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07-23 16:40唐辉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6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学者对新型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基础、发展阶段、科学内涵、特点优势、重要意义及进一步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和举措。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还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话语体系上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6-0060-08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概括为“新型政党制度”,并从利益代表、功能维度和效果维度三个方面诠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型”内涵。随后新型政党制度就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基础、发展阶段、科学内涵、特点优势、重要意义及进一步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和举措。

一、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基础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结晶,其形成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历史基础。

(一)理论基础

对于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学界有一定的共识,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从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来看,邓晶艳和代金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政党关系的理论以及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都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指引。① 李胜和谢忠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思想所强调的“特定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取得斗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保持先进性和独立性是多党合作的基本原则;坚持领导权是与其他政党建立合作关系的底线思维”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源头活水。② 从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源来看,朱昔群认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偏爱整体轻视个体,偏爱合作排斥竞争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是在这种政治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③ 赵妍进一步将这种政治文化概括为“和文化”,“和文化”孕育了新型的政党制度中“和而不同”的和谐型、“求同存异”的合作型、“同心同德”的同心型的新型政党关系。④ 除了“和文化”,柴宝勇和黎田也指出,多元一体、兼容并包、天下为公的文化基因也是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重要基础。⑤

(二)历史基础

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从政治基础上看,张师伟认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决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只能立足于近代中国的主要政治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淬火而生。⑥ 从社会基础上来看,王彩铃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廣泛存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民主党派存在的社会基础,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完善离不开这样的社会基础。⑦ 从组织基础上来看,檀倍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各民主党派的产生发展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组织基础。⑧ 从文化基础来看,贺良林和朱志霞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化从专制向民主的演变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⑨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新型政党制度扎根于中国大地,接受着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自然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因而中华文化成为新型政党制度又一理论来源。除此之外,新型政党制度的产生也不是脱离于中国实践的,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政党政治源于西方,最早的政党理论也源自于西方,因此新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政党政治理论的影响,这是各国政党制度具有普遍性的方面,也应该将其作为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多元的社会结构和多样的利益需求催生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是体现其特殊性的方面,同样也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基础。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受到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的影响,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关于新型政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学界有“三阶段论”、“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

“三阶段论”认为,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实践之中,发展于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实践之中,契合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之中。⑩ “四阶段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为分界线,认为建国之初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初步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八字方针”奠定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础,但是后来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新型政党制度受到削弱,这个时期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曲折探索时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从“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恢复到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注入新动力;从疑虑到自信,民主党派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迎来新的发展时机;进入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创新发展。 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不同的“四阶段”划分法,余力认为,改革开放之后新型政党制度进入了恢复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探索中前行,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迅速变革,新型政党制度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新型政党制度。 “五阶段论”更加具体地阐释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更加强调了“五一口号”的重要性,指出“五一口号”的提出是新型政党制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领导与协商合作的关系;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存的关系初步显现;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础,也确定了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明确;改革开放之后新型政党制度逐渐走向制度化。

“三阶段论”将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虽然看到了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的态势,从总体上概括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但是忽略了新型政党制度在每一个阶段内的发展,也把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无法看到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曲折性。“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弥补了这一缺憾,看到了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新型政党制度这种螺旋式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的巩固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使新型政党制度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让新型政党制度不断释放制度优势和持续发挥治理绩效,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

新型政党制度扎根于中国土壤,厚植于中国文化,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时代的发展中形成了科学的内涵。学界主要从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地位来界定其内涵。

(一)新型政党制度本质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何星亮认为,这种政党制度以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目标一致、民主协商、互相监督和长期共存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独特的关系。 这一制度具有三重属性,即民主性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属性、合作性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工具属性、人民性是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属性。 潘信林和陈思琪从时代内涵界定了新型政党制度,认为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以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以党派建设作为必要手段,以规范运行机制为基本途径,以弘扬制度自信为长远目标的时代内涵。 翟桂萍和罗嗣威则另辟蹊径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征淡化了长久以来政党制度的‘管理倾向,凸显了‘治理特性”。

