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话古瓷

2020-07-24 06:03朱兵
收藏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音译青花纹饰

□ 朱兵

图1 马家窑文化 陶旋纹壶

笔者“入行”瓷器收藏时间不长,但经过不断的学习,也多少有了一些心得。我们国家经济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带动考古和文物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对于古陶瓷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可以说现在对于古陶瓷,至少是古代瓷器的知识系统已经基本固化了。

随着收藏队伍不断地壮大,我们的这个知识系统也应当有精细化的要求,使其更加科学、严谨。作为“行内”的新人——也正因为是新人,才容易发现一些问题,而老行儿们早已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了,每每在触及陶瓷术语、名称时不屑于“咬文嚼字”。但我还是希望和大家探讨我在学习中碰到一些“小”问题。

瓷器中有一种器型叫“四方窝角碗”,还有“窝角方盘”等,清代及民国类似这样的器物还是比较多见的,现在各个拍卖会上时有出现,令人不解的是几乎所有拍卖图录都把“窝”写成“倭”字,要知道这个“倭”在字典里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指日本、日本人,而“窝”有“使弯或曲折”的意思,大范围地出现这样的错误,可能就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或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吧。

在众多瓷器中,圆器占了大部分比例,圆器有一种装饰方法,就是“旋纹”。百度上对“旋纹”的解释是:“彩陶纹饰,又称‘涡纹’‘旋涡纹’。呈螺旋状。”在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中就已经出现(图1),后来西周也有类似的纹饰(图2)。需要注意的是,图中所呈现的是“涡纹”,如同百度的解释,问题是我们当初就不应该把它命名为“旋纹”,而应直接叫做“涡纹”或“漩涡纹”。另有一种命名为“弦(xián)纹”的纹饰(图3、图4),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图4 清雍正 炉钧釉弦纹尊

图2 西周 原始青瓷旋纹盘

弦纹是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作细而长的线条形,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

弦纹广泛应用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到了商周时期,依然比较强调弦纹在陶瓷器上的装饰作用。春秋灰陶器上以宽旋纹作为主要纹饰。汉魏以后各代,陶瓷器上弦纹运用绵绵不息。北朝时期的青瓷瓶、壶、罐类器物上也以长凸弦纹为主要装饰,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图3 南宋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图5 明早期的瓷器圈足

图6 清早期的瓷器圈足

笔者认同把“旋纹”等同于“弦纹”的说法,但绝不接受把“涡纹”或“漩涡纹”称为“旋纹”,它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困惑和迷茫,以至于把这样的困惑和迷茫一直传导下去。更有甚者,经常看到在各种书籍和文章中,有用这个“玄”字的,用“玄纹”难道是表示“深奥的纹饰”吗?当然不是,同音罢了。

同样,把工艺名称文学化的当属“娇黄”,把它形容为“娇嫩的黄”。其实这是对当时上釉工艺的不了解或是故意曲解,借以抬高弘治黄釉瓷器的身价,实则应为“浇黄”,就是在上釉时用舀子将釉浇到器物表面的一种方法。在其他领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原因也仅仅是“不屑于纠小错”,任由其以讹传讹。

圈足很早就出现于我国的陶瓷产品中,有这么一个词经常被人们提及,尤其是玩瓷片的朋友,那就是“挖足过肩”(图5、图6)。笔者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就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这要是个碗或者盘子,也还说得过去,因为它们本身就不存在“肩”,而这要是个瓶子或罐子,“挖足过肩”就把底挖穿了,岂不都成了水管了!笔者建议用“挖足过踝”这个词,这样相对来说对瓷器的“刑罚”也比较轻。

轧道粉彩瓷始创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镇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也称为“耙花”,它的工艺是先在白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锦地),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凹纹,从凹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最后配以花鸟、山水或开光等图饰。而很多地方把“轧”道写成“压”道,这个“压”字明显与工艺不符。

青花瓷在陶瓷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青花的各种青料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有一种青料叫“苏料”,不管叫“苏麻离青”还是“苏尼博青”都是外来语的音译,由于时间久远,这个名字是从哪种外语音译来的无从考证,这也就算了,毕竟是外国的名称。可是所谓“平等青”,那是地地道道的国产青料,有些专家还无法解释它的来源,感到名字奇怪呢,其实这主要是方言“陂(皮)塘青”的音译。“陂塘青”产自江西乐平,是明代成化、弘治时期使用的主要青料。我第一次错读这个“陂”字为pō(坡),是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老师的课上,老师纠正了我,后来查了一下字典,标准读音是bēi(碑)。但这个名词出自江西本地,我们应该以江西人的发音为准。“平等青”既然明显是从方言音译来的,笔者认为今后应该取消“平等青”这种说法,当回到最初的名字“陂塘青”(明代文献便用的是这个词),以还原其本来面目。

更不可思议的是“斗彩”这个词,这是一个出现比较晚的名词,清代才出现。其工艺是先用釉下青花勾边,罩釉,烧好后,再用五彩填色后二次烧成。问题是在它的解释上,很多专家都解释为“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争奇斗艳”,这种解释实在无法令人信服,明显有臆想的嫌疑。“斗”字在字典里本身有“拼合”的意思,一位江西的老师说这个字在当地有“拼装”的意思,因此“斗彩”应该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合成完整的图案”的意思,我认为这才是这个名词的原意。

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不是要挑战权威,只是想呼吁国家在这个方面出台一些规范,在文物研究、古玩收藏领域用词方面形成一个可靠的标准,同时对于我们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承也大有益处。瓷器产生于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明的国家,我们至少在这个领域应该掌握话语权,不要再出现“磁州窑”命名和“至正”大瓶之故事,这也是对我们这些所谓“涉行人”的基本要求了,要做到这些,就要从这一点一滴做起。

猜你喜欢
音译青花纹饰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青花·木 产品设计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如何制作器物纹饰展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