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地图在地方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20-07-27 15:58刘生杰郝文清张乐乐刘艳红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食品专业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刘生杰 郝文清 张乐乐 刘艳红

摘    要: 本文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阐述课程地图教学理念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学院因循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形成以“课程地图”为导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路径清晰、教学各环节协同联动、多维度评鉴效果达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教、管联动一体的协同育人教学管理模式。该理念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较强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食品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地图    协同育人    多维度评鉴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ing)概念最早由Hausman于1974年提出,Eisenbergy于1984年率先应用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规划,很快被欧美国家医学等学科专业广泛应用[1](90-93)[2](59-62)。二十一世纪初课程地图模式在台湾地区高校被广受重视,成为高校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工具,对台湾地区高教事业产生较大影响[3](56-64)[4](105-110),台湾地区高校积累了丰富经验。大陆高校于2010年前后开始关注课程地图建设模式,其中北京工业大学部分专业较早绘制课程地图,以动态网络形式直观展示课程运作情形[5](30-35)[6](38-42),以后有更多高校跟进尝试应用课程地图构建模式[7](20-24)。

纵观国内外,课程地图是通过系统而专业地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导引学生主动善学以实现未来发展与职业规划[8](240-241),同时导引教者精进善教、管理者配合协调,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建设理念。课程地图是所构建课程与教育目标、核心能力之间的关联图,结合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选课及学习规划提供参考,涵盖大学四年教学互动及目标[9](78-81)。课程地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清晰的逻辑路径和丰富的联动内涵,课程地图大多以指导教学和学习路径的课程导航图形式呈现。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课程地图设计还应与国家人才培养“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相结合,把课程地图作为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部门有机联动的重要抓手和工具。本文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阐述以课程地图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探索思路与成效。

1.食品类专业课程地图构建缘起与背景

学院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顺应了学校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逐渐强化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稳步提高,能基本适应食品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要。尽管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客观因素,使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和市场需求仍有差距,创新创造能力仍有提高空间,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1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路径模糊。

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过程就会出现盲目性。由于学院食品专业建设经验不足,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缺乏系统的市场调研,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不够清晰,没能形成一套目标清晰的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大多处于借鉴参考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决定了课程体系建设必然偏离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办学路径存在模糊认识,课程体系往往是大量专业课程的罗列,各门课程内容缺乏随人才培养需要而进行的精简与侧重,课程间的衔接松散,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教师授课压力大,“满堂灌”之风仍在。培养路径模糊导致学生对知能获取路径、实现目标及未来职业规划迷茫。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导致教学单位与管理部门不能有的放矢地协同管理,衔接松散引发管理效能不足。

1.2教学精进与教学效果达成不充分。

人才培养路径的模糊影响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应该满足学生对哪些知识、能力与情感素养的培养缺乏指引,课程间缺乏衔接取舍,课程的架构必然是知识的罗列。教师如果再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精进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仍然固守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学生枯燥被动接受,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不佳。由于以往教学模式的惯性,让教师主动改变教学方法存在难度,现代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技术不断革新,出现了诸如MOOCS、微课、云端课、翻转课堂、PBL教学、虚拟仿真等新的教學方法。但由于以往教学观念和硬件配套滞后,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难以有效推广,导致教学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以往的教学机制下,教师忙于“满堂灌”,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没有充分的教学研究,缺乏课程精进与教学诊断过程,教学过程必然墨守成规,缺乏新鲜空气,年复一年仍如此,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1.3教学评鉴机制不完善。

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协调配合成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目标的有效实施需要基于有效评鉴的监督、反馈与提高机制作为保障。但以往的评鉴仅仅停留在课程教学的简单评价,比如对平时考、期末考、平时出勤、学习态度等的评价,没能全面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培养过程、知识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性获得、适应行业与职业发展的宏观思维和微观探索特质形成。除此之外,教学单位对于教师的评价机制也不完善,教师的评量与课程精进动力不足,教学各环节协同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