(二)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刘维芳以改革开放40年为切入点,指出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许忠明从“中国之治”的角度指出,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关联,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向而行,是理解“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 王济光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为世界政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肖贵清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观点,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政党制度建设的中国方案,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智慧。

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也是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既要看到新型政党制度内涵中发生变化的部分,如新型政党制度的地位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也需要着眼于新型政党制度内涵中没有发生变化的部分,如新型政党制度中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党的领导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四、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

学界主要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新”,包括两个方面的比较:一是与西方国家的典型政党制度进行比较;二是与原苏联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新特点和优势。

(一)“人民价值”说

江岚认为,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广泛的民主性价值取向,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和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孙信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广泛民主和高度集中的统一,根本利益一致性和具体利益多样性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高立伟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从根本上回应了执政党执政目的的价值命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的人民性的根本价值和使命,其内含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方面的价值维度。 何琪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政党制度,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统一,有效避免了美国两党制中“精英政治”的弊端,开创了实现实质民主的新路径。

(二)“社会整合”说

王树林和王娜娜指出,从社会的整合性来说,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效规避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周淑真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地方在于,西方国家的政党成为社会分化力量的工具,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整合和尊重了各国不同利益团体的目标,成为了社会整合的工具。 孙信也指出,新型政党关系决定了政党之间不会为争夺政权而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互相拆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有利于调动全民族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治理绩效”说

政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决定了政党在当今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政党的作用最主要表现在治理绩效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其出色的治理绩效上。而这种治理绩效来自于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的稳定性、长期性、多样性和真实性。对此,郭文亮指出,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一党长期执政与多党合作相结合,有力保障了中国社会高速、稳定、和谐发展。 王洪树也认为,在政治发展视野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较高的政治绩效,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因历史政治绩效而生,因现实政治绩效而获得广泛的认同,积蓄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政治动力。 魏晓文、苏杭从政党制度构建的角度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构建主要以提升制度效能为思路,跳出了执政—在野、执政—非执政的二元对立,形成了领导—合作、执政—参政新的制度构架,充分发挥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效能。

新型政党制度吸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吸收了西方政党政治理论的合理成分,能够在协调政党与个人、政党与社会和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效弥合了国家与个人的对立,充分发挥了制度优势。同时,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以人民民主为价值旨归,以利益协商整合为主要方式,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为目的,既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又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越性。不论是“人民价值”还是“社会整合”,亦或是“治理绩效”,贯穿于三者之间,并驱动这三者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优势的前提,也是新型政党制度的“灵魂”,没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就是空谈,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证实。因此新型政党制度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五、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意义

学者们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突破了传统的政党理论,对政党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当今世界一些传统的大党、老党在政治发展中遭遇危机,西方一些传统主流政党力量衰退,政党极化现象突出,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却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为世界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理论意义

龚少情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对西方政党制度的超越,具有主要的类型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基于结构关系的类型分析框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突破了西方以“竞选—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政党制度评判标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所主张的异体监督原则。 刘方亮、李广民则指出,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学意义,它集中的表现在: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了政党理论、新型政党制度提升了人民民主的品质,新型政党制度拓展了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新型政党制度还有助于完善中国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方法。

(二)实践意义

新型政党制度应实践而生,能够充分发挥制度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孙信认为,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日益发展,制度日臻完善,效果日新月异,完全可以为解决世界各种类型的政党制度难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政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 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世界意义,不仅在于其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国家政党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对以往各类政党制度的扬弃,也因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概念主题和话语表述,从而使中国政党理论更具说服力、解释力和引导力。 王绍兴从现代化的视角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基于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而产生,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灵活和道义的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提性的理论引导;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新的政党关系,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主导性的制度支撑;由党权、政权、民权构成的党内关系以及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这一关系体系所揭示的民权“本源性”,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目的性的价值牵引;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主导力量,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关键的政治保障。

