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中的角色定位

2020-07-27 15:58林晶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林晶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9年3月举办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辅导员要发挥工作特色,创新教育方式,坚持教育原则,系统化地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职学生日常管理之中,提高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

关键词: 文化自信    职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是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实力量。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举办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文化自信位于基础位置,是更深厚的自信[1]。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教育者研究的热点话题。辅导员作为国家党委领导下实现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线工作者,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落到实处,并切实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透视

1.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近两年有不少学者关注并做了调查研究,在各自的研究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但认知不足,对革命文化认同度较高,但缺乏文化实践行为,对社会主义文化持积极态度,但文化建设度的参与度不高[2]。

2.相关原因探析。

第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抵御危机的过程中,文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制约着中国社会的思想进步和精神解放,于是开始了一次次文化梳理运动,影响比较大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入了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的理念,以抵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腐朽、专制的思想,例如君臣观、父子观等。虽然对精英分子,这是一场思想革新,但是对于普通群众,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不好的”这样的误会。新中国成立以后,学者界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改造旧文化,消除旧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重获新生,但一场“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上的割裂。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面对我国贫穷落后与西方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差距,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中包括对文化的不自信。,这样的情绪,影响到一些大学生。

第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更多地发挥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削减综合性大学,增加理工科类大学,社会上掀起了一种“学技术报效国家,学文百无一用”的风气。

第三,教育体制的影响。由于以应试、升学、就业为导向,家长从幼儿园开始为孩子谋划如何赢在起跑线上。某些学校把升学率放在首位,升学考试之前,美术课、体育课都成了主课老师瓜分的对象。这样的失衡,导致学生文化素质的缺失。现在,教育体制正在改革,教育界大力推崇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长期的“追分”思维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可行性分析。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么》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的民族魂从未丢失,论埋头骨干,古有苏秦,今有焦裕禄;论拼命硬干,古有移山的愚公,今有铁人王进喜;论为民请命,古有狄仁杰,今有孙中山;论舍身求法,前有玄奘,后有谭嗣同,这些人格化的榜样人物是文化瑰宝,更是民族魂所在,因此,民族魂不会丢失。但是,动荡的年代已经过去,国家稳定和平地发展了几十年,经济繁荣,社会气氛祥和,国际文化交流密切,青年人的生活风平浪静,没有机会零距离接触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和案例。

欣慰的是,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不难看出青年人对文化复兴的渴望。例如,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网友的热议中,既有对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的遗憾,又有对本民族曾经拥有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日本向中国捐赠口罩的附文,引发了重温古诗词的热潮。在这次疫情中,中国政府展现出来的强大的控制力、高效的执行力,中国人民对隔离的自觉配合,4.2万医护人员的英勇逆行,又一次让青年人心中热血沸腾,有什么东西在呼之欲出,都是民族魂的当代体现。文化自信具有时代性,从时代的角度说,中国的文化自信自古就有,现在是进一步确立的关键时期。

二、辅导员视域下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中的角色定位

如何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借助当下社会发展的星星之火,燃起高职大学生的精神草原,从辅导员的角度,应当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落到实处,与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紧密结合。

1.教育方式推陈出新,发挥特色。

在教育方式上,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手段,放弃说教式。从教育者自身特色出发,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看到青年人对勇敢、拼搏这些美好品质的渴望。因此,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相信当代青年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变,需要强化契合他们内心触发点的教育手段。

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每个辅导员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要找准自身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例如,工作经验丰富、成熟稳重的辅导员,可以做学生值得信赖的睿智长辈,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看法,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加强运用。气质亲切,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哥哥姐姐式辅导员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些话题,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配合设置一些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深入了解、践行文化精神。初入职的辅导员更可以与学生共成长,组建“学习邦”,设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习讨论,在丰富自己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用自己的學习带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总之,辅导员要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采用他们能够接受且愿意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挖掘、固型自身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发现和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追求的美好品质的凝练。

2.教育内容把握坚持基本原则。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辅导员要把握三项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原则。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虽然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但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是科学的方式,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形势,用历史的、辩证的、结合实践的方式重新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和现代性转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更易于为大学生理解。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的成果,因此,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曾做多次阐述,曾提到,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可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可。

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式继承,重点在于创新。让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深根发芽,最大的难点在于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耦合。既要坚持文化中的精髓,又要让精髓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赢得大学生的认同,需要更深入地结合形式,离不开每一位教育者的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3.教育结构系统化。

教育结构上,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宏观上从国家党委教育方针的制定,到高校具体政策的形成,到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到辅导员的学生日常管理,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大学生德育工程。微观上,从辅导员的工作角度来看,作为党委领导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主要抓住课后教育这一阵地,应该有体系地结合学生大学生活实际,将文化自信培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坚持以文化人,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一是培育内容的系统化,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面对的不同任务,将中国优秀文化有针对性地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实践,以解决当前矛盾。例如,将新生的入学教育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爱国主义相结合,以报国情怀激发学生在入学之初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入学一段时间以后将人际关系教育与“讲仁爱、尚和合”的修身养性之道结合,在满足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需求的同时提高个人修养。在网络文明教育中将“崇正义”“求大同”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理性看待网络上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对中年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匠人精神”结合,以就业指导为契机,引导学生形成“专注、务实、敬业、责任”的珍贵职场品质。

二是培育载体系统化。不同于其他教育环境,高校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育载体多种多样,有征文、党日活动等思想教育类的,有宣传栏、网络媒体公众号等宣传类的,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类的,还有科技节、科技竞赛等科技创新类的,效果不一。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就同一主题,采用不同形式,多管齐下,形成培育合力,以强化培育效果。例如在疫情期间做学生思想管理工作时,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做好疫情防护相关宣传工作;以网络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自由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话题,引导学生配合疫情防控;以“慎独、日新”为主题,引导学生利用疫情宅家的机会,学会独处、思考、反省,提升修养。

三是培育环节的系统化。从知识点的学习到感悟到实践,实践后再总结,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辅导员在设计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育时要讲究逻辑性和完整性。例如,广西师范大学经过探索,形成了经典诵读、文化体验、课程学习、公务服务四大模块,依托课程、文化、活动、传媒四大载体,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典礼贯穿始终,有效激发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认同度,提高学生的践行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3/t20190318_ 373973.html.

[2]郝桂荣,等.大学生文化观现状及树立文化自信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