学院在原有教学模式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与途径大有裨益。借鉴国内外课程地图教学理念,并以切合实际的方式加以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地图构建

2.1调研食品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取向,凝练人才培养目标。

当今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强化应用性和“业界需求为中心”成为专业建设导向[8](240-241),其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是满足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应用需求。学院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重要体现是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对接不准,培养的人才要么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要么是面对市场需求缺乏竞争力,所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需深入市场开展人才需求调研[10](5-10)。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与发展路径的导向灯塔,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根据系统的市场调研,充分分析食品市场现实及行业发展走向,研判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深入探究地方行业资源及市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行业方向的现实需求,同时关注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学生能力取向及培养架构,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切实制订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能力储备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制订周密的人才需求调研计划,设计调研内容,调研当地优势产业范围及具体单位对象,调研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调研行业需求的人才类型、技术及能力取向等,并对获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2绘制专业课程导航地图,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联动内涵图。

有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方法就变得非常关键,事关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课程地图构建要依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需求、规划课程群、理顺课程间逻辑路径、明确课程实践形式、统筹课程(群)间关联对实践教学安排的集成度和便于度等,给学生呈现一幅专业科目知识“纵向连贯”和应用拓展技能“横向联结”的课程体系导航图[7](20-24)。学院根据发展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绘制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导航图(见图1),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直观的学与教的平面导引体系,有关政治人文通识素养教育对专业能力的支撑作用遵照学校各专业培养蓝图的统一部署,不作赘述。

课程导航图直观展示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知识架构及关联路径,但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学生、教师、教学单位、教辅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联动一体,协作完成,发挥协同育人。課程地图教学模式是一个立体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有着丰富的联动内涵。基于此理念,为明晰课程导航图顺利实施背后的联动要求,构建了课程地图理念下人才培养体系联动内涵图(见图2)。联动内涵图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总指引,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为适应市场需求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及基于二者所形成的核心能力培养。为了实现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联动内涵图要求通过课程结构规划、课程信息整合形成专业课程架构(以课程导航图体现),以课程架构指引学生的学习路径,清晰的学习路径可以帮助学生规划知能获得的选择及方法,并启发其规划未来发展,这些培养成效需在全方位的评鉴中检视与互动完善,直至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还应与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蓝本与反馈提高的互动。联动内涵图不仅反映了如上的人才培养过程,过程实施还需要教师精进教学、各环节协同促进与管理、各层级教研活动及学生有效学习综合联动,每一环节的缺失或效能不足都会制约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3.课程地图理念实施及导引效能

3.1课程地图导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课程地图反映的课程及路径导引,科学规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对课程地图的具体化。培养方案既是课程地图呈现的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又是课程地图的实务执行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分解实施、总学时与总学分要求、所需课程、各课程开设时间、课程学时及学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区分执行、能力培养的实践保证、各课程在总学时的合理分配、课程教学内容的规范(课程大纲)等。学院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地图新理念,修改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课程地图导引下形成了执行可抓、效能可鉴的教学管理蓝图,取得了较好的执行效果。

3.2课程地图导引学生学习进阶。

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需要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实现。为了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学院采取了课程地图架构下的全程进阶学习导航模式,全过程、分节段、针对性地实施引导教育,但学生的所有成长过程都是在清晰的学业路径下,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之间、管理与有效学习之间判断、选择、实践、体验,以学习的主人实现个人的进步。

全程进阶学习导航模式包括大学第一步、专业知能锤炼、核心能力培养和大学最后一里路四个方面。大学第一步主要从学生的大学发展目标引导、本教学单位发展走向、未来职业生涯探索[11](73-76)、个人学习地图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习态度纠正、学习资源挖掘和学习历程体验等方面构建教育引导体系,帮助大学生度过初进象牙塔的迷茫。专业知能锤炼要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主动实践,创新思维,敢于创新,除此以外,还鼓励发现兴趣点、积极参加专业资格培训、参与产学合作、学历提升、海外研修等扩展能力发展。核心能力是基于综合素养与专业知能的适应行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综合素养源于品德教育、团队精神、通识能力、信息化能力、英文能力、体格能力等培养,专业知能锤炼形成立足专业的核心技能、实践创新、服务学习的意识等,综合素养助力专业发展。大学发展的最后一里路主要通过职业辅导、升学辅导、毕业论文、创意创业、发明专利、参与竞赛、校外实习等多个环节加强对学生最后能力的培养。通过进阶育人实践,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成效,比如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美誉度较以往有显著提升,学生进取深造欲望强烈,本专业深造考研率在学院遥遥领先。因循课程地图内在逻辑的导引,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能和素养。