新型政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是对政党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解決了中国的现实问题,还能够为解决世界政党政治的难题提供思路和方案,因此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对于世界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新型政党制度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将会在制度完善中不断发挥,对于世界的意义将会在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逐步显现出来。

六、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与路径

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主体建设、制度完善和话语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型政党制度完善的方向和路径。

(一)“主体建设”论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包括两大核心主体,即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各参政党,要完善新型政党制度首先要从主体出发,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成为得力的参政党。江岚认为,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确立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其次要拓展新时期参政党的性质和职能,丰富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容。 魏晓文、苏杭认为,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要坚持求同存异,找好历史方位和时空方位,具体要做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好执政基础,牢固执政地位;参政的各民主党派要不断提升参政能力,充分履行参政职能,同时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保持各自鲜明的特色,注意避免成员构成趋同。 修丽和李涛从参政党的角度指出,各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建设就要做到以思想建设为核心,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制度完善”论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框架结构的,因此协商民主就成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要素。孙信指出,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 李书省进一步提出,加强政党协商要从政党协商的认识水平、能力建设和制度化方面入手。 张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政协协商的重要性。 华方正从参政党入手认为,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民主党派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宋春丽也从这一角度出发,指出要加强机制建设,保障民主党派参政的效果,具体要从参政程序的规范化和激励程序的规范化建立起规范的程序机制,要从加强民主党派在立法中的作用和加强民主党派专门性监督机制的法治建设来建立法制化的保障机制。 除此之外,林少红指出,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方面是健全相互监督机制,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的机制体制。

(三)“话语体系建设”论

政党政治起源于西方,许多概念和理论都属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因此一些西方学者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等同于非竞争的一党制,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归结为威权体制的范畴。这不仅仅影响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意义,而且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对此,修丽和李涛认为,要讲好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故事,通过增加理论吸引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的话语体系,通过构建有效传播体系,增强话语说服力。 周福志从新媒体入手,认为我们要善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加大媒体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关注力度,努力壮大朋友圈,运用新媒体讲好新型政党制度的故事。 冯俊则从新型国际关系着手提出,我们要在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观点之外,刘家强认为,不论是从历史选择还是从与西方政党政治的比较中,都可以看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完善和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首先要增强制度自信,这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柴宝勇从新型政党制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要完善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需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新型政党制度的先进性提供丰厚滋养。需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提高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提供政治智慧。需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扩大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力提供精神指引。

七、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取得的成就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术界对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进行了剖析,从整体上把握了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基础,很好地诠释了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土壤、适应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为进一步解释清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和“新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学术界通过对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牢固树立制度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学术界站在理论和现实的高度分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仅实现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与西方政党理论的对话,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进一步构建中国话语提供了契机。

第四,学术界对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新时代更好地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虽然学术界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对新型政党制度内涵的解释不够深入,缺乏解释力。习近平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说,较少地从学理上解释清楚新型政党制度是怎样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代表各种不同利益的政党以及无党派人士为什么能够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紧密的团结起来,作为一项制度安排,新型政党制度又是通过怎样的体制机制避免社会撕裂的。不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就无法窥探到新型政党制度之所谓为“新型”的原因。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政策性研究,或者发展对策性研究,缺乏对新型政党制度做学理的阐释,特别是体系化、结构性的学理构建。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学界习惯于通过比较否定西方政党制度,或者是批评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以证明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这种简单非此即彼的比较不利于解释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要把这一问题说清楚还是得紧扣习近平所说的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即从中国的实际来说明西方政党制度在中国无法生根,无法实现,是通过比较不同政党制度在中国的实际效能和命运来论证在中国社会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更适应中国实际的优势和特点的。

第三,从话语体系来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话语有待进一步丰富。学界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解释要么囿于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体系之中,用西方话语解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么自说自话,完全摒弃西方话语。

