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全方位护理的效果观察

2020-07-25 13:50陈明玉罗俏娟谢志琼谢小练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评定量表有效率脑梗死

陈明玉 罗俏娟 谢志琼 谢小练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 529500

近年来,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多,有着发病急、病情严重、致死率高的特点,易引发肢体功能障碍与吞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1]。因此,亟需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与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对比和分析了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与全方位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2 例,在充分告知患者研究目的与具体情况的条件下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A 组41 例和B 组41 例,其中A 组患者男25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63.1±2.1)岁,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24 例,中学10 例,小学及以下7 例;B 组患男24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65.4±2.1)岁,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23 例,中学9 例,小学及以下9 例。纳入标准:本研究中所选患者住院时间均>1 周,发病时间均<12h;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不全与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 组行常规护理干预,A 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1)评估病情。通过专业的护理小组培训,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2)诊断。根据评估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其他并发症,并根据实际病情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护理方案。(3)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因为病情治疗周期过长,大部分都抱有负面心理情绪,导致患者抑郁、情绪低落。医护人员还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家属参与进患者的心理管理当中,积极疏导患者的心理,与患者交流沟通,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共同为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语言沟通技巧,避免家属与患者发生语言冲突,向患者强调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患者病情的管理能力。(4)健康宣教。相关护理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全面贯彻健康宣教,向脑梗死患者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让脑梗死患者了解并掌握预防良好心理状态与健康意识对病情治愈的重要性;为脑梗死患者提供定期的知识讲座,加强脑梗死患者的身体素质养护自理能力;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大部分都缺乏对病情系统性的了解,导致脑梗死患者没有积极的配合治疗,因此,需要建立健康咨询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交流沟通渠道,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护理理念[2]。(5)生活、饮食护理。指导患者的正确饮食与生活指导,有针对性的定量增加患者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吸收,提高患者机体水平。(6)用药指导,根据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并随时监测患者病情状态并对用药剂量作出相应调整[3]。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具体的评定标准如下[4]:显效表现为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的发生;有效表现为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的发生率大幅降低;无效表现为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控制或发生恶化,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发生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的概率高。(2)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生活质量评分与病情改善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病情改善评分越高[5]。(3)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价,包括疾病知识掌握、遵循合理饮食、基础生活行为、自我病情监测等。(4)对两组患者进行应对方式评定量表,分析患者的积极态度评分与协作态度评分。以上均采用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代表应对能力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A 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68%,B 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0.48%,A 组患者体现出更佳的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相比于护理前,护理后A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病情改善评分明显提升,与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评价比较

A 组疾病知识掌握、遵循合理饮食、基础生活行为、自我病情监测均优于B 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A 组体现出更佳的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s,分)

组别 生活质量评分 病情改善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A组(n=41) 45.52±0.42 76.56±0.78 224.354 0.000 34.72±7.58 58.45±10.49 11.741 0.000 B组(n=41) 45.49±0.37 66.05±0.98 125.676 0.000 34.69±7.92 45.12±11.05 4.912 0.000 t 0.343 53.729 0.018 5.533 P 0.732 0.000 0.986 0.000

表3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评价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评价比较(±s,分)

组别 n 疾病知识掌握 遵循合理饮食 基础生活行为 自我病情监测A组 41 90.45±1.00 91.45±1.01 92.34±1.06 93.01±1.00 B组 41 70.25±1.60 72.23±1.40 73.02±1.10 75.21±1.00 t 11.256 9.451 8.224 16.248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4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定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定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积极态度评分 协作态度评分A组 41 95.21±2.65 97.14±2.32 B组 41 87.12±2.35 88.42±2.74 t 22.254 18.368 P 0.000 0.000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若未经过及时的救治,会导致患者缺血性脑坏死或脑软化,进而引发患者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脑梗死,严重甚至会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7-9]。脑梗死死亡率极高,病发后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与吞咽功能障碍等,且病情延长治愈会导致患者出现智力减退、脑血管性痴呆等并发症,危害极大[10-12]。全方位护理运用心理护理,从影响因素的角度上施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举措,大幅降低各因素对患者身体机能的影响,纾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治愈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从而实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肢体障碍的目的[13-15]。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相关临床指标、自理能力评价、应对方式评定量表、患者的预后情况,A 组护理成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原因在于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护理照顾,包括评估病情、诊断、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生活与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不仅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与诊断,同时能够根据评估与诊断的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照顾,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因而能够使其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猜你喜欢
评定量表有效率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BI评定量表在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功能状态评估及护理分级确定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很有效率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
《品德与生活(社会)》利用评定理表对学生进行测评初探
My Father
忧郁症的自我评定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