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钉辅助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0-07-16 13:05王祖根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掌侧固定架偏角

王祖根

河南温县人民医院骨外科 温县 454850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类骨折,多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龄患者,且多为C型骨折。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固定再移位率高,影响腕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因此目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1]。收集2017-01—2018-12间我院收治的62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LCP)内固定和克氏钉辅助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患者术前X线、CT或MRI的检查结果均符合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诊断标准。排除:(1)合并严重循环、呼吸、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及骨恶性肿瘤。(2)同侧上肢其他部位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钢板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6~69岁,平均52.36岁。骨折时间1~3 d,平均1.26 d。受伤原因:车祸伤13例,跌倒伤11例,斗殴伤6例。AO/OTA分型:C1型8例,C2型16例,C3型6例。外固定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6~69岁,平均52.18岁。骨折时间1~4 d,平均1.37 d。受伤原因:车祸伤15例,跌倒伤10例,斗殴伤7例。AO/OTA分型:C1型10例,C2型15例,C3型7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外固定组:患者取仰卧位,臂丛麻醉,上气囊止血带。经第2掌骨桡背侧做2个长约1 cm小切口,钻孔后拧入2枚外固定螺钉至第2掌骨干。经距骨折线近端约7 cm的桡骨背侧做2个切口,钻孔后拧入2枚外固定螺钉。安装外固定架,手法复位后经C臂X线机透视确认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等恢复理想,再拧紧螺母锁定外固定支架[2]。对于不稳定的骨折块予以克氏针固定[3]。术后适时拆除外固定架后实施关节康复训练。钢板组:患者取平卧位,患肢外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桡骨远端掌侧入路施术。切口起自远侧腕横纹向近端延长6~8 cm。将皮肤及皮下筋膜逐层切开后分离正中神经及桡动脉。将桡动脉牵向桡侧,在桡骨外侧缘切断旋前方肌并将其向尺侧牵拉,充分显露骨折端[4-5]。手法牵引复位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和掌倾角,对存在桡骨背侧骨缺损及关节面塌陷的严重粉碎性骨折者,行背侧切口实施复位和植骨。取掌侧LCP,将3~4枚锁定螺钉打入近端,远端骨折端处T型板密集置钉,固定后C臂透视确定骨折复位及螺钉位置理想。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包扎并留置引流。

1.3观察指标(1)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2)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分数越高提示腕关节功能越差。

2 结果

2.1尺偏角等改善情况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12~20个月随访。钢板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2.80±2.20)周,外固定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3.10±2.1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12个月时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尺偏角等改善情况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2.2改良GW评分钢板组术后6个月改良GW评分低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改良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术后并发症外固定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腕管综合征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38%。钢板组出现钉道感染2例,桡神经感觉支神经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改良GW评分情况分)

注: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P<0.05 ;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应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平整及桡骨远端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并在可靠复位的基础上,加强腕关节早期功能康复,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和功能恢复。克氏钉辅助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骨折端血运保护性好,通过机械的力量和本身的硬度能避免肌肉收缩及外力导致的骨折再移位等现象发生;并且通过持久牵引保持腕部韧带张力,将骨折远侧部分连为一整体,能有效抗击桡骨的轴向短缩并维持腕关节周围的整体平稳性。但术后腕关节需要制动,无法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对腕关节的近期恢复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力学稳定性可靠,既可以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桡骨长度得到恢复;又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术后腕功能的早期恢复[6]。同时因桡骨远端掌侧的软组织丰富,张力侧完整且骨床平坦,术中通过掌侧切口入路显露充分,手术损伤小,不易发生肌腱粘连等。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改善情况,以及12个月时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两种术式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有理想的效果。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术者的经验及熟练程度等,全面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和固定方式。对于年龄偏大且软组织情况差、不适合一期切开复位固定等患者,应以克氏钉辅助外固定架治疗为主,以保护软组织和保留骨折端周围组织血供,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创伤。而对于骨质疏松及关节面严重破坏、塌陷、临近月骨关节面的骨折,应选择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为骨折端提供稳定固定,并最大限度达到解剖复位[5]。此外,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应加强局部循环及神经等组织保护,保证钢板及螺钉位置及方向植入的准确性,以提升内固定的稳定性与有效性。

由于本研究为非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且样本量不多,期待今后不断丰富多中心等研究方法,为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提供更为客观的循证医学证据。

猜你喜欢
掌侧固定架偏角
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墙壁开关插座固定架刚度研究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无天于上2035(一)
掌侧“T”形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疗效分析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掌侧与背侧置入固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KD407:悬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