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如何站稳语文立场

2020-07-18 15:59李娟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立场学科课文

日复一日的语文教学,让笔者感觉到对于教材分析和文本解读这一最基本的工作而言,有着必须高度重视的“界限”,这是因为在比较、学习了诸多的教材解析的案例之后,笔者发现语文的文本解读很容易失去界限,也就是不少有识之士提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当然对于这一现象要辩证的看待,勇于将教材解析的视角突破课文、突破教材,这是可喜的,而突破教材之后,界限到底在哪里?也确实不容易把握,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看到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当前呈现出一个十分活跃的局面,而其中语文立场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多数的语文专家、学者和教师都赞同“语文立场”的提法和主张。但在教学实践上,如何落实“语文立场”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1]也正因为不易,所以作为初中语文一线教师,也应当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来,认真思考初中语文教材解析如何站稳语文立场。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老王》一课为例,谈谈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语文立场是教材解析的基本立场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语文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基本特征,任何语文教材的解析或者文本的解读,都需要体现这一基本特征。对于《老王》这篇课文,都知道其是一篇散文,而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是采用简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短小精悍的叙事、抒情、写人类文章,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质。在这篇文章中,杨绛先生凭借她严谨写实的作风、对道德的尊重与执着、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使得包括《老王》在内的散文在文学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2]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课文体裁的判断,跟语文立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语文立场的基本内涵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很显然,这与通常情况下强调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的是,语文学科也有人文性这样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过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有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不是要教“文以载道”中的“道”,而是要教学生认识到“文何以载道”。其实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认识与强调语文立场并无冲突,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首先就体现在“道”上,道是什么?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个道?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而且这些问题的回答,只依靠工具性是不够的,大量的阅读并且形成了有效的积累,是学生认识“道”的基础,这也应当是语文立场的基本体现。

站在语文立场的角度看教材解析,比较恰当的选择应当是看教材能够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通往文章主旨的途径。

二、基于语文立场的《老王》文本解读

站在语文立场上,看《老王》这篇文本的解读,笔者以为有一个重要的取向,那就是借助于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生成更多属于自己的认识。教学生成是课堂发生的问题或见解诉求,原本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质。[3]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这一思路基于传统而超越传统,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其强调以学生作为文本解读的主体,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借助于群文让生成的观点相互映照。

以《老王》中的点睛词语——“愧怍”为例,这里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会对老王感觉有愧怍?作者内心的愧怍究竟指的是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于是也就进入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的状态。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文本首先是指课文,于是课文中的这样一些描述,就变成了学生的研究对象。这个描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描述老王的,一类是作者描述自己的。

描述老王的包括老王自己讲的,如“北京解放后,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个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也包括作者看到的老王,如“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田螺眼”。其实在学生的阅读中,学生好多时候都认为作者对老王的描述是有些“冷漠”的,当学生用这个词来形容作者的时候,他们所说的理由就是阅读课文的结果与阅读课文之前的预期并不相同,甚至有些相反。原本认为作者既然写老王,那肯定有些温情,而事实上看到课文中那些显得有些冰冷的字眼,如“田螺眼”“瞎的”“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后来随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越来越深入,有同学提出一个观点:正是在这种冷漠的情感中,作者才对老王送的鸡蛋、油甚无感觉,所以之后才有愧怍。

但是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作者并非真正的冷漠,否则就不会对老王有愧怍之感。在课文中所读到的冷漠,其实更多的是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一种表现……而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观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进行了群文阅读,并在全文阅读的过程中,更多的收集与《老王》这篇课文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有的学生阅读了《秋天的怀念》,从而知道了在解读作者的时候既要阅读文字,又要阅读文字背后作者的经历。这种认识的形成,笔者以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语文立场的体现,而这种语文立场的体现,与本文开头所讲的超越听说读写而指向人文的观点是一致的。

后来在回答上述两个基本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在全文阅读中获得了灵感,作者的愧怍,实际上显示了作者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反思,作者用了这个词意味着不再回避自己的错误,也正是在对愧怍的反思中,才显示出作为“幸运的人”的自己,与作为“不幸者”的老王,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主观世界里,总存在前者不如后者的情形,而文中所说的“渐渐明白”,意味着作者的这一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说明作者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忘记老王,回过头去看上面一个观点:如果作者真正冷漠,又何以“幾年过去了”,终于“渐渐明白”……

三、文本解读从语文立场到学生立场

上述文本解读的认识,意味着学生所经历的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有效的,而这个有效也恰恰验证了语文立场的存在。

语文教学,应有学生立场。[4]坚持语文立场,实际上也就是坚持学生立场,因为要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有属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离开了学生立场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单独的课文阅读,还是群文阅读,阅读的主体都是学生,都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加工,坚持文本解读中的语文立场,实际上是给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画了一个有效的边界,也就意味着文本解读,通常情况下不能突破这一边界,真正立足于听说读写并且同时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一边界。群文阅读理念下的文本解读,在寻找用于互文解读的文本时,就需要站在语文的立场上,预设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思维活动,又可能会有哪些生成……这些问题考虑全面了,学生立场与语文立场也就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结合。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立场,实际上就是为了确保语文教学能够真正处于语文的视界范围之内,真正做到不该少的不少,不该多的不多,让学生沉浸在真正属于语文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才有可能沐浴到语文学科的光辉,进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强调学生立场,目的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潘璋荣.何谓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立场——以初中课文《老王》中的“愧怍”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7,695(10):66-68.

[2]王雅雯.杨绛和她的《老王》——对其主题的再探索[J].课外语文(下),2017(3):168-169.

[3]叶蓉.教学生成的另一种语境——以初中语文《老王》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87-89.

[4]黄厚江.语文教学,应有学生立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1(3):5-8.

李娟娟,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立场学科课文
【学科新书导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背课文的小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