3.3课程地图导引课程教学品质优化。

课程地图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讨论和合作的平台[12](1-5)。在课程地图模式下,课程间的关联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讨论与对话,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增进教与学的融合。在交流合作中,任课教师通过反思教学实践,能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使教学品质实现优化。

学院还借鉴台湾地区的高校教学运行模式,尝试选拔品学兼优学生作为教学辅导助理(TA),发挥TA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为增强教师在课程地图规范下课程间的知识兼容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创新课程、专业证照获取、产业参访、产业衔接、企业岗位兼职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效能评鉴、教学观摩等检核过程,促进教学成长进步。

3.4课程地图导引教研进步。

课程地图理念的突出优势在于以清晰的课业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程地图理念提倡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发生,为此教师应采取开放的态度,采行有利于学生学习发生的行为。课程地图及内在培养要求不仅推动教师基于课程间关联进行内容取舍、补充完善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研究如何有效评量学生学习的实际产出效果、系统性反思创新教学历程、持续性的课程重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角发挥等,持续精进课程教学探索研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型,实现核心能力培养。为此学院推动教师除了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外,还要基于课程地图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规律和理论,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资源,接纳并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或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PBL)、讨论教学、翻转教学、成果导向教学、Moocs、微课等,循序渐进地引导教师探索教学改进。在课程建设研究上,提倡研创多元化课程,健全课程架构,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3.5课程地图导引教学管理联动。

课程地图描绘的人才培养蓝图中,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教学过程中多人、多部门、多环节的有效联动[13](26-31),包括:学生如何在教师指导下有效自主学习;教师如何接受多方评鉴以精进教学;教学单位如何有效执行培养方案及客观评鉴教师的教学效能;学校层面如何创新校务及教务研究,加强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教辅部门如何做好教学各环节的保障与衔接等。学院积极探索教务管理,全校一盘棋,推动教学单位、教师、学生、教辅各环节的联动,督导各环节做好人才培养相关过程的引导与监督、评鉴与反馈、诊断与提高,应用多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能。

3.6课程地图导引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取向。课程地图除了构建清晰的理论课程逻辑路径外,还因课程间关联形成不同课程群,对应的实践教学就有了课程实验及模块化实训。教学中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应循序渐进原则,摸索建立了“实验→实训→实习”逐级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实训为核心、以实习为最终检验的实践教学思路,创新训练则贯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14](116-121)。课程实验是基础实践环节,可基于各专业课程性质与目标来设计;而核心环节的实训过程则基于课程群内的关联,整合形成不同的实训模块,实训模块构建见图3。每个模块内,把课程群内较为孤立、分散的实验,依据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关联进行综合化、系统化,以全新的材料、综合的设计或分类的操作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形成实训项目,让学生以模拟实战的形式系统训练,把关联的理论与技术综合起来,优化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拓宽思路、创新思维,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14]。

4.多维度教学评鉴体系建立保障课程地图导引效能

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需要课程地图内在联动各环节的评鉴与保障。教学效果评鉴要把学习者本人学习动机的形成、学习行为的有效建立、知识能力的有效获得作为评鉴核心,为此把教师有效培养学习者学习行为、预定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作为教学效果评鉴的重要内容,对辅助学习者有效学习与教师教学效果有效达成的外在作用的评鉴是重要补充。食品专业评鉴体系建立主要思路如下:

4.1课程目标达成评鉴。

根据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合理分配评价分值比例,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指导与规范。同时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有效反馈机制,从学生知能获得角度反观教师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

