类”实践活动,形成跨专业的设计团队,相互协作、学习,深化设计内容,突出设计方案的可制造性。采用“驻厂式”生产实习的方式,搭建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制造企业三者融合的实践基地,并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分类进行实践[3-5]。鼓励学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利用寒暑假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延长生产实习时间至1月以上,“从干中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课题制”教学,展现完整设计流程,采用“互动式”评价方法,突出设计效果的评价客观性。调整专业课教学方法:①将自己的实际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从调研、沟通、方案、制造、市场、管理等多角度完整展现设计流程,重点阐述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充分认识“图纸”到“产品”的各个环节和设计的复杂性。②邀请企业人員,组成学生、教师、企业的三方评价团队,对虚拟课题产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找出设计方案在各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考核市场化,起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目的[6-7]。

(4)协助学生进行作品的产权保护,采用 “渐进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微创新”。开设知识产权类课程,邀请专利机构对学生进行产权意识讲座。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在校期间的设计成果,帮助学生进行成果保护,形成较强的产权意识,辅助学生对同类产品或者已有专利进行差异化分析,进而激励学生通过“微创新”的方式,对作品不断进行改进,提升设计的深度。

3  改革效果分析

(1)通过建立“课外设计小组”机制,有效补充了设计能力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2019级大一新生60人,有55人参加了活动。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年级学生中形成主动学习、互助学习的氛围。

(2)“驻厂式”生产实习,获得企业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在真刀真枪中锤炼学生设计能力。学生跨专业组队参赛明显增加。仅在2019年参加“机械电子设计大赛”等非工业设计类大赛5项,人数超过了15人次。

(3)以《产品设计》课程为依托,将科研课题转化为教学内容,全面贯穿设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将设计阶段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整体的设计锻炼与思考。作业考核中,引入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互动式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口才,提高学生作品成形思路,弱化考核结果,促进设计能力提升。2019年直接为企业输送工作或实习人员22人次。

(4)引导学生共同整理课程及竞赛作品,培养学生的“微创新”观念和深入设计理念,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设计荣誉感。2019年度学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获批专利45项。

图1为某公司的一款手持虹膜身份识别设备。作为科研项目被引入课堂,学生充分参与了其中电路、器件的布局,并设计外观方案。期间公司派工程师和市场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并进行方案的评选,由三名同学跟踪工程设计和样机制造,并署名申请专利。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荣誉感,在学生中间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结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应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设计人才创新能力要求的必然选择。针对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问题,通过创建课外设计小组,搭建、整合校内外实践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的教学化,以产权意识促进设计实践的持续性,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达到培养设计人才培养目的。实践证明,通过综合、全面应用课内外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符合当前通识教育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设计人才的需要,也为其他具有交叉性学科性质的小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延璞,张涛.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教学模式[A].2017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7(9):137-140.

[2] 余隋怀,胡宇坤,初建杰,等.十字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24):6-9.

[3] 宁芳.“互联网+”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79-81.

[4] 王昀,林璐.工业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的构建[J].包装工程,2017,38(24):10-17.

[5] 宋宝玉,李旦.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58-61.

[6] 周鼎,面向众筹创业的工业设计师思维与知识转型[J].包装工程,2017,38(22):174-179.

[7] 毕克克,王若愚,刘金剑.云制造模式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工业设计能力评估[J].机械设计,2018,35(1):102-106.

猜你喜欢
设计实践工业设计创新设计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析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