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长剑,卫我国门

2020-07-23 16:21钱强文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季札佩剑越王勾

钱强文

历史上,无数男儿像辛弃疾一样,梦想着仗剑上阵,为国立功;博物馆里,越王勾践的宝剑依然锋利如昔;古裝影视剧中,侠客总是剑不离身;大家身边,是否也总有那么几位小朋友喜欢拿着自己的玩具宝剑,“耀武扬威”?那么,历史中的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兵器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青铜剑,传说与现实

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原始社会的人类创造出棍、棒、刀斧弓等简单的兵器,其中并没有剑的身影。直到青铜时代,剑才开始出现。

史书记载,上古黄帝曾“采首山之铜铸剑”,而出土文物告诉我们,最早的青铜剑出现在商代后期。受铸造技术的限制,商代的青铜剑形状如同柳树叶子,剑身很短,最最不过20厘米左右,跟我们上数学课备用的短尺差不多。那时的剑并不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只是作为长兵器的补充。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各诸侯国都大量铸造剑、钩、戈等青铜兵器。随着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此时的剑,剑身加长到了40厘米以上,铸造工艺也更加精湛,越王勾践剑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

春秋时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只适合近距离作战,所以青铜剑成了两国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兵器,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深山里悄悄地铸造了大量的兵器。与此同时,他遍访民间,寻访铸剑高手。

相传欧冶子听说越王勾践要报仇复国后,就来到越国,筑起炉灶,开始为越王勾践铸造宝剑。起初,欧冶子铸出来的剑不是太软,就是太脆。后来经过反复的试验,欧冶子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金属配比和铸造方法,先后为越王勾践铸造了湛卢、纯钧、胜邪、巨阙和鱼肠五把名贵宝剑。

据专家分析,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与古籍上记载的纯钧剑非常相似,很可能就是历史上越王的五把名剑之一。越王勾践剑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依然锋利无比。有人试验它的锋芒,用剑锋稍一用力,就将16层纸轻松划破了。

越王勾践剑为何如此锋利?专家检测后发现,这把宝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等金属组成的,每种金属在合金中所占的比例都有着严格的配比。剑的脊部含铜比较多,韧性好,不容易折断;剑的刃部含锡高,硬度大,锋利无比。完美的金属配比,让越王勾践剑能够刚柔并济,异常锋利,成为古代青铜剑的巅峰之作。当年,正是凭借这样精良的兵器,越国拥有了强大的兵力和国力,最终伐吴复仇成功。

青铜剑,身份与情谊

从越王勾践剑我们不难看出,要铸造一把质量上乘的青铜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至少从周朝开始,剑就成为佩剑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周朝时,土被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从他们佩戴的剑,人们就能看出他们身份的差别:地位越高,佩戴的剑越重、越长。

前面提到过,剑是吴越地区最重要的兵器,因此当地的铸剑技术也是一流。能得到一把产自吴越地区的剑,对于春秋时期的诸侯来说,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史书记载,吴国的季札出使途中路过徐国,徐君看上了他佩戴的宝剑。考虑到作为使臣,不能不佩戴宝剑,季札就没有赠送宝剑给徐君。等季札出使归来时,徐君已经去世了。于是季札将宝剑系在徐君坟前的树上,算是达成这位朋友生前的心愿。

铁剑出鞘,谁与争锋

战国时期,鼓风炉技术开始出现,炼铁炉的温度迅速升高,使得冶炼出的生铁中的杂质大大减少,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生铁的强度。在自然界中,铁的蕴藏量可比铜多得多,用铁来制造兵器,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最适合用来装备军队。

西汉时期,官府垄断了规模庞大的冶铁工场,并靠着这些工场产出大量优质的生铁。由此,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成为主流,而铁铸的汉剑,也在此时华丽登场。

汉代的剑,最明显的变化是剑身加长了。汉剑的剑身一下加长到了70~90厘米,“三尺宝剑”的说法正是来自于此。

为什么汉剑能一下子变这么长呢?关键在于材料。青铜剑超过一定长度后,韧度就会大幅下降,容易在碰撞中断裂。铁剑就不一样了。

有了鼓风炉之后,铁的强度大幅上升,比青铜的硬度高得多。同时,西汉的铁匠们还摸索出铸铁的柔化技术,使铁剑在坚硬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韧性,这样即使剑身加长了,剑也不会在碰撞中轻易折断。所以我们看到的汉剑,大多有着修长笔直的剑身。

除了剑身加长之外,汉代铁剑的另一个变化是剑身的形状。从商代到秦代,青铜剑剑身的形状基本是四面的,就是以中脊为界,剑身可以分成四个面。到了汉剑身上,那花样可就多了。除了传统的四面剑之外,还出现了六面和/\面的剑。

所谓“六面剑”,是指剑的每一面有两条脊,剑的横截面就像一个扁平的六边形,而“八面剑”是指剑的每一面有三条脊,剑身一共有八个面。“六面剑”和“八面剑”的厚度都比“四面剑”厚,自然也就更加坚固,但同时也要求用剑者力量更大。“四面剑”用起来灵巧,有利于突刺,而“六面剑”和“八面剑”更厚重,适合劈砍,用起来威武强悍。

角色转变,佩剑成风

汉剑是汉代时期近身格斗最主要的短兵器,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这也是剑最后的“辉煌”,因为它最大的对手一环首刀悄悄诞生了。跟汉剑比起来,环首刀的铸造更简易、成本更低,而且随着骑兵的规模越来越大,以劈砍为主的厚重的环首刀显然比修长的汉剑更适合作战。

虽然远离了战场,但剑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典型的一种标志。首先,剑术成了古代特别流行的一]技能,你要说你不会剑术,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剑术如此流行,佩剑就更是蔚然成风了。在汉代,上至天子,下到普通官员,没有人不配剑。而官员被赐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可以佩剑穿鞋子上朝,并且上朝时不用小步走)”的殊荣,那简直是莫大的荣耀。历史上得到这一殊荣的,也就萧何、梁冀、曹真等寥寥数十人而已。

到了隋唐时期,佩剑的风气更为盛行,剑被看作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大臣上朝时,甚至要佩带不同形制的木剑来象征身份。

爱国壮志,以剑抒怀

对古代的文人墨客来说,剑则是抒情扬志的代表,常常用来抒发报国壮志和尚武精神。大诗人李白就精通剑术,而且是剑不离身,自然也留下了许多与剑有关的诗篇。据统计,李白的诗篇中,竟然有100多次提到剑。辛弃疾也正是借“醉里挑灯看剑”来抒发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

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剑早已經超出了普通兵器的含义,成为有识之士保家卫国、心怀壮志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一些军事院校才会将剑作为毕业纪念送给那些即将登上军事岗位的学员们。2017年,我国的一批海军舰长装配了以汉剑为形制的“深蓝之剑”。这些剑在古朴威武中,彰显出中国海军的雄风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猜你喜欢
季札佩剑越王勾
卧薪尝胆
Unsteady flow structures in centrifugal pump under two types of stall conditions *
季札挂剑
卧薪尝胆
Investigation of rotating stall for a centrifugal pump impeller using various SGS models*
季札赠剑
我国男子佩剑运动员比赛中进攻技术统计分析
西施
我有“佩剑”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