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甲状腺良性疾病经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效果分析

2020-07-16 13:05杨建辉张光耀王海明刘晓飞赵高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胸胸锁乳突

杨建辉 张光耀 王海明 刘晓飞 赵高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

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因有癌变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故需手术治疗[1]。收集2012-03—2019-11间在我院接受患侧甲状腺手术的80例单侧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和颈前低位弧形切口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术前甲状腺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单侧结节性病变,结节直径<3 cm,弹性成像评分<3分,TI-RADS分类<4类。(2)术前FNAC、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均排除恶性病变或高度怀疑恶性的患者;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病变。排除标准:(1)双侧甲状腺病变及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2)凝血功能异常、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甲状腺腺瘤5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不同手术切口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男9例,女31例;年龄(47.8±11.3)岁。对照组:男8例,女32例;年龄(42.6±14.5)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平卧位,肩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观察组采用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取患侧胸锁乳突肌内缘4~6 cm斜切口,电刀在胸锁乳突肌与带状肌之间打开颈深筋膜,甲状腺拉钩向两侧拉开。钝性在甲状腺内外包膜间分离出腺叶并牵向健侧,探查病变。依次分离、结扎甲状腺中静脉、上动静脉、下动静脉。依据病变情况行患侧甲状腺叶全切、次全切、大部及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颈前低位弧形切口:于胸骨切迹上2 cm做5~8 cm的顺皮纹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常规游离皮瓣。打开颈白线,在甲状腺内外包膜间钝性分离出病变腺叶并牵向健侧。其余步骤同观察组。2组术中均注意保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切除标本送冰冻切片检查。创面彻底止血后,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3 d拔管。缝闭颈阔肌,可吸收线行皮内缝合。

1.3观察指标(1)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术后切口水肿、颈部紧缩感、患者满意度。

2 结果

2.1切口长度等指标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切口长度等指标比较

2.2术后指标2组术后均未发生术区血清肿、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观察组切口水肿、颈部紧缩感、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n(%)]

3 讨论

甲状腺手术的入路有颈前低位弧形切口、经胸锁乳突肌内缘切口,以及胸锁乳突肌外缘小切口[2-3]。近年来有研究采用经口入路开展内镜甲状腺手术,虽颈部无瘢痕,但学习曲线较长,对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属Ⅱ类切口,感染风险高[4]。目前尚未在临床普及开展。

我们采用经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并与颈前低位弧形切口进行比较。传统颈前低位弧形切口的切口较大,需切断颈阔肌及带状肌,大范围游离皮瓣和缝扎双侧颈浅静脉,创伤较大;此外,易损伤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横行的颈静脉弓,术后颈部水肿、不适感的发生率较高。经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水肿、颈部紧缩感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采用颈前低位弧形切口的对照组。其主要原因为切口较小,无须大范围游离、悬吊皮瓣;不切断颈阔肌、带状肌和缝扎颈浅静脉。故具有以下优势:(1)创伤小,术后切口部位组织反应轻,水肿和颈部不适感发生率低。(2)防止了术后深浅组织粘连引发的颈部活动和吞咽时的牵扯感[5],避免瘢痕增生而影响切口的平整及美观,患者满意度高。(3)保留颈前肌的完整,减少了切口张力,有利于切口愈合和促进颈部功能恢复[6]。(4)解剖层次和术野清晰,降低了手术难度,有利于术者精准进行操作,降低了副损伤的风险[7]。

猜你喜欢
经胸胸锁乳突
自体延长乳突肌骨膜瓣及骨粉在乳突切除术后修复中应用的长期观察
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主动脉根部形态变化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Valsalva动作在经胸超声心动图中剑下双房切面显示的研究
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与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效果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超声诊断以肌肉萎缩合并胸锁关节肿大为表现的副神经损伤1例报道*
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