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2020-07-17 02:47韩红桂杨翠丽伍小龙于建均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4期
关键词:智能系统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韩红桂 杨翠丽 伍小龙 于建均

[摘 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利用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通过分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校政企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的新模式,同时构建有效的基地运作和管理体系,旨在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良性发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资源互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协同共赢。

[关键词]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智能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实践教学成为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的一个必要途径。目前,我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还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试点,推进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构建创新平台体系[1]。随着科技的进步,实践教学虚拟基地的建设也不断推进,同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共享。《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提出大力提升“互联网+”教育治理能力,启动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行动[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表示要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3]。

一、实践教学基地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校企合作模式,即高校和企业结合各自优势资源,联手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高校主导模式,即高校起牵头作用,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企业主导模式,其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与高校合作,提供必需的实践场地和设施[4]。尽管校企双方都在寻求合作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但目前我国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校企共建的理念匮乏,合作程度不高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对校方软硬件资源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必然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企业在软硬件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参与高校教学过程的程度不高,无法为企业长期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共建是一种双赢的决策。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与企业对于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并不一致,实踐基地的建设存在诸多阻碍。

(二)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共享途径有限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主要分为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5]。考虑到距离问题,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主要围绕大学城开展,这种点对点之间的共享方式可以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也存在课程管理制度不对等和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导致资源共享的实际达成度不高。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将高校的培养方案和企业的专业需求相结合,但相对于企业的长期人才需求来说,高校只阶段性地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所以双方需求的不对等关系降低了企业对资源共享的投入响应程度。

(三)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营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的统筹协调,目前在管理上依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既不能仅仅采用高校的日常管理体系,也不能照搬企业的运营模式,而政府作为统筹规划的决策者,不参与日常运营管理。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无法借鉴现有的成熟模式,与校企各自的现行制度也存在矛盾。与此同时,高校主导和企业主导下的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持,仅靠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校企双方在性质、环境、目标追求以及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各自为战,再加上政府宏观政策的缺位,导致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实践教学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因此,在长期探索过程中,高校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模式。

(一)实践教学资源共建模式

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所处位置来划分,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式来分,可分为高校自建和高校与其他单位共建[6],包括校企共建、校际共建以及校政共建等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如下图所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是产学研结合的尝试和实践,应充分考虑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对人才储备的需求以及政府对人才引导的需求,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西方发达国家合作教学早有先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7]、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8]”等,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校政企合作培养人才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充分调动校政企三方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各自的优势。

1.高校优势。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主要目的,其性质决定了在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高校拥有一流的技术,具备优秀的师资和人才,在校政企合作中高校提供师资力量和技术支持。由于行业竞争激烈,高校虽拥有大量技术成果,但缺乏将其推向市场,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条件,而企业须依靠高校的研发成果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因此,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不仅能够将成果产业化,也能促进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2.政府优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具有管理和服务职能,同时也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桥梁,发挥纽带作用。首先,政府能够出台有利于校政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推动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提供良好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保障合作双方的权益。其次,由于高校和企业的价值立场不同,高校更注重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企业则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两者是矛盾的,所以政府部门扮演着居中调和的作用。同时,政府在校政企合作中起着检查与评估的作用。鉴于缺少对合作成果的科学评判标准,政府应将跟踪走访常态化,及时掌握实践基地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校企合作的双方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3.企业优势。企业在校政企合作中,具有场地、设备资源丰富和成果易产业化等优势。所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共建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上保障高校的研发成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高校的教师及学生提供技术研究和实践平台,及时发现行业的创新需求,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反馈给政府和学校,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正处于深化教育改革阶段,其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重要一环,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正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1.有形教学资源共享。有形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将高校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为人才培养提供必需的外在条件。目前,有形教学资源的共享依然存在整体短缺和局部过剩的“结构性短缺”问题。高校、政府以及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实践条件进行互补性完善,达到资源多方共享的目的。校际资源共享应立足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多边共享原则,形成多方构建、补充与完善的发展形势,消除校际资源非均衡性发展的状况。以创建高校联盟平台为契机,实现科学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保证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的常态化和多样化。校企资源共享应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知识为载体,将课堂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企业走进来、学生走出去的管理模式,便于企业提前考察学生的能力,同时也给予学生了解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的机会,加强对自身专业的宏观认识,实现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動。

2.无形教学资源共享。“互联网+”环境下,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新思维的注入推动了教学方式的革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和共享成为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互联网、云平台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推动了虚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教学等方式,突破传统的校企、校际之间点对点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方式,满足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搭建远程教学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协调、功能协调,最大化共享实践教育教学资源。

三、健全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管理体制

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的运行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为了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有序运行,政府作为决策者和引导者,应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平台,吸收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管理体制,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一)明确责任,共同管理

一方面,高校和企业要根据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际需求,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完善场地建设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政府也应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由学校的教学部门、基地管理人员、企业相关人员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共同规划和制定。真正做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地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和建设。此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部门,让学校和企业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使得双方合作可以有序、规范地进行。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一套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完善各项制度,使得基地管理有章可循,顺利运行。同时,完善考核和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政府监督,制度引领

目前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模式在国内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原有的办学体制无法适用,而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并未健全,在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之外,政府还缺少对共建共享模式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因此,建立一个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满足市场需求,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变得十分重要。

首先,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模式能够长期发展的条件是要有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日常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管理职能,同时也要提供操作性更强的扶持政策,帮助校企合作落地。其次,实践教学基地的成效体现在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真正的技术人才。所以,各级政府应立足新兴产业布局,引导校企合作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

四、结语

校政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了高校师资力量的优势,企业场所设备的优势,以及政府决策监管的优势,不仅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产科研实践,为学生就(创)业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2012-04-20.

[2]教育部.关于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edu.cn/xxh/focus/zc/201803/t20

180301_1587275.shtml,2013-03-01.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203/133322.html,2012-03-13.

[4]杨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5-228.

[5]陈洪,陈明学.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策略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56-158.

[6]许睿,李建,陈洪波,梁英,殷世民.电子类高校特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规划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9(7):21-23.

[7]黄安贻.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26-29.

[8]徐平,徐建中.美国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分析及借鉴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35-37.

猜你喜欢
智能系统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