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讲述“中国”

2020-07-18 19:47秦凯风王星
当代陕西 2020年12期
关键词:铭文中国

秦凯风 王星

当考古学家在122个字的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3000年前,两个年轻人,展开了一段关于一个王朝不忘初心的对话。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千年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父辈,曾经浴血并肩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

虽然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在距离当时王朝都城西安300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用以管理东方广大的领土。

这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人的“何”血脉偾张,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3000年后,考古学家在这个青铜尊122字的铭文里发现了“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中国”从“何”而来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有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的最高展台。因为它记录了上古时期一对十几岁少年的心跳,一段关于王朝不忘初心的对话……”这是央视制作的国家涵养工程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何尊的开场白。

何尊于1963年在宝鸡一处土崖被发现。1965年,这件器物辗转入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1975年,这一器物被征调到北京参加文物展览,我国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先生在查看该器时发现了被铜锈掩盖的铭文。经细心去锈,青铜尊内底122字的铭文显现出来。

何尊铭文,震动考古界。它记述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迁都等西周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与《尚书》之《洛诰》《召诰》中的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我国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唐兰先生对何尊这样评价,“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跟武王时代的大丰簋,康王时代的宜侯矢簋等差不多,而在成王时代,这将是最可珍贵的史料。这一新发现,是我国考古学上又一重大收获。”

虽然没有最初夺目的光泽,但这座青铜尊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时空,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铭文还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

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最早的证据,就是何尊内底所铸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

这也是“中国”二字,首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

何尊,不仅记载了最早的“中国”,讲述了周武王、成王、周公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周王朝早期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时代面貌。

此“中国”非彼“中国”

因其铭文,何尊无可取代。

1982年我国发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种纪念邮票中,何尊居其一,因而闻名于海内外。为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何尊就位列其中,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它无与伦比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

何尊铭文所载,更像是祖先写给数千年后14亿中国人的信。特别是“中国”一词的出现。

有学者统计,“中国”一词,在先秦典籍里其出现108处,其含义包括:国都、中原、中原文化和华夏等。“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是流行用语,至春秋战国使用已很普遍,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那么,何尊里的“中国”为何意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陈亮表示,“中国”最初是行政区划上的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中国”一词就是在周咸王五年“何尊”铭文中的“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义民,”。“中”为指事字,甲骨文、金文,“中”像旗杆上下有飘带的旌旗,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居中的位置。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古人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即“中国”,称他族的后域为东、南、西、北四方。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京师,即首都;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中原地区;指国内、内地;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何尊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

“或”是“国”的本字。周金文早期作“或”,从字面讲,它由城池和干戈构成,表示“执干戈以卫社稷”,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属于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军队,时刻来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臣民,这才称得上国。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外加“口”以为国界,属于文字上的演变。当时围绕在“中国”周围的是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等。《尚书,周书,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史书与铭文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统治的地域为中国。

陈亮认为,在古代,“国”的本意指城、邦,并非国家;“中国”原意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历史上的“中国”也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圍。“中国”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西周王朝所辖领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区域概念。

业内人士认为,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仅仅两个字,记录了辉煌的历史,承载着“中国”的文脉。

文物里的“中国”故事

自何尊开始,“中国”两个字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其所蕴含的意义,并不能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诠释,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除了何尊,在已经出土的历代文物中,还有很多“中国”故事。“中国”逐渐有了文化概念,奠定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1952年湖南长沙伍家岭汉墓出土的一面西汉时期的鎏金神兽镜上,有52字铭文,其中铸有“中国大宁,子孫益昌”等字样。铭文大意是说:“镜子光明如日月,它的质地清脆刚硬,用它照视你的玉颜啊。祈盼中国和平与安宁啊,世世代代日益昌盛。”

这面铜镜的背景,是汉代时期匈奴入侵和诸侯内乱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统治者先后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保证西北边疆稳定发展的措施,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东西方交流的通道。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臣,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呈现一派繁荣祥和景象。而铜镜上的铭文“中国大宁”,就表达对和平的祈愿和人民希望国家安宁、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

武汉市博物馆馆藏的东汉铭文镜,有“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的字样。铜镜作为古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与服饰、妆容一起演绎着国人对美丽、幸福的追求。

铜镜最早以礼器的形式出现在商代。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用具,但仍是王公贵族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汉武帝击败匈奴后,为中原和西域各国的交往扫清了道路,丝绸之路逐渐兴起,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时,铜镜才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这面对美好生活憧憬与向往的东汉“中国人民”铭文镜也由此产生。

第二季《国家宝藏》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选的三件宝物之一,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膊,曾经让人们的视线回到昔日丝路上繁华富庶的西域小国一一尼雅古国。

经考古人员研究,织物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吉祥语文字,是我国古人通过对五大行星的星占学考察,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占辞术语,“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我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指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的军事有利。

地理中国越来越广大,文化中国越来越丰富,正如《管子·形势解》所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中国,就是这样的无数土石垒成的高山,这样的无数川流汇成的大海。

历史演进三千裁,“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被赋予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

3000年前,最后一抔黄土封住了一件青铜尊的光芒,它被深埋于中国,这个根植于华夏子孙心中的字符,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接引出“中国”这一亘古悠长的话题。

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称之“中国”。

猜你喜欢
铭文中国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和县馆藏铜镜赏析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