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

2020-07-27 15:58杨诗怡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杨诗怡

摘    要: 当前,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新局面,对大量高素质技工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工匠精神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职校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能力上却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工作准则,从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校园课程和现代学徒制四个载体入手,做好阵地建设。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载体构建

为何现代国家越来越将工匠精神视为国宝?正是这种代代相承的工匠精神,才让日本拥有世界最多的长寿企业,至今日本仍有超过一万家百年企业在经营,才让德国企业拥有世界最多的隐形冠军[1](71-73)。2018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1418所高职院校,每年送出三百多万的毕业生,在校生1100多万,人数达到高等教育的40%。高职院校是产生“大国工匠”的摇篮,必须重视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背景诉求

新时代,我国踏上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台阶,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带来的是产品革命、技术革命、效率革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全民消费升级已然发生。这背后隐含的是对人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的呼唤。各行各业都紧缺既具备高度专业能力,又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的工匠。工匠精神已被写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与此同时2018年“思修”教材新增了工匠精神的板块。

从2019年高职院校新增专业中可以看到,以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称为香饽饽,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新兴产业是当前阶段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且面临庞大的人才缺口,呼唤更多行业工匠的出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就业型人才,在新开专业的同时,更要担负起让其成才的职责,能在毕业后迅速投身于新兴产业建设,工匠精神应当被放在重要高度考虑。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观面临的问题

日本的工匠精神表现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日用品也要精雕细琢,做到他人无法轻易逾越的地步,德国的工匠精神表现为对细节和严谨的追求,不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两国工匠精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大批量生产时代对无数工艺细节的关心,对产品高质量的呼唤,对极致完美的渴望,对个性化、人性化设计的追求。

新时代工匠精神“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专一行”,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热爱奉献。视工作工具为自身宝贝,把工作当成人生事业,兢兢业业。面对外界“待遇随便开”的报价,光环之下依旧坚持理想信念,享受当前工作的乐趣。即使身有伤,依然忍着痛,凭一腔热情坚持在岗位。

持续专注。即“憨劲”“愚直”[2](53-54),不斤斤计较眼前事,抵住短平快社会、商品社会、金钱社会洪流般的诱惑。能为了获得更高的工作品质而持續努力,以近乎顽固的执念,把成品率从99%提高到99.99%,追求“零失误”绝不妥协。能为了长期工作而做好有远见的准备,在着手开始前能够屏气凝神,光是观察阶段就能持续许久。

开拓创新。日复一日的守旧不变,只会变成流水线般的工作机器,过人的创造力是匠人的必备素质。真正的匠人会为了更高的产品目标,穷尽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攻关,翻阅最新技术资料,反复理解吃透,并能拿出解决方案,选出工具、工艺、材料、结构的突破口。在实际实施环节能根据突发状况而调节,反复探索,精心计算,遇难而上,愈挫愈勇。

绝对专业。优秀的匠人意味着掌握了大量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过硬的技术,将职业技能发挥极致,犹如一把尖刀突破重重高难度关卡。专业的极致是能超越最先进的精密机器加工,达到比机器还要再精准的程度。核心专业能力是自身优势,即使身处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也能屹立不倒。

当新一代“00后”学生已开始踏入职业院校,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00后”是跟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从小就浸泡在互联网中,容易把虚拟世界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混淆虚拟与现实。

在思想层面,学生很难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潜心打磨、钻研。

在行为层面,传统观念让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抱着社会淘汰者的心态进入校园,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敷衍完成。毕业后,虽然完成了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但是核心处事态度却一成不变,继续延续学校里的那一套“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的工作方式,缺少对过硬职业能力的追求。

三、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构建

工匠精神的全方位融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校园事务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要与其他手段协同运用,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进行。

(一)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方面。有形的文化指能看得到、摸得到的创造物,包括各类看板、橱窗、雕塑、标语等,无形的文化则指背后深藏的制度、规则、价值观。以氛围造空气,环境会在无形中感化人、培育人、塑造人。培育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离不开校园环境。做到全方位弘扬劳模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风尚和精益求精的学习风气[3](33)。

有形文化可以从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宿舍环境展开。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丰富教学楼内、实训基地、食堂等展览墙,校园里增设雕塑、名言石碑等。选取国家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典范和毕业生工匠代表,展示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做到年年有大更新,月月有小变化,防止宣传窗口变成一潭死水,失去作用。发动学生在宿舍内开辟专门区域布置匠人精神展示区,所谓“近朱者赤”,通过自行搜集材料,在耳濡目染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无形文化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的规章制度中,倡导全体师生践行工匠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学习中。参考企业的管理模式、奖励模式,内化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评奖评优,于无形中进行职业观的浸润。比如将企业“5S”准则运用在管理上,个人物品收拾整齐,通过自我要求提高职业素养。

