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叔元对清朝国子监的教育改革及其现代价值

2020-07-27 15:58袁恒之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改革

袁恒之

摘    要: 清代,国子监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教育理念和方法代表中央政府的意志。本文以《翁铁庵年谱》中翁叔元的自叙作为研究基础,从教学制度、教育管理等方面入手,整理分析翁叔元任清朝国子监祭酒期间的教育改革主张,批判性地感悟其對于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 翁叔元    清朝国子监    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

清朝国子监兼顾招生办学和教育行政的职能,重视教育管理活动。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翁叔元担任国子监祭酒。作为国子监教育管理的主要领导,翁叔元结合自身经历,通过观察反思,对国子监现存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并在自撰《翁铁庵年谱》中进行记载。通过权衡他改革措施的利弊,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启发。

一、教学制度改革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制度与形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效率高低。翁叔元提倡古法,在人才选拔与礼仪活动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一)人才选拔制度

清朝时期,国子监作为中央最高学府,承载着为朝廷培养精英人才、输送优秀官员的重要任务,在科举制度下为维护国家统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公正高效地选拔人才,即选择优质的选拔制度,是官学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良好的选拔制度有利于人才的涌现。反观翁叔元所处时期的官员选拔,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夫直省一州一县之学,尚每岁得贡士,岂堂堂太学为万国首善之地,顾不能贡一士于廷,反出州县学下[1]?

从西汉汉武帝设立太学以来,太学始终是历朝历代人才的汇集地,足见中央官学的权威性和先进性。但到了康熙时期,根据上述翁叔元记载的人才选拔状态可以发现,中央的官员举荐效率已明显低于地方。翁叔元认为,清朝国子监教育的一反常态必然与人才选拔制度的落后密切相关,深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监生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到位,需进一步加强以简拔顶尖精英。于是,他借鉴顺治时期旧制,在上奏学政疏中提出复行积分法的主张:

我世祖章皇帝时,尝循旧制,令国子监每月一试监生,拔其尤者置一等,积十二一等为及格,即送廷试,授之以职,名曰积分。……旬会月课,以帖经觇其理学,以射策试其经济,以诗赋观其淹博,拔其殊才,充贡送部。照世祖章皇帝时定例,分别录用。……可致菁莪棫朴之盛再见今日矣[1]。

早在顺治十五年(1658),满祭酒固尔嘉浑就曾奏请积分之法:“令监生考到日,拔其尤者许积分;不与者,期满咨部历事。积分法一年为限。常课外,月试一等与一分,二等半分,二等以下无分。……积满八分为及格,岁不逾十余人”[2]。主张以持续的积分考核评选优秀监生走上仕途。该建议得到顺治帝的认同,并顺利实行了一段时间。

翁叔元请复积分法的目的是“储真才以备实用”[1]。翁叔元提倡培养实用型人才,旨在为国家做实事。科举出身的为官者大多只注重科技知识的学习,为官能力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国子监教学目标上带有些许经世致用的理论意味。但归根到底,“实用”实际是为了提高监生科举应试的考中率,从而提高国子监声誉,开拓学生求功名的前途。单从制度本身来看,积分法不仅注重学生为官能力的锻炼,还兼顾提高文化修养、开发生活技能的作用,是培养“全才”的最佳方式。此外,该制度能通过阶段性考核将学生的成绩量化、累计、追踪,有利于教官教学活动开展;对学生来说,虽然学业任务繁重,竞争的紧迫性也加强了,但更能督促其端正学习态度、自我激励,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效率最优化,达到“菁莪棫朴之盛”[1]。

积分法最终并没有被康熙采纳认可。对此,翁叔元的看法只有短短一句:“以久废之典,难猝行也”[1]。诚然,复行旧制这一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倒退性,违背发展的主旋律。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翁叔元没有认识到国子监丧失人才优势的根本原因:清初,朝廷对官员的需求量大,在科举取士的大环境下,“随着进士数量的不断增长,有限的官缺被进士、举人优先获得。监生肄业后直接参加廷试的比例越来越小,出路越来越受到限制”[3](88-92)。官缺数量的急剧减少,导致生源仕途壅塞,科举制度导致的社会弊端显然不能通过积分法这一单纯提高人才质量的考核制度而得到缓解,且这也是当初积分法被废除的原因所在。所以,复行积分法的改革主张是不具有全局意识的,国子监人才选拔的堪忧势态并不会因此得到彻底的改观。

(二)礼仪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教的培养。清朝沿袭前朝旧制,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儒家讲求“礼治”,达到教化众人、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因此,学礼向来是各类学校教化学子的重要途径,国子监作为中央最高学府,礼仪制度必不可少。翁叔元以科考起家,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礼”的认知十分深刻。他坚信“太学为敷教起化之地”,当下国子监威仪渐习简陋,容易导致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学习态度随之走向散漫,这是中央官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翁叔元认为,国子监教育改革必须加强礼仪学习,他提出了“令诸生习礼,以肃观听”[1]的建议:

