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力

2020-07-23 10:08郑珍
锦绣·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播传承

郑珍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内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文化遗产活化和传承方式。

关键词:生产性保护;传承;传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可追溯至1984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随着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全国各地陆续大面积铺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不仅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历经十余年以来,各地“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日渐显露——不少地区的文化部门为了工作业绩,申报了大量的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录入各级名录后,对其后续的保护和传承明显不够甚至完全置之不理。為此,国务院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间隔时间由两年延伸至三年,甚至目前的不定期——第一批公布时间2006年,第二批公布时间2008年,第三批公布时间为2011年,第四批公布时间为2014年,第五批于2019年开始申报,截至目前还未进行公示。可见,对项目的保护问题终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却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护,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存,措施主要有认定、记录和建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是保护、保存工作的起点;一旦经法定程序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方面就应当进行登记、记录。只有进行记录,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形态化,便于建立完整档案,便于保存,便于日后的研究甚至传承、传播;接下来便是按照档案法的要求,收集、整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图片、资料等档案材料,对其妥善保护、保存、管理和利用,防止损毁、流失。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第三条规定,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才进行保护,措施为传承和传播。传承具有相传、承继、延续等含义。主要针对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传播下去,避免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传播具有公开宣传、广而告之、发扬光大的含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展览、展示、课堂教学外,各种信息网络、移动电子媒介等现代传播方式,已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三、文旅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去年起,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联姻牵手”,走进景区,活态展示,更好地释放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同时也为旅游增添了更多精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不仅能让文化留住游客,还能让游客带走文化,而这些景点所具有的特殊历史价值和难以估量的文化精神,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精神的滋养。

昌吉州有多个“非遗文化”主题特色聚集区,近年来一直在非遗文化方面深耕细做,以活态展示非遗文化的方式,推广我州的非遗产品、美食和文化。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示展销”活动,先后在各县(市)进行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化推广;每逢传统节气,都会开展相应的节气文化展演活动。通过这些非遗文化活动的举办,让来到各个景区的市民游客游览美景、品尝美食的同时,更品味到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生产性保护平台上,有传承、有发扬、有收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历史的活化石”,在全域旅游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融合为主旋律的理念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体验需求,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内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文化遗产活化和传承方式。“非遗+旅游”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和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旅游发展,用旅游发展来提升和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这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也给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树文、信春鹰、袁曙宏、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265

[2]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111

猜你喜欢
传播传承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