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研究及其启示

2020-07-23 06:16张朝伟
新闻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

【摘要】完全市场化的教材出版环境,为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创新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在内容上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视实践案例,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内容更新;在形式上,教材体例规范、图文结合、版式生动、装帧精美。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建设可吸收其长处——以学生为本、重实践、积极打造差异化教材,以提升教材质量及影响力。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教材建设

美国不仅是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而且其大学教材在全球市场上亦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挪威等国的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都是由民间出版组织出版发行的,教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赢得师生青睐,教材装帧往往较为精美,内容亦较为生动[1];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绝大部分是教育部门统编的,校本教材、教师自编的教材较少。国际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发行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受文化、历史传统与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建设为例,全面解析其市场环境、内容建设与形式设计,进而探讨其对我国高校文科类教材建设的重要启示意义。

一、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市场环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高校教材销售额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的企业涌入到高校教材出版领域,但是由于技术、营销、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差异,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或兼并。自2013年开始,美国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市场的竞争逐渐转向几大出版商之间的争夺,美国高校文科类教材的年销售额中有超过85%的份额来自于培生、汤姆森、诺顿等7大出版商[2]。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定价一直较高,从而导致教材费用成为大学生教育支出的一笔不小的开销。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2007年美国高校教材的平均价格为56美元、2012年为68美元,到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1美元。2016年美国大学生在教材方面的平均支出高达607美元,这使得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不得不采用商业租书、图书馆借书、电子书等方式完成学业[3]。

虽然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出版市场竞争走向兼并与垄断、高昂的定价业已造成了许多问题,但是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各出版商通过积极调研市场、寻找优质出版资源、创新出版媒介,文科类教材的整体质量仍得到了较大提升。第一,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出版商开始推出数字化教材。麦格劳·希尔、约翰·威立等出版商已经推出了集数字教材、多媒体资源、在线测试等电子教材系统,大大提升了教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不仅如此,数字化教材具备较强的经济性,其价格仅相当于普通纸质书的50%,据美国学生监控公司(Student Moni-tor)收集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大学生人均教材教辅资料支出较2016年下降了64美元[4],其中“数字化教材”相对较低的定价,功不可没。第二,积极挖掘跨领域的出版内容与出版形式,不断丰富出版类型(如“定制教材”“开放教材”等),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第三,出版商积极与学术领域名家合作,共同策划畅销教材,并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提升可读性。

在市場经济作用下,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不仅质量得到了提升,而且新版教材平均单价开始下降,据美国学生监控公司的数据显示,2017年比2016年下降了13%,从91美元降至80美元[5]。

二、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内容建设

(一)重实践案例、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多采用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将实践案例融入到知识框架之中,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A History of Art in Africa》(《非洲艺术史》,莫妮卡·布莱克曼·维索纳、罗宾·波伊纳、赫伯特·M.科尔等编著)就是一本以生动案例叙述非洲艺术发展历史的经典教材。该书以丰富的案例、插图,呈现了真实的非洲艺术发展史[6]。此外,该套教材还配备了影像光盘,让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各时期、各种形式的非洲艺术。大量的实例,拉近了学生与非洲艺术之间的距离,丰富的多媒体形式,也让教育过程更加生动鲜活。《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认知语言学:引言》,维维安·埃文斯、梅兰妮·格林编著)一书将语言教育与语境结合起来,以丰富的案例,系统完备地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问题171。比如在阐述语言的非离散性特点时,作者列举了美国标准语言与各州存在的民间俚语之间的差异,并将一些“语言笑话”融入其中,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也更为直观地表现了语言边界的模糊性。大量实践案例介入,将理论渗透实例之中,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描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课后练习、多媒体素材等补充材料,还能够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重学生学科思维方式、学科探索兴趣的开发

教材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式及对学科领域深入探索的兴趣。美国社会科学类教材十分注重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提供引导性学科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著名经济学教材《Principles of Economics》(《经济学原理》,曼昆编著)在序言中就直接表明了该书的写作宗旨,即“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该书深入浅出的讲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探索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要点。如在讲述“无差异曲线”这一经济学概念时,曼昆利用了“吃早餐”的案例,如果2块面包和1个三明治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那么这一组数据就存在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此外,为了引导学生在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入思考,该书的一些例题也极为重视激发学生的学科探索兴趣,如关于机票定价的题目:在成本相对一定的情况下,一架飞机有200个座位,每个座位500美元,如果飞行之前仍有10个空位,航空公司会以300美元的价格出售机票吗,这一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常见的生活场景类题目,但其中却考察了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等微观经济学概念,对于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大有益处。

(三)内容更新较快,教材修订频繁

注重内容更新是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又一重要特征。《Economics》(《经济学》,萨缪尔森编著)从1948年开始出版至2018已经出版了22版,平均约3年就会再版一次;《Sociology:The Core》(《社会学和我们),迈克尔·休斯等、卡罗琳·J.克雷勒编著)从1986年首次出版以来,到2016年已经出版了第9版。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之所以修订频繁,源自于内外部双重的驱动力。从内部看,专业领域的教授一直处于研究之中,伴随着研究深入会出现新的方法、思路、观念,经过一定时间的整理,这些内容会逐渐成形,更新教材能够更好地传播最前沿的知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材中的失误和纰漏会显现,相关建议也逐渐反馈至编者及出版商,相关案例和数据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而更新,进行再版修订。从外部看,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出版一直处于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由于新书定价高昂,众多学生选择购买二手书,这使得新书的销售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为了有效规避二手书带来的冲击,出版商会选择频繁更新的策略。不能否认,频繁修订教材虽然让其始终密切贴合市场需求,保持了内容的前沿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内容重复发行和资源浪费,且同一教材的众多版本存在于市场,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三、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形式设计