窃照臣等每月朔望日诣文庙,行释菜礼,旧设礼生祼献赞礼,诸监生随徒行礼。……臣请拣选六馆之士学行兼至娴习礼仪者十二人,充太学礼生,照旧例,三年期满,咨送吏部,加等录用。仍严立规条,令八旗学生、满汉官荫监生于朔望日齐赴国子监,随班行礼毕,以次升堂讲书,演习揖让进退、周旋之节,以驯其气质[1]。

从上述材料可以了解到,为改变国子监媟慢礼教的现状,翁叔元提倡恢复赞礼,选拔礼生,设置升堂讲书仪。其中,礼生在顺治时期是“负责教习和赞相礼仪的专门人员”[4](245-247),后礼生停选,不再作为中央设置的一种职位。翁叔元恢复国子监礼生的职业性,并在期满后送吏部加等录用,不仅将“礼”的地位大大提高,还拓宽了国子监学生的仕途出路。总的来说,这些改革措施将礼仪活动和教学活动更加紧密结合,使教学环节越发严谨,学生行为趋于规范统一。

祭祀是中国礼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翁叔元在《翁铁庵年谱》中详细描述了礼仪制度改革被采纳后国子监行释菜礼的过程:

凡朔望日,东西厢率满汉监丞以下、典薄以上各官诣文庙,丹墀北向立,诸监生、官学生序立于下,礼生赞三跪九叩头。祭酒升阶诣先师案前三进爵,俯伏,兴。出,下阶入班复行礼[1]。

释菜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尊师教育,古代凡始入学,须向先师行释菜之礼,以苹蘩之属奠祭。《礼记·学记》提到:“大学始敦,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学生需身穿吉服,向先师行三跪九叩之礼,以树立敬畏之心和向学之志。释菜礼不用牲牢币帛,只“一献而已”,古人称之为“礼之轻者”,但礼轻情意重,意在让学生从古礼中感知尊师重道之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推动国子监礼教建设。除此之外,释菜礼在清朝作为官方祀孔仪式发挥着作用,甚至更加日常化,在上述资料中有明显体现。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始终怀着尊师、尊儒的思想理念,无疑能树立良好的学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最后达到稳固清政府统治的政治目的。

按照翁叔元的教学礼仪改革措施,国子监还设置了六馆之士升堂讲书的礼仪。《翁铁庵年谱》对该仪式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包括各级教习人员和学生的位置、朝向,礼生人数、分工及引导内容,“整齐严肃”牌、讲鼓等礼仪用具的使用等,整个过程庄重严肃,按部就班,秩序井然。

左友长一人引该助教捧签筒,置祭酒案。……祭酒掣名签付左侍直,左侍直唱:某生出班讲书。左友长引某生诣祭酒案前拱立,祭酒命讲某章,左侍直展书以待。讲书生三揖,高声立讲。讲毕,一揖退出。方左引班唱率性堂时,右引班即唱:修道堂入讲。诣司业案,一如东厢仪。六堂以次。讲毕,典簿厅鸣钟,师生各退[1]。

讲书仪式过程复杂,参与角色众多,整个仪式的隆重程度可谓“声容仪节之盛,近今以来所未有也”[1]。规范的讲书秩序使学生不得不重视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水平,有利于国子监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过于频繁而盛大的礼仪活动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迫,使他们的学习观念趋于扭曲。与此同时,“随着不断强化教育机构的礼仪功能,教育机构、教育制度逐渐成为形式”[5](89-90),国子监的教育性质日渐丧失,为其最终走向衰亡埋下了伏筆。

二、教育管理改革

翁叔元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主要抓住学生和教师两大群体展开,以“严”为主,约束师生的行为。

(一)学生管理

清朝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文字狱”盛行,因此清朝时期的官学学规,偏重对学子思想行为的规范和限制。中央政府对学生管理高度重视,还特别颁布了在学生员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训令条文,如顺治年间的《世祖章皇帝钦定卧碑文》、康熙九年的《圣谕十六条》等,制定了对学生着装、言谈、礼仪等各方面的管理条例,内容详尽严格。但这些官方学规的实际实施效果却不尽相同,翁叔元从直省提学官校士的行为中观察反思,看到了地方学校对学生的文义行谊考核的严格与规范,认为国子监学生“不过入监一试,期满一咨,祭酒司业登记名姓而已”[1]的学习状态过于松弛,学校对学生的惩罚力度太低。因此,他主张学习地方学校管理方式,加强戒董之法:

臣请自后诸监生有素行不端,悖违条教者,或臣等访知,或该地方官申报,或被害人赴臣衙门告理,廉审得情,即行黜革。而懒惰废学者,亦分别惩治。如此,则人人知所儆戒,而臣等得行其督率,于以扶进入才不难矣[1]。