(三)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进步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纵深研究,在对新型政党制度内容的研究上,要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不断深掘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容,增强研究的学理性。

第一,加强对新型政党制度内涵的研究,廓清新型政党制度与其他政党制度的本质区别。新型政党制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深入研究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不仅仅需要关注新型政党制度与“一党制”、“多党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关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新政党制度与中国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二,深入挖掘新型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分析要充分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設的复杂历史环境。比如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角度入手分析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在对新型政党制度做充分的政策性解读、对策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理论阐释,更好地彰显新型政党制度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优势。

强化创新意识,不断丰富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起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中国学派。

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当下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最普遍的研究方法,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研究方法很容易走入绝对的“你优我劣”“我优你劣”的学术怪圈。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多种方法、多个角度来分析新型政党制度,比如采用历史制度主义来解读新型政党制度,从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等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呈现出来的特点。

加强交流对话,在对新型政党制度做好基础理论的学理性研究的同时,加强与各国制度的交流对话,讲好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故事。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对西方传统政党制度的突破,是对世界政党政治理论的贡献。因此,一方面要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关于中国政党政治的理论逻辑、论证逻辑和科学的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摆脱西方现在所谓政党体制类型学的划分标准,重建中国自己的政党政治学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借鉴全球学术话语,融合全球学术话语,用世界听得懂的话语解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问题。

注释:

① 邓晶艳、代金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探索》2018年第6期。

② 李胜、谢忠文:《新型政党制度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5期。

③ 朱昔群:《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发展完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7期。

④ 赵妍:《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9期。

⑤ 柴宝勇、黎田:《在“新型”与“传统”之间:影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传统文化因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

⑥ 张师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与历史生成》,《学术界》2018年第11期。

⑦ 王彩玲:《新型政党关系的创新发展与历史经验——基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思考》,《学习论坛》2019年第9期。

⑧ 檀倍倍:《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自觉》,《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⑨ 参见贺良林、朱志霞:《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中国政党制度研究——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⑩ 崔建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中国逻辑”论析》,《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徐凤月、孙壮:《新中国70年新型政党制度的演化逻辑与前景展望》,《江淮论坛》2019年第5期。

余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3期。

田改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何星亮:《充分发挥和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的体会》,《人民论坛》2019年第34期。

王国龙:《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三重属性》,《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2期。

潘信林、陈思琪:《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时代内涵与实践探索》,《党政研究》2018年第4期。

翟桂萍、罗嗣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意蕴》,《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1期。

刘维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考察》,《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3期。

许忠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密码锁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12日。

王济光:《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成熟》,《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1日。

肖贵清:《彰显和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理论导报》2019年第12期。

江岚:《论习近平多党合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6期。

孙信:《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论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7期。

高立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政党政治三大命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3期。

何琪:《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与自信——基于美国政党政治的比较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1期。

王树林、王娜娜:《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新论——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中心的探讨》,《当代世界》2018年第10期。

周淑真:《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基于内涵要义、演进逻辑与结构关系的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7期。

郭文亮:《政党政治良性发展的中国方案——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意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7期。

王洪树:《对新时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多视角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7期。

魏晓文、苏杭:《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及功能优势》,《理论探讨》2018年第6期。

龚少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实践超越及其类型学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刘方亮、李广民:《论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学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王韶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江岚:《论习近平多党合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6期。

修丽、李涛:《践行新型政党制度的时代要求》,《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李书省:《中国特色政党协商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

张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成就、面临问题和完善路径》,《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華方正:《不忘多党合作初心,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纪念 “五一口号”七十周年》,《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宋春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问题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林少红:《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周福志:《善用新媒体 讲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传媒》2019年第11期。

冯俊:《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伟大政治创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4期。

刘家强:《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红旗文稿》2018年第16期。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强调,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

作者简介:唐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陈艾)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论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法律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