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传播路径构建为视角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研究

2020-07-23 11:44车跃丽王斌
新闻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国际传播构建

车跃丽 王斌

【摘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时代课题与努力方向。以有效国际传播路径构建为研究视角,我们要夯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实力,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倡导“平等包容”的国际传播理念,拓展多维立体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

【關键词】国际传播;能力;传播路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川这对新时代我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完善,提出了时代要求,指明了前行方向,寄予了殷切希望。一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需要考察以该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观念为内涵的话语体系的国际接受度与影响力,以及该国当代国际传播实践的有效性。探讨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高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夯实提商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实力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是指行为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它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实力既是衡量国家国际地位、作用和能力的尺度,也是国家借以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国家、民族或共同体利益的手段。国家力量的强弱,取决于国家物质和精神力量的现有发展水平;国家力量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组织、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以及执政党的政策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国际传播能力所依托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获取与提高必须依托于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大与坚实。今天,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强,国际话语权不足,难以在国际社会清晰、明确、有效地表达国家愿望与意志,深究其源,自晚清时代起中国就因国力的衰落而退出国际话语权掌控的争夺是重要历史原因。而当下中国参与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也是各国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与文化力的大比拼。在这场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原本处于弱势的中国必须要不断夯实国家实力基础,在国家实力的不断稳步提升中提高自己国际话语的力量与效率。我们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夯实提高国家实力的社会制度保障;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夯实提高国家实力的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稳步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夯实国家实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中华民族一步步走来,创造了非凡的文明,依靠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特别是从近代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精神。今天,只要我们不断发奋有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就一定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成为国际社会有能力、施影响、负责任的一员。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国际传播依赖于内含特定情感表达与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从传播实践看,国际舆论导向是由国际社会强势话语体系所确定,并以强势话语体系内含的价值观念来选择舆论主题。毋庸置疑,当今国际主流媒体是欧美媒体,特别是以拥有国际语言地位的英语进行国际传播的英美媒体,它们不仅拥有超强的社会整体实力,拥有基于资本主义近代化历史进程的共同价值观,还拥有非常专业的传播队伍、多维度有效率的传播手段,绝对掌握着国际传播话语权,并且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无视甚至排斥异于它的话语传播。因此,中国若不能革故鼎新,囿于现有的国际话语体系,在西方强势话语的钳制下发声,必然无法摆脱被动,国际传播效果则难以改观。同时,提升国家话语权,必须增强本国核心发展理念、国际秩序观念的国际认同力和影响力,积累影响世界的国家“软实力”。只有拥有了影响国际规则制定、国际事务裁定和国际舆论走向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能力才会真正提升。这就要求中国必须通过大力传播建立在傲人国家发展现实基础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国的制度安排、发展道路、精神信仰的广泛认可,使中国核心价值理念占据国际道德制高点,对其他国家形成较强的持续的道义感召力。因此,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当务之急是要构建起能够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努力使中国话语成为国际主流话语之一,登上国际传播的平台。

既然是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它的构成要素即其主要语言符号、内涵核心理念均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要由准确明晰的中国专有词汇语言,诸如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生态文明,改革强军,总体国家安全观,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等,来构成、来表达。这些来自于中国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伟大实践的、富含深刻社会变革意义的、不同于国际社会长期以来被灌输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鲜活的富有朝气的语言词汇、思想理念,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着中国话语的质量。它们所表达的中国致力于国家民族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它们所表达的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理念与国际秩序观念,它们所表达的中国的制度安排、发展道路、价值追求、精神信仰,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基本国格,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勇气,在国际交往中代表着中国的根本道义立场,当然是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的内涵核心理念,是中国在当代国际领域形成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价值“磁芯”,是中国国际话语力量的深层来源,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的现实力量。