(二)校园活动载体

校园活动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自己全程策划、举办、参与的,考验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沟通水平、应急处理能力等,或多或少地提高了将来的职业素养。

在设计校园活动具体内容时,以“知行合一”为活动原则。可以设立“工匠精神宣传月”开展系列活动:举办工匠精神主题演讲、工匠精神合唱比赛、身边的劳模评比活动、技能大比拼竞赛、优秀工匠進校园、劳模讲堂等。可以紧跟社会热点邀请知名大国匠人,如某校邀请故宫文物师开讲座,在学生中获得了空前的热情反响。应当反思不少讲座活动为了提高上座率而采取强迫参与的方式,实际活动质量却不高的做法。依托现有的工人文化宫、职业体验馆等,走出校园,感受职业的崇高。“每日践行5S打卡分享”,利用网络平台,降低参与门槛,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参与感与被看见感。邀请企业作为技能大比拼竞赛的“检阅者”,现场选拔人才,甚至签订就业意向书。

通过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活动成为强化学生认知与认同工匠精神的助推器、催化剂,在活动中磨炼心性和品格。

(三)校园课程载体

虽然高职院校也开设了系统的职业课程,比如每学期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调整学习框架,两年下来学习内容串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课程设计死板,说理教条,内容老套,教师缺乏授课热情,让本应是“金课”的课程成了“水课”。

新一代“00后”大学生成长于短、平、快的互联网时代,习惯于阅读网络上的快餐式文字,导致对冗长的理论宣讲、枯燥的理论学习带有厌烦心理,对老套的说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爱听、不想听、不愿听。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粗制滥造的课堂只能产生一个个“差不多先生”,职业课程的老师要将社会上的新鲜内容带入课堂,注重接地气,增加近几年的实际案例、身边案例(本校、本市、本省),减少陈年案例和单纯的名言警句灌输。在课堂播放《了不起的匠人》《守摊人》等纪录片、全国技能大赛视频等,感受真正的匠人是怎样从一个小工匠做起,取得成绩后仍保持初心、恒心、耐心,到开始带领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继续踏实前进的。另外,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到课堂中,增加情景式、互动式、动手式教学的比例。站在课堂“C位”的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另外,还可开展“课堂质量月”等活动提高职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四)现代学徒制载体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双元制合作平台,设立了冠名班。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教室里讲技能这种比较粗浅的利用方式上。高职院校教师不妨多深入各家企业,搜集真实数据和案例,了解企业最新应用的前沿技术,剔除过时内容,整理成项目式教学手册以提高备课质量。

对企业方教师来说,可以参考企业实际使用的OJT法(在职培训)和OFFJT法(脱产培训),把培训内容带入双元制教学中。采取订单式教学方案能更精准施教。校企双方将企业车间转变为教室,开展工厂实地教学,主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企业的整个生产运作流程,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充分浸润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讲解低质产品带来的利润损失、客户投诉等案例,认识6σ质量管理在实际生产中是如何运用的。让“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深入脑海,感受对质量永恒的追求就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隐形教育。所谓“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在无数个小细节里“雕琢”,逐步“通关”,才能从普通小工人成长为精通技术的大工匠、大专家。

另外,在双元制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强化工匠意识。采取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制度教育,包括具体的生产操作守则、安全守则、具体的5S运用等[4](16-18)。

四、结语

高职院校是培育“匠心”的重要基地,在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时提供榜样支撑,帮助学生树立“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的职业观。正如阿久津一志在《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一书里写的,对个人来说,精进之路是追求匠魂,传承匠心是工匠的基本职业素养[5](2-3)。帮助学生恪守匠心匠魂,秉持“择一事,忠一世”的职业信念,最终成长为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杨佩昌.德国“隐形冠军”为何全球最多[J].中国中小企业,2018(03).

[2][日]稻盛和夫,山中伸弥.匠人匠心:愚直的坚持[M].窦少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赵薇.“挑战大工匠”让全社会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J].工会博览,2018(02).

[4]李冬霞.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6).

[5][日]阿久津一志,张雷译.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一流人才要这样引导、锻炼和培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