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的构建

2020-07-27 15:58淮亚鹏莫文静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

淮亚鹏 莫文静

摘    要: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不少高校开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微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国外学校的特色课程、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将来留学做准备。学生在微留学过程中,存在语言、课堂模式适应、文化冲击等问题。构建“课程内容个性化、教学模式国际化、教学形式多元化、评估机制系统化、教学反馈数据化”的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有助于缓解学生在微留学中的压力和挫折感,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文化体验。

关键词: 微留学    行前培训    课程构建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划、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出国留学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高校开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特色,自2014年以来,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建设了微留学海外实践学习基地,打造了课程学习、文化体验等微留学项目。学生在2周左右时间里,前往海外高校交流学习,体验当地文化。在微留学期间,学生与国外名校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体验国外独特的学习方式;真切感受国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将来留学做铺垫。

学生在微留学期间可以体验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但同时可能出现由于行前培训不充分导致的语言、文化、心理等问题,本文将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的微留学项目为例,通过对参加微留学项目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微留学项目行前培训课程的构建进行多维度深入研究。

二、学生在微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2019年12月底,我们对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2019年11月至12月期间参加微留学并回国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学生在参加微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依次是语言问题(56%),课堂模式的适应问题(23%),留学国的文化冲击(20%)。

1.语言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参加微留学项目的都是大二的学生,在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行前培训的语言课程主要是英语口语。以场景式的培训,提高学生在课堂讨论、购物、机场等场景下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在微留学期间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及社会交往的需求。在问卷调查及访谈中,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首先,在微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并适应全英环境。课上,要听懂全英课堂,回答问题,表达观点,与同学交流。如果没有翻译老师的帮助,有些同学将无法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有些同学的口语不流利,只能在讨论中充当“倾听者”。根据问卷调查,认为课堂活动的全英授课是自己语言方面最大问题的学生占到了32.3%。第二,22.6%的学生认为运用英语与同学讨论并完成课程作业也是一个挑战。课程论文通常都具有专业特点甚至固定格式,不熟悉学术写作的格式和规范也是不少同学遇到的问题。第三,很多同学认为如果在未来的留学生涯里,没有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较快的阅读速度,那么阅读学术文献将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另外,除了学术方面外,语言问题也出现在日常交流中,在交通、购物和参观景点中,由于听力和口语能力薄弱,学生会遇到交流不畅的情况。

2.课堂教学模式的适应。中国以往的教学模式为授业型,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解、提问和评价,师生间的互动一般采用教师提问——學生回答——教师评价的方式。国外课堂的风格相对于国内的教学模式更加轻松,互动性更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问题”为驱动力,注重方案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频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与国内的授业型课堂模式有很大不同。有些学生习惯了国内课堂上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一时间对国外课堂教学风格、学术氛围和师生关系难以适应,课堂上很少主动提问,不知道如何表达观点,或者不敢表达,害怕出错,师生互动较少。

3.留学国文化的冲击。文化冲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突然需要转变产生的各种不适反应[2](96-99),包括迷茫、沮丧、孤独无助等情感体验。同学们刚到国外时,非常兴奋,对于新的环境充满了兴趣,对于国外的生活充满了乐观。但很快就发现一些让他们感到不适的地方。不少同学在访谈中都谈及在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希望在后续培训中增加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培训。18.5%的同学希望在行前培训课程中提供涉外礼仪培训,16.7%的同学希望能够提供目的国国情介绍课程。

三、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的构建

积极有效的微留学行前培训有助于学生在微留学期间融入当地学习和生活中,让微留学的体验更加深刻和丰富。合理完善的行前培训课程可以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机制和教学反馈五个方面构建。