(一)体例规范

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一般采用循序渐进式的评述方式,通常会按照时间顺序对各个理论流派的观点进行评述,并举出相关的案例加以佐证。教材中的前言、目录、引用、

参考文献、注释等相关部分均按照规范的学术样式编辑,这种规范的编写方式,为在校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研究观念,有助于其研究和实践活动开展。此外,美国畅销的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通常会在每一章的开头写上一段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如《The big questions: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罗伯特·所罗门编著)一书每章开头都有题注,且每一个题注都很精准地概括了本章的话题。

(二)形式多变

在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中,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让知识诠释更生动、更透彻。如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s》(《国际经济学》,普格尔编著)中,就有大量国家间汇率图表、贸易收支图表——形式生动的经济数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隐含的现象与原理;又如通史类教材《The Earth and Its People,A Global History》(《地球及其人民:全球历史》,理查德·布利特、帕梅拉·克罗斯利等合著)就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自人类的起源开始谈起,概述了全球的发展史。在书中,大量的历史镜像、新闻图片、历史典籍等资料被编入教材,作者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对历史变化发展娓娓道来,大量的图片对文字构成了强有力的佐证,图文并茂的版面给读者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此外,随着数字化媒介作为新兴的教材介质,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媒介形式亦日趋多元化,出现了大量新媒体教材、教辅资料,如PDF版教材、定制教材、教材幻灯片、视频、题库、成套软件等。

(三)装帧精美

如果说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内容和框架构成了内在躯体,那么精美的装帧无疑为教材穿上了華美的外衣,使其成为了内外兼修的高质量读物。在装帧上,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十分注重内容和装帧的统一性,通过将封皮、材质、排版等影响读者感官体验的因素纳入到装帧设计之中,提升了教材的可辨识度、艺术美感、市场影响力[8]。如《地球及其人民:全球历史》,除了传统的彩色光面印刷,封面还采用了硬纸板材质,使教材像一本庄重的词典,提升了教材的厚重感;如《非洲艺术史》封面增加了磨砂凹凸印刷,通过色彩变化和整体美工,打造了独特的封面装帧,令人眼前一亮。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建设的启示

(一)适度放开教材出版市场

2018年我国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达到3833万(教育部数据,2019年2月26日),但为这一群体提供教材服务的市场主体不多,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是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出版的主要阵地。以重点大学出版社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教材出版机制,虽然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提升知识传播水平,但是高校出版机构出版的教材容易产生过于侧重学术理论的问题。逐渐放开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市场,可吸引大型出版集团、民营出版公司、文化传媒企业等机构进入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市场,以充分激发市场竞争,促进教材产品的创新。不仅如此,这一做法还有助于建立市场化出版机制,扩大教材的实用性及知识传播的覆盖面,提升文科类教材影响力。

(二)以“学生为本”建构教材内容

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内容建构经验,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中数据、案例相对缺乏的问题,在未来的教材建设中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要注重内容更新,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版本的更新是不断促进内容优化、提升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应及时更新教材资料。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及时更新理论、政策、案例及相关数据,使教材内容始终保持鲜活性、始终能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应基于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教材。通过积极吸收教材发行之后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对于教材的建议,不断优化教材内容,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打造经典教材。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方法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教材建设中还需要不断结合新兴技术,开发数字化内容、全媒体内容、个性化内容及智能化配套教辅资料,以充分适应、满足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新需求。

(三)持续优化教材的形式设计

教材形式是影响用户第一感知的因素,美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形式设计经验值得借鉴。首先,在体例上,我国应制定科学的大学教材编撰规范,既要做到图表清晰、术语规范、体例统一、结构合理;又要突出学科特色、反映研究成果。其次,在媒介上,应力求通过全媒体凸显内容亮点,提升教材的智能性、交互性、趣味性;在排版上,将可读性强的图片、数据、新闻等材料有机融入教材,为广大师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再次,在装帧上,当前我国高校教材只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教材融入了装帧设计的理念,大部分教材大同小异,设计呆板、缺少美感。未来可以尝试更加柔性化、多样化的印刷风格,在封面、扉页采用特殊的材质或美工设计,不断增强整体的艺术美感,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提升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亮.数字出版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及启示——以Packback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7(07):83-87.

[2]孙益,陈露茜,王晨.高校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72-77.

[3][4][5]梁帆.美租用教材市场分流新教材市场份额[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9-22.

[6]A History of Art in Africa[EB/OL].[2019-12-07].https://www.pearson.corn/us/higher-education/program/Visona-History-of-Art-in-Africa-A-2nd-Edition/PGM289486.html.

[7]罗春英,张燕军.美国本土大学汉语教材的特点及其启示[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4):75-79.

[8]张青,刘浩.美国大学文科教材畅销之道[J].出版参考,2009(34):42.

【作者简介】张朝伟,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为出版传媒。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探究
教材建设对高职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的促进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从编、研、培角度谈教材建设和质量提升
巴人及其文学论著对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影响
关于机械专业《工程材料》教材建设的探讨
略论中央苏区的医学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