三、倡导“平等包容”的国际传播理念

当前国际新闻传播是以西方理论与实践为基准进行的,而在西方新闻传播中长期存在排斥低毁其他文明的“他者化”现象。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他者”是理性精神所构建的价值观与秩序的对立面,“他者化”是指有意识地将与主流共同价值观相对立的负面要素施加于他者而确立乃至固化自我价值认同、获得自我满足感与优越感的过程。长期以来,西方新闻界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新闻的报道,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他者化”现象,而且这种“他者化”又有着权力的深度参与和广泛利用。在报道中,“我们”与“他们”的对立以及“我们”对“他们”的恐惧与厌恶不断展现,将某个长期以来已经在主流观念中形成刻板印象的群体高效率地“他者化”,不断构建不同阶层、不同文明间的“二元对立”。西方的受众浸润于自己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主导价值观念,有意无意地同新闻界一道“他者化”着与自己文化价值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其他部分。

中国当前在国际传播中就面临这样的困境。要从西方国际话语权垄断中突围出来,确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提高话语传播能力,必须要突破西方新闻报道的“他者化”藩篱。其实,西方新闻界也存在着将歧视和刻板成见视为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道德的观点与声音,只不过在现实传播中无法摆脱已经定势成型的“他者化”传播路径。为此,我们应该在国际社会大力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平等包容”文化观,为国际传播界注入有说服力的新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平等对话、包容理解、消除隔阂,这在今天“他者化”痼疾顽劣形势下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基辛格曾将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传播理念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和美国都认为自己代表独特的价值观。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2]这应该是对中国价值观传播理念的赞誉。西方国际传播的“他者化”实践,不断构筑着其自身的合法性与优越性,而且也为这个世界构建了“同一性”“独一性”的陷阱,筑起了国际交流的藩篱。所以,要解决“他者化”问题,必须通过具体的国际传播案例促使其反思“他者化”的局限,审视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时代意义。中国应该大力倡导“平等包容”理念,倡导尊重他国自由独立发展的价值操守;着重阐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价值,推进‘非他者化”的全新国际传播路径,努力形成宽松包容的国际交流文化氛围。這应该是当今中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有意义、有价值、有学术,也应该是有共鸣的尝试。

四、拓展多维立体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

首先,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公信力。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成要素,是中国的发展理念、道路选择、核心价值,具有政策性和意识形态色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鲜活的、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它们。在国际社会传播这些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时,要与国内传播相区别,在清晰准确传播的同时,注意表述方式的选取,创新对外话语表达,用西方社会能理解、较习惯的表述,至少不能在我们开始讲话之初就使其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排斥我们传递的信息。因此,我们要研究西方社会特别是民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要以客观事实为语境开端,以思维逻辑为语境展开,从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多维角度深入阐述我们的理念、愿望与期许,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使外国民众听得懂、听得进。

其次,拓宽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构筑多层面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既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传播,也要注重全球层面、地区层面、领域层面传播。国家层面传播主体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府各级官员、专业外交人员,传播的平台有各种国际会议、双边多边交往、对外文化科技文流与展示,等等。习近平融中国声音于外事活动,彭丽媛的第一夫人外交,都极好地展示了当代中国风貌,提升了中国时代形象,实实在在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全球化的时代、改革开放的进程,使当代中国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国际传播前所未有地发展发达,我们要为这种传播提供更好的条件、创造更广的空间。加快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鼓励高水准的学术交流、民间交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使中国社会和民众成为传播当代中国声音的生动载体。

再次,加强专业传播队伍建设与公民意识培养,提升中国传播的质与量。专业传播队伍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力量,我们要在院校里培养,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在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中培养。多维立体有效的国际传播,广大公民责无旁贷、不可或缺。我们要在全社会培养公民良好的国际传播意识,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审美风范、展现中国当代发展,最大限度“汇聚更多资源力量”[3],提升中国传播的质与量。

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国家实力为坚实的基础,以踏踏实实富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国际传播理念展示、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完善为有效路径。不可否认,当前国际传播格局西强东弱,中国国际话语权被制约,中国声音的传递大受限制。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格局将日益均衡,中国话语所内含的价值观念必然会逐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接受,以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依托的国际传播能力必定会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一一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8-23.

[2][美]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作者简介】车跃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训部副教授,博士。王斌,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训部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国际传播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