1.课程内容个性化。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于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内容涉及语言(17.3%)、文化(18.5%)、心理(10.5%)、安全(16.5%)、出入境手续办理政策(17.3%)等各个方面。嘉华学院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已经比较丰富,培训课程内容为:英语口语、西方文化、新闻写作和行前叮嘱。每门课程授课时间为2课时—4课时。还有2周与行前培训课程平行的素质平台课,主要涉及领导力科学和跨文化交流,包括:礼仪培训、健康生活方式与管理、拥抱生命等。但是由于培训时间有限,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比如对于某些课程,有些同学认为毫无用处,而有些同学则认为很有意思。另外,针对学生在微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程内容设置要有所偏重。例如学生需求最大的语言课程,除了英语口语外,可以加入学术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等,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

2.教学模式国际化。调查问卷显示,88.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行前培训课堂上采用国外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行前培训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以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教学中传递知识的权威和专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和促进者。以教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达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76-78)。同时,教师可在培训中加入情景模拟训练,鼓励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并体验国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未来留学过程中的课堂模式。

3.教学形式多元化。杨文慧(2015)曾提出一种新的行前培训模式——植入性行前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与以往的集中短期培训形式不同。培训目的考虑到学生语用、语境的鉴别能力及对国别、国情、文化的了解,通过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心理差异、抗压能力,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海外学习技能的发展。这种植入性的培训模式是长期的,借鉴新的技术手段,建立在线课程教学团队,提供在线培训和答疑,满足学生个体的、互动的和终身的培训需求,并可以对学生进行监控和评估,既方便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又可以降低时间、人力、物力等培训成本。植入性行前培训课程还需要针对学员的个体差异设计培训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员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2]。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微留学行前培训时间为2周,培训模式为课堂集中授课。在调查问卷中,66.4%的学生希望除集中授课以外,可以提供更多不同形式的行前培训。我们可以采用短期通识类、政策类培训和长期植入性培训相结合的行前培训模式,这样可以解决时间短和课程多样化的矛盾,也可以解决培训时间短导致的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使培训更加新颖、灵活和多元化。比如,可以通过建设培训平台、开通网上课堂等方式,将需要长期学习的语言类课程、跨文化类课程在学期内循环授课;将授课教师和留学回国人员经过充分论证的留学经验上传、共建、共享;也可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整合PPT、动画、视频等资源,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4.评估机制系统化。评估是总结有效的培训项目是怎样通过过程和措施实现培训目标的,基础是对培训对象和培训课程做出科学的分析,目标是提高培训效率,确保学员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参训机构和人员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可以避免培训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的片面性和盲目性[2]。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估目标和评估指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法,使评估机制系统化,促进行前培训课程的良性发展。比如对培训效果的评估要结合多主体的认知,授课教师、学生、带队教师等都应该成为评估主体,列明评估目标交叉评估,综合评估主体的评价结果,保证培训效果评价的全面性[4](173-175)。评估方法可采用网上答题、实际操作模拟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及对比学生培训前后及出国微留学过程中的变化的方法等,评估培训效果。

5.教学反馈数据化。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高校应该适应大数据时代,建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对行前培训教学进行反馈和提升。比如,对参加微留学的同学建立个人数据信息,跟踪每个阶段的综合表现,对比接受行前培训前后及参加微留学前后的知识和能力的变化,收集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和提升方案。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对网上培训平台的访问量,调整和完善培训课程内容。

四、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培养自己适应海外学习和生活能力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出国留学行前培训工作更应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构建“课程内容个性化、教学模式国际化、教學形式多元化、评估机制系统化、教学反馈数据化”的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将大大缓解学生在微留学中由于语言问题、海外课堂模式的适应问题及文化冲击造成的压力和挫折感,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文化体验,为将来留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杨文慧,陈林汉.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行前培训实证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1).

[3][英]金立贤,[英]柯太极.中国学生的学习文化研究:技巧、意识和跨文化适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杨红成,李桂良,庞丽红.新形势下广西公派出国留学行前培训课程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8(3).

基金项目:2019年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国际化专项研究项目“微留学行前培训课程的构建——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微留学项目为例”,项目编号:2019JG33。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
基于职业院校实用性校本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构建策略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创客课程构建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多元文化学校课程的构建策略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休闲体育”对重庆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