4.2教师对教学效果达成的评鉴。

引导并监督教师制订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方案,做到经常性地反思与精进,对教学过程开展教学诊断,及时发现课程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教学实施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

4.3教务部门对教学管理效果的评鉴。

教学单位及主管部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地图和课程概念图的导引下,制定一系列指导、督查与服务措施,配合教学执行者达成教学效果,学院为此建立了相关鼓励办法与评鉴机制,提升管理效能,做到有效协同育人。

4.4教学单位对学生适应市场能力的跟踪评鉴。

评价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另一个有效指标是对毕业生适应市场能力的跟踪评价,培养的人才适口对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会高,学生的发展路径和机会就会多,学生升职进阶的速度就会快,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就会大。所以针对毕业生发展制定跟踪评价办法,跟踪调查学生毕业发展状况,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反馈给教学单位调整培养策略,并在课程地图中直观反映,做到人才培养真正与市场接轨并适应市场发展形势。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教学评鉴,可以多角度审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研究制定各种评鉴机制并在有效执行上加强监督,及时反馈各种正反面评鉴信息,给人才培养和教学改良提供抓手和信息支撑。

5.课程地图理念实施存在的问题

食品专业在推动课程地图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课程地图理念实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地图理念受以往教学模式阻滞明显,以往的教学理念的巨大惯性影响了课程地图理念所呈现的学生中心理念、个性化学习理念、教学过程民主化理念的彰显,核心能力培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能形成有效导引等[9](78-81);多维度教学评鉴整体性观念不足和评鉴信息衔接不充分,评鉴反馈不全面不到位,导致各环节诊断提高不足,致使培养效果打了折扣;课程地图理念没能融入更广范的专业人才培养,缺乏行政推动力,导致该理念推动仅限于少数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孤军作战状态,理论提升和联动空间受限;课程地图理念呈现的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多维联动图景,但实施过程动态关联不足,人才培养计划执行往往停留在平面路径层面;学院推行课程教学辅导助理TA机制仅在实验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理论教学辅助与导引上存在推行难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地图理念对人才培养的效能,这些现象是不少大陆高校推行课程地图理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8](240-241),这就需要在未來教学改革中结合学院实际加以研究改进,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

6.结语

学院因循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形成以“课程地图”为导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路径清晰、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各环节协同联动、多维度评鉴效果达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课程地图体系体现了如下鲜明特色:课程地图使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路径、职业生涯导向直观化;课程地图理念导引多部门联动协同育人效能明显;课程地圖架构下多维度评鉴体系是人才培养效能实现的重要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地图理念是教学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的重要尝试,也是把现代教育规律和现代化教育资源系统性融合的尝试,可以有效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沟通互动,促进教师努力精进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管理者角色转变为促成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从而形成学、教、管联动一体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该理念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对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Timothy G Willett.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梅人朗,编译.复旦教育论坛,2010,8(3).

[2]柯晓玲.国外高校课程地图探析[J].高教探索,2012(1).

[3]董文娜,巩建闽.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

[4]巩建闽,萧蓓蕾.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对大陆课程地图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5]高敬阳,朱群雄,尤枫,等.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

[6]李大字,朱群雄,李宏光.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的建设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8).

[7]王静静,夏德宏.高校课程地图建设探索——基于台湾地区高校经验的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5(2).

[8]方润.高校教育中专业课程地图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9]季诚钧,张亚莉.高校课程地图的理念、要素与特征:基于台湾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

[10]王逢朝,杨焓,曾武华.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7,17(10).

[11]和东芹,李慧婉,郝耀飞.高职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地图的探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3).

[12]刘径言.国外课程地图发展及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13]邢维全,刘红梅,张婧.基于目标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地图构建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8,22(2).

[14]刘生杰,张乐乐,刘艳红,等.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16jyxm0774)及阜阳市-校横向科研项目(XDHX2016015)资助。

通讯作者:陈    杰

猜你喜欢
食品专业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基于微课对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