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研究

2020-07-23 16:35汪庆芝雷文广
商情 2020年31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

汪庆芝 雷文广

【摘要】本文以生产流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问题问研究对象。在清晰界定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概念的基础上,对纵向分离相对纵向一体化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从财务分析视角对生产与流通环节纵向分离的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从利润函数角度看,只有当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比较利润函数均为正的时候,即纵向分离后双方企业的利润不低于纵向分离前的利润,生产与流通的纵向分离才可能实现;从销售服务质量角度看,只有当生产企业所要求的销售服务质量不高于流通企业所愿意提供的最优销售服务质量时,生产与流通的纵向分离才可能实现。

【关键词】流通产业  纵向一体化  纵向分离  企业边界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社会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即在于,马克思将流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单独列出来,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则相对忽略了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认为流通从属于生产,而凯恩斯则认为所有流通都是生产的一部分。生产和流通作为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环节,两者处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生产为流通提供物质基础,而流通为产品走向市场创造条件。生产厂商是实行纵向一体化,自己建立销售渠道实现商品销售;还是实行纵向分离,将销售环节委托给专业的零售商来完成,实际上也是一个企业边界问题。关于该问题,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企业边界的形成机理。交易成本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如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人对企业边界问题进行了研究。科斯认为,对于厂商的边界确定实际上是一个自制或者购买的决策问题。厂商的决定取决于企业内部与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的比较。当内部交易成本等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边界将不再对外拓展,达到相对静止的状态。威廉姆森在科斯构造的交易成本理论的体系框架下引入了“契约人”和资产专用性等重要概念, “契约人”是相较于理性经济人具有更加有限的理性和更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在威廉姆森看来,资产专用性是决定不确定性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商家的沉没成本越大,其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企业实行生产内部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王永海等(2004)、王文胜(2010)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李青原等(2010)价格不确定性、政府对原材料供应行业的管制政策和契约实施强度等都会影响我国企业纵向一体化决策。

(2)纵向一体化的实现条件。邬义钧等(2004)认为,纵向一体化能够节约企业间的交易费用,稳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品供销关系,提高企业的市场绩效和竞争力。杜建耀(2007)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利弊。郑方(2010)从实体边界和虚拟边界的角度分析了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的辩证统一关系。王竹泉等(2012)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企业形成逻辑与企业边界进行了分析。肖美英等(2016)从企业治理成本和代理成本角度对企业纵向边界进行了分析。杨虎涛、姜景军(2018)将外部性融入纵向一体化的分析,对威廉姆森模型进行拓展,推出企业边界的范围。

二、生产与流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

(一)生产与流通环节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的概念

生产流通纵向一体化是将处于统一产品生产链上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合并到一个企业内部;而生产流通纵向分离则是将原本处于同一生产企业内部的流通环节分离出去,生产企业的流通环节交由更加专业的第三方去完成。现代的生产流通企业的纵向分离并非就是简单的将原先集生产流通于一身的企业分离成一个流通企业和一个生产企业,而是经过整合之后成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企业。

(二)生产与流通环节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的优劣势分析

生产与流通环节纵向一体化给企业带来的高额预期利润,使其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青睐,但是其缺陷也应该引起理性的企业家的高度警惕。生产与流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优势比较如下:

(1)生产与流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是否能够真的实现较少交易成本、稳定企业经营是值得怀疑的。一直以来,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理由就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控制,不仅能够稳定产品的供应,同时也能有效的稳定自身产品的销售,将生产流通环节内部化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就单单企业的稳定生产经营的初衷而言,生产企业本来企图通过控制流通企业来实现自身产品的销售量的稳定,可是如果引起企业产品需求波动的是来自最终消费者而非流通企业,那么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似乎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2)生产与流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不利于其经营的灵活性。在现在这个产品更新换代极其迅速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很快,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能领先于消费者的需求或至少应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个就要求企业的经营具有充分的灵活性。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会使得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受损,企业很难实现产品的转型生产。

(3)生产与流通环节的过度纵向一体化是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技术创新要求的是资金的高度集中,且其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因为新技术是否开发成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资金比较缺乏的小企业是不会轻易进行技术创新投资的。如果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过高,其主打产品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都在企业内部进行,这时企业的资金将会很分散,企业无法将大额资金集聚起来进行技术创新。因此,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不利于企业的创新。

(4)生产与流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会企业的经营风险。一般而言,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经营会增加其资产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商家面临的风险就越大。纵向一体化程度太高,会使得企业成为上游企业“敲竹杠”的对象。因为纵向一体化经营会削弱企业的谈判能力,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当上游商家提出對自身不利的条件时,企业别无他法,只能接受。

三、生产与流通环节实现纵向分离的条件分析

生产与流通环节纵向分离并非只是简单的将原有企业分割成一个生产企业和一个流通企业,而是经过整合使之成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企业。该企业是否决定将流通业务外包出去实际上取决于外包之后的利润与外包之前的利润和销售服务质量之间的比较。

上面的分析已近确定了接受流通业务企业的最优销售服务质量S0和生产企业的最优销售服务质量S1。当S0≥S1时,即流通企业所乐意提供的销售服务质量大于生产企业的最优流通服务质量时,将流通业务外包,即生产与流通的纵向分离则非常容易实现;当 S0≤S1时,接受流通业务外包的企业所乐意提供的销售服务质量小于生产企业的最优销售服务质量,此时,生产与流通的纵向分离能否实现或实现后是否能带来效益的提高则取决于生产企业监督和控制对方企业的能力。

四、结论

文章在界定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的优缺点,并从利润函数与销售服务质量等两个角度分析了纵向分离实现的条件,得出以下结论:

(1)生产与流通的纵向分离与纵向一体化相比具备的优势包括:①与过度的纵向一体化相比,将生产与流通纵向分离能够减少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之间协调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企业的经营。②生产与流通纵向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生存的压力。③生产与流通纵向分离能够使得企业的经营更加的具有灵活性,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转型。④生产与流通纵向分离能够使企业的资产专用性降低,从而降低其面临“敲竹杠”的风险。⑤生产与流通纵向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2)生产与流通实现纵向分离的实现条件为:①从利润函数角度来看,只有当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比较利润均大于零时,亦即双方企业在纵向分离实现后的利润大于实现前的利润时,纵向分离才能实现。②从销售服务质量角度来看,只有当流通企业所乐意提供的销售服务质量不低于生产企业所要求的销售服务质量时,纵向分离才可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永海,范明.资产专用性视角下的资本结构动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4(1).

[2]王文胜.资产的“他专用性”和“自专用性”——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与企业能力理论整合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5).

[3]李青原,唐建新.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与生产效率—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3).

[4]邬义钧,马志峰.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4).

[5]杜建耀.企业纵向一体化经营的收益和成本分析[J].中国物价,2007(1).

[6]鄭方.从纵向一体化到纵向分离—基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7]王竹泉,杜媛.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形成逻辑与企业边界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3):108-120

[8]肖美英,汪路龙,伍中信. 企业纵向边界、企业治理与代理成本[J].财会月刊,2016(3):3-9.

[9]杨虎涛,姜景军. 区位差异、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对威廉姆森模型的拓展[J].学习与探索,2018(2):58-67.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
我国农村消费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及运行分析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流通产业的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研究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我国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模式、内涵与动力机制
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
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