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24 02:07赵志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8期
关键词:腺样体鼓膜内窥镜

赵志峰

(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属临床发病率极高的听觉系统疾病,可导致患儿产生听觉下降、耳阻塞感、耳腔内积液、耳鸣等症状[1]。临床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以保守治疗、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等方式,如患儿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蔡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大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伴有腺样体肥大,为此治疗期间需切除腺样体,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72例该疾病患儿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展时间段2018年11月~2019年11月,研究样本数量共计72例,全部患儿均符合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36),研究组患儿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3~9岁,年龄均值(6.69±1.63)岁,对照组患儿中男15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4~9岁,年龄均值为(6.75±1.85)岁,常规资料(年龄、性别)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本次研究结果无影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鼓膜置管虹吸引流术,患儿麻醉方式为静脉复合麻醉,利用直径为2.7 mm耳内窥镜,将视角设置为00,于患儿鼓膜前下象限放置内窥镜,鼓膜穿刺针与通气套管连接,穿刺2次,穿刺位点距离邻近,完成穿刺后留针,膝状镊子沿穿刺针置入通气管内,使其两端分别位于鼓室内及骨膜表面,并于鼓膜切口处固定。将积液利用吸引器反复抽吸,如患儿积液过于粘稠,可灌注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注射液稀释积液后完成抽吸。

研究组患儿治疗方案为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与对照组患儿操作相同。腺样体切除需将细导管经鼻导入,经口导出,使患儿鼻咽部位充分暴露,利用鼻内镜在直视状态下将腺样体组织完全切除,切除深度达咽后壁即可,术中操作避免损伤咽口及双侧圆枕。

1.3 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感染率为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检验方法为x2检验,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如P<0.05,则两组数据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 果

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感染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感染率[n(%)]

3 讨 论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与腺样体肥大相关,中耳内部空气吸收后在患儿体内形成负压,且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进而产生黏膜组织静脉扩充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患儿中耳内存在大量积液并产生相关症状。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儿经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其主要优势为图像清晰,创伤面积小,可准确定位患儿病变区域,也可对中耳内部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有助于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减少对患儿骨膜及外耳道造成的损伤[2]。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的重要原因,可导致患儿耳内产生鼓室负压及机械功能障碍,也可引发细菌病毒大量滋生,为此在治疗期间需将腺样体切除,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术后不良反应。

由此可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采用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腺样体鼓膜内窥镜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鼓膜穿孔会影响听力吗?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