《尚书》云:“戒之用休,董之用威。”自古师儒之官,必用戒董之法,即讲求陟罚分明,严慈并济。翁叔元推崇古法,是对政府颁布的“训子弟以禁非为”条例的认同,他主张将严查惩治放到学生管理的重要位置,增强学生在校的自我约束力,提高求学积极性,达到国子监扶进人才的最终目的。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翁叔元科考出身,在清朝的思想高压之下,科考形势十分严苛,文人的仕途竞争越发激烈。翁叔元早期经历过异籍排挤、因首义有“进退存亡”语,触忌讳被抑置名次等,无疑对他主张严学的治学态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改革思想与中央教育思想一致,该改革措施很快得以实行。翁叔元在《翁铁庵年谱》记录了杜士玮违反学规的案例,彰显“严学规以惩不率”的正确性、权威性和群众认同感:

泺州监生杜士玮者,……尽坑主赀,援例入监。又为伊子杜棠捐纳教论,遂逞逆谋中伤其主,坐以窝逃,主愬于雍。余为移文直抚,抚下其事于州,州刺史集诸士庶于明伦堂,正主仆之分,而士玮悍然辱骂其主。州之人士噪而起,士玮逸去。州刺史以其状申国子监,于是士玮始惧罪……叔元执其仆,出疏纠之,下直抚。……狱具,士玮死狱中,舆论大快[1]。

杜士玮一案是违反学规的典型,从翁叔元对此事的叙述中,不仅能看到严学规后对违规监生的惩治力度之大,还能看到中央到地方层层管理的秩序严谨。就此案来看,学规的改革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震慑违规学生,减少学生的不率行为,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巩固了国子监的教育权威地位。

(二)教师管理

清代国子监对教师的管理一向严格,国子监教师对上必须尽忠尽职,对下必须发挥表率作用。由于翁叔元早年间以塾师为业,与大量不同的学生进行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教师经验,且在为师期间,他始终自律自省,秉持师道,培养了申含吉、李松如等优秀学子,得到了申梅江、苞九等多人举荐赞赏。因此,他成为祭酒后,尤其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行为,首先要求革除国子生入监向教师馈遗的不成文规定:

生徒执贽于国师,礼也。然昔之国子生,皆富室子弟,今之入雍者,强半贫士。……我辈幸际斯时,不仰承圣主作人至意,鼓舞乐育之,而索诸贫士区区之贽,主上即不我责,谓寸心何?不如因而革除之[1]。

从翁叔元的观点中可以了解到,一方面,革除该习惯主要是对不同监生家境的理解关切,另一方面,更能防止教师中出现“射利辈”的现象。据《翁铁庵年谱》记载,此前教习官缺,许多候试者为名利而来,营求请托不断,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会对教师的为人师表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的三观发展偏离正轨。翁叔元的改革正是为了净化教师群体,杜绝教育的不纯粹性,为国子监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综合种种优势,该举措最终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对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启发

教育在继承和发展中前进,每个时代的教育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翁叔元作为当时清朝最高教育部门的总管理,他的改革理念必然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站在现代的立场,以批判的角度看他的改革,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对现代教育的思考。

(一)提高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效率

翁叔元倡导的“积分法”对现代教育考核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长期累计量化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可以更好地筛选出知识型人才。同时,积分法下激烈的竞争环境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涌现。但积分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只针对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无法考核学生除科目学习以外的个人发展状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大环境下,积分法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人才的选拔首先要看到人才的培养是长期性的,且人才是多领域的;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可持续追踪的方法,开发学生的特长领域,培养学术型、技术型人才。

(二)端正师生关系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氛围能提高教育质量。除了教学设施、自然校园环境等因素外,教育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是决定学校学习氛围的重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作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两大群体,交往最密切频繁,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翁叔元严礼仪、学规,重视形式与惩罚,使学生体悟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此时教师的地位始终高于学生,且教学过程死板拘谨,这从今天的教育视角来看有弊端。现代教育的重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建构学生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从不平等走向平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严而不过”的治學态度

在翁叔元的教育改革措施中,始终秉持着“以严治学”的态度,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约束。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的严谨,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损害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还未形成成熟的三观,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以鼓励为主,惩罚为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严格也需要张弛有度,否则,严师不一定必出高徒。

(四)教育去功利

针对“射利辈”的营求请托,翁叔元主张“去功利”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这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名利的追求是个人主义观发展的结果,教师“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对立起来,导致教师过于重视自身利益获取,忽略集体的利益,造成轻社会重个体的状况”[6]。这要求教师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树立纯粹、远大的教育观,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站在社会集体的立场上,实现职业的真正价值。

总之,翁叔元对清朝国子监教育的改革主张具有时代意义,在阶段时间内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些理念为中央官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但也存在利弊。翁叔元以清朝官方教育领导人员的身份做出的教育改革理念,对现代教育研究尚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翁叔元.翁铁庵年谱[M].常熟图书馆馆藏抄本.

[2]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王培军.晚清国子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

[4]刘永华.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00).

[5]罗仁洙,李中琴.清朝国子监礼仪职能考略[J].兰台世界,2015(07).

[6]盖逸馨.价值多元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基金项目:2019常熟理工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翁铁庵年谱》整理与现代阐释”(编号:XJDC2019167);2019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虞诗话》整理与研究”(编号:201910333044Y)。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教育改革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承继传统